崔天曉,吳爽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血液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血液系統(tǒng)的惡性疾病,主要特征為骨髓中聚集大量異常的漿細胞,其溶骨性損傷可引起骨骼疼痛、骨骼破壞、貧血等不良后果[1]。目前,臨床治療MM以化療為主,但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多,會加劇患者的痛苦,加上多數患者對疾病缺乏認知,自我管理能力低下,預后效果不甚理想,故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2]。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是利用信息網絡和技術實施的延續(xù)性護理,包括出院計劃、隨訪及康復指導等醫(yī)療服務,具有簡捷、實用的特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在MM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MM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3]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全身X線片、胸腰椎MRI、骨密度監(jiān)測等檢查確診;臨床資料完整;能配合調查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嚴重疾病這;存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61.60±4.35)歲;國際分期系統(tǒng)(ISS)分期:Ⅰ期19例,Ⅱ期15例,Ⅲ期8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7~80歲,平均年齡(62.24±4.97)歲;ISS分期:Ⅰ期20例,Ⅱ期12例,Ⅲ期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延續(xù)性護理:護理人員以常規(guī)口頭與書面形式給予出院指導,講解家庭護理方法等,囑患者定期復診;出院后每周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服藥情況、飲食情況及心理狀況,針對患者情況給予健康教育,并記錄隨訪結果反饋給主治醫(yī)生,將醫(yī)生的建議傳達給患者。觀察組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出院計劃。患者出院前建立個人延續(xù)性護理檔案,包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治療過程、聯(lián)系電話、微信號等;由主治醫(yī)生、護士對患者病情恢復、并發(fā)癥風險、預后等進行綜合評估;責任護士添加患者微信好友,建立MM護患微信群,微信隨訪時間為每周一、三、五早上8:00至12:00。②隨訪內容。責任護士在微信群內詢問患者康復情況,對于特殊病例需單獨溝通,并將每次交流獲得的患者情況匯報給主治醫(yī)生,及時將醫(yī)生的指導意見告知患者。隨訪及康復指導內容包括:A.疾病方面:介紹MM的病因、延續(xù)性護理的目的,要求患者按醫(yī)囑配備好一線藥物,便于發(fā)生突發(fā)狀況時用藥穩(wěn)定。B.自我監(jiān)測:教授患者觀察自身呼吸頻率、面色、測量體溫等方法,并記錄監(jiān)測日記;備好預防和治療便秘的藥物,必要時可服藥緩解便秘癥狀。C.飲食方面:指導患者規(guī)律飲食,多食新鮮果蔬,少吃辛辣油膩食物,禁煙酒。D.心理方面:交流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反饋,采取積極心理疏導;囑家屬多陪伴、鼓勵患者;為患者提供疾病相關的影像資料,如治療成功案例、病友治療體會等。E.不良事件預防:囑患者多飲水、少憋尿;定期至社區(qū)或醫(yī)院測量血壓,警惕出現(xiàn)頭暈癥狀,做下蹲、起床等動作時盡量放慢速度,防止低血壓;做好保暖措施,定時按摩下肢,避免交叉腿坐或長時間站立等,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限制患者出院后行為,出院后1個月內以臥床休息為主,避免過多下床活動,家屬應幫助患者按摩、活動四肢。兩組患者均護理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心理狀態(tài):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各量表均包含25個條目,按1~4分評分,總分25~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越嚴重。②生活質量:護理前后應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質量問卷(QLQ-C3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5個維度30個條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患者護理期間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tài)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4253.94±5.3040.79±3.16* 55.46±5.2143.31±4.72*對照組4252.35±5.4746.67±4.34* 54.87±6.5848.73±5.64*t 1.35 3 7.098 0.456 4.776 P 0.18 0 0.000 0.650 0.000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兩組的QLQ-C30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QLQ-C3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QLQ-C30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QLQ-C30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研究組 42 54.84±9.45 71.23±7.51 8.800 0.000對照組 42 56.79±7.53 65.93±8.06 5.370 0.000 t 1.04 6 3.118 P 0.29 9 0.003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52%,低于對照組的28.57%(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MM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臨床多認為與有害氣體、射線、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由于MM病情較為嚴重,一般難以根治,臨床通常采取化療等方式控制病情發(fā)展,但化療會引起多種不良反應,若不加以干預會影響患者治療耐受性,部分患者甚至會抗拒治療,不利于預后,需持續(xù)進行護理管理。
延續(xù)性護理是對出院患者的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健康認知與自我管理能力,在維護身心健康中意義重大[4-5]。信息化平臺為延續(xù)性護理提供了有效途徑,方便護患交流溝通,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護理體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QLQ-C30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在緩解MM患者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是利用微信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對患者進行持續(xù)性、針對性的健康宣教與康復管理,該護理方式能夠拉近患者與醫(yī)務人員的距離。患者可通過微信平臺隨時隨地與護士溝通和反饋,并及時得到醫(yī)生的健康指導,從而提高護理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利于減輕心理壓力,緩解不良情緒;護士通過微信平臺將健康教育信息以多種形式發(fā)送給患者,讓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識、自我監(jiān)測及管理意識,可改善健康行為,提高生命質量;另外,護士通過私聊與群聊相結合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便于及時獲取患者的反饋,促進護患之間互動,提高患者交流積極性,從而幫助患者維持疾病管理行為,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進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有效改善MM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生活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