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霞,李婷婷,馬莉冰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 兒科,河南 洛陽 471000)
白血病是以髓源或淋巴源血前體細胞異常增生為特征的惡性腫瘤性疾病。據報道,我國白血病患兒超過200萬例,每年新發病例約3萬[1]?,F代臨床醫學對白血病的治療主張以化療為主,通過清除患兒體內的大量白血病細胞達到控制病情效果。但患兒往往難以耐受大劑量、多療程的間斷化療,常出現惡心、乏力、嘔吐等不良反應,易產生不良情緒。加之疾病困擾,患兒多伴有強烈的患病行為特征,導致其應對方式相對消極[2]。健康教育在促進個體養成積極的應對方式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為減輕白血病化療患兒心理壓力,臨床根據兒童特點建立趣味性健康教育模式[3]。本研究探討趣味性健康教育對白血病化療患兒應對方式及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化療患兒126例。納入標準:年齡≥6歲;具備正常認知、交流、理解能力;符合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4]中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標準,并經骨髓病理學檢查確診;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視聽覺障礙;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疾病,影響正常交流溝通。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3例。對照組男35例,女28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9.42±1.56)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14±0.88)個月;疾病分型:L1型23例,L2型27例,L3型13例。觀察組 男36例,女27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9.76±1.25)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29±0.64)個月;疾病分型:L1型21例,L2型25例,L3型17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采用發放白血病化療健康知識手冊、口頭宣教、教育講座等形式,教育內容包括白血病發生、進展、化療、預后以及心理調護、用藥管理、飲食管理、生活起居、預防并發癥等。觀察組采取趣味性健康教育,具體如下:(A)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由主治醫生、護士長、專科護士及患兒家長組成健康教育小組,護士長組織小組成員學習白血病、化療、趣味性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谱o士查閱文獻資料,圍繞心理狀態、應對方式,設計10個趣味性活動主題,10~15 min/個,將其制成音頻、視頻卡通故事的形式。(B)趣味性健康教育內容。①多媒體健康教育:在科室閉路電視系統設立專用頻道,在患兒病房中播放趣味性活動的卡通故事,2次/d;建立“白血病趣味活動”微信群,將白血病化療健康知識手冊、趣味性活動主題發送到微信群,指導家長陪同患兒一起觀看,要求患兒家屬每天在群內反饋觀看進度。②游戲活動:a.卡通繪畫?;純涸诩议L陪同下觀看卡通繪本故事,每天3~4幅,觀看后讓患兒講述繪畫內容或模仿繪畫。b.沙盤游戲。在盛有細沙的沙盤中放置一些玩具,讓患兒自由挑選并擺放創造一些場景,據此分析患兒心理狀況,多給予鼓勵、安慰等心理疏導,或通過講故事、看動畫片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c.情景游戲。護士首先在玩具娃娃上顯示患兒將接受的操作,再讓患兒進行模仿,在此過程中給予指導,告訴患兒每一步操作會有什么感受及如何應對,教會患兒配合方法。d.連線作業。以健康知識手冊、趣味性活動主題為基礎,設計連線游戲,護士根據患兒完成情況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③物品獎勵。設立紅星獎勵法,如患兒配合化療、按時服藥、規范作息、講究衛生等行為均設立紅星獎勵,患兒可根據紅星數量兌換玩具、故事書等。干預至患兒出院。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應對方式、心理狀態。①應對方式。采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測評,分為積極應對、消極應對2個方面,共29個項目,按1~5級計分,分值越高則該應對程度越高。②心理狀態。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SCARED)共41個項目,按0~2級評分法,分值越高則焦慮情緒越嚴重;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共18個項目,按0~2級評分法,分值越高則抑郁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對方式干預后,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應對方式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應對方式比較(±s,分)
組別 n 積極應對 消極應對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6324.09±4.2133.89±3.43 35.15±5.1327.14±2.98對照組6324.36±3.7428.54±2.26 34.76±4.9030.63±4.35 t 0.38 1 10.338 0.436 5.254 P 0.70 4 0.000 0.663 0.000
2.2 心理狀態干預后,觀察組的SCARED、DSRSC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 n SCARED評分 DSRSC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6333.11±3.8615.46±2.47 17.40±3.01 8.13±1.56對照組6332.52±3.4120.27±3.65 16.78±2.1211.23±2.35 t 0.90 9 8.663 1.337 8.723 P 0.36 5 0.000 0.184 0.000
化療在殺傷白血病細胞的同時,會產生一定毒副作用,使患兒免疫力下降。同時,化療所致的痛苦會引起嚴重的應激反應,導致患兒情緒低下,在化療過程中常采取逃避、屈服等消極應對行為[5],因此臨床護理要求相對較高。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生理與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傳統的健康教育以發放資料、個體或機體宣教等方式向患兒及家屬灌輸疾病認知、化療相關護理及并發癥預防等知識為主,忽略了患兒與疾病抗爭的能力,患兒參與性較低,效果并不理想[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SCARED、DSRSC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趣味性健康教育利于促進白血病化療患兒形成積極應對方式,并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孫盈盈等[7]的研究表明,趣味性健康教育能改善學齡期白血病化療患兒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提高其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童趣是兒童的共有特性,本研究根據兒童好動、模仿能力強等特點,采用兒童世界的語言進行趣味性健康教育,能夠觸發兒童興趣的敏感點,提高兒童自主學習能力,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護理人員在詳細學習、了解白血病化療患兒心理狀態、應對方式的基礎上制定趣味性活動主題,以多媒體、游戲活動、物品獎勵等形式開展趣味性健康教育,其中多媒體健康教育是以圖片、視頻等方式直觀生動地展示教育內容,可給予患兒直觀的視覺體驗。游戲是兒童較為感興趣的活動,能夠滿足其好奇心理,提高其專注能力,患兒通過游戲獲取健康教育內容,可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利于減輕身心壓力,改善不良心理狀態[8]。同時,患兒在游戲活動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情緒、情感及社會交往均得到鍛煉與提升,有利于認知的發展及適應能力的提升,從而改善應對方式。
綜上所述,趣味性健康教育能夠促進白血病化療患兒積極應對方式的養成,改善不良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