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賢伍
聯想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一般來說,常見的聯想包括相似聯想、相對聯想、因果聯想和接近聯想四種。在作文審題立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綜合運用這幾種聯想方式,對作文材料展開多層次、多維度的聯想,充分激活記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準確把握作文材料的內涵和命題者的意圖。
因為一事物想起另一相似事物的過程通常被稱作相似聯想。我們由長方形聯想到國旗、方柜和黑板,由蠟燭聯想到老師的奉獻,由竹子聯想到文人的正直和高潔,這些都是相似聯想。很多文學作品中的比喻、象征等藝術手法都借助了相似聯想,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將荷葉比喻為舞女的裙,這就是相似聯想。象征一般指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事物的一種表現手法。陶鑄在《松樹的風格》中,便用松樹來象征共產主義風格。比喻和象征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兩者雖然都講究“相似”,但側重點顯然不同。象征手法強調被象征物與象征物之間存在“神似”,比喻修辭則要求本體與喻體存在“形似”。分清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有助于我們能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作文材料的主旨與內涵。
漫畫一般用夸張和象征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它的主題既有針砭時弊的諷刺,也有對社會現實的褒揚。對于漫畫類作文題的理解,我們不可就畫論畫,要借助相似聯想,從自然現象聯想到社會現實,由物聯想到人,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畫里和畫外找到某種相似之處,這樣才能把握漫畫的寓意和創作者的意圖。請看下例:
仔細理解漫畫的具體含義,并按照要求撰寫文章。

漫畫所諷刺的不僅是“剛出殼的雞”,而類似的事情也許曾發生在你身上或身邊。自己擬定題目,撰寫800字以上的作文。
雛雞豈能忘舊殼(節選)
丹麥詩人克爾凱郭爾曾經說過:“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大千世界,所有的個體都宛如幼苗般脆弱而渺小,倘若他不是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又何以去面對世事的變遷和人間的風雨?人生的后方,乃一切之源頭,乃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所。唯有不忘根本,人才能活得頂天立地,走得瀟灑自如。
這幅漫畫說的是這樣一件事:一只小雞破殼而出后竟然對曾經孕育它的母體說了一句“破玩意兒!”例文正是借助相似聯想來審題立意的,由畫中雞之“殼”聯想到了畫外人之“殼”。人的“殼”是什么?它可能是給與我們生命的親人,可能是給與我們溫暖的家庭或集體,可能是滋潤我們精神與心靈的深厚的歷史和博大的文化,這些都是人之“殼”,人之“根”。“破”字道出了雞對殼的一種排斥與拒絕的態度,由此我們聯想到了社會上一些與此類似的“忘本”和“忘恩”的人與現象,這樣,我們就把握住了這幅漫畫的寓意了。對于寓言隱喻類材料作文題,我們同樣可以借助相似聯想來審題構思,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然后聯想與之類似的現象、人物或事件,再進行分析和綜合,找到兩者的類似屬性,從而把握材料的內涵。
相對聯想,即相反聯想或者對比聯想,指對于性質或特點相反的事物的聯想。郁達夫在《故都的秋》的結尾處就曾經寫道:“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在這里,作者借助了相似聯想和相對聯想,運用了多個比喻和對比,突出了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不同韻味。我們在審題時也可借助相對聯想來辯證分析問題,即從正反對比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既要想到事物的一面,也要考慮到事物的另一面。通過正反對照,我們便進一步認清了矛盾雙方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趙佳佳同學一家三世同堂,關系和睦,但有時也會出現觀念分歧。一天,大家圍坐一起吃火鍋,佳佳建議媽媽:“我們不應該使用大火鍋,應該使用小火鍋和公筷,避免傳染疾病。”爸爸聽到后對佳佳說:“一家人圍著一個大鍋吃才熱鬧。”媽媽也應和爸爸:“是呀,分開吃顯得太生分了。”奶奶笑著對佳佳說:“佳佳,你嫌棄我們老了吧?”
假如你是趙佳佳,你準備怎樣勸說親人響應國家呼吁實行公筷制和分餐制呢?請你以“趙佳佳”的身份,在奶奶、爸爸和媽媽中選擇一個角色給他(她)寫一封信,說明你的觀點。
親愛的奶奶,我知道你可能會擔心一家人分開吃就不能像合餐制那樣熱鬧了,就會顯得生分了。但分開用餐后,我們一家人不還是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嘛!我還可以用公筷幫您夾菜啊!我們用餐時還可以有說有笑,輕松聊些家常。一家人不是照樣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嘛!您也可能擔心分餐制和公筷制很麻煩,很不方便。我想這不過是加幾雙筷子和多洗幾個碗的事情。作為您最疼愛的孫子,我期望的就是您身體健康,能好好孝敬您,怎么會嫌棄您呢?
例文正是從反面考慮到了奶奶對分餐制和公筷制的擔憂,提出了分餐制既非“無情”、也非不便、更非對老人的排斥的見解。合餐制的弊端在長輩那里可能是“好事”和“常情”。因此,審題時我們既應從正面立論,論述使用公筷、實行分餐和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也應從反面聯想,從對方角度考略長輩的想法,要想到在他們心中合餐制有哪些“好處”,分餐制和公筷制可能有哪些“不便”,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駁論,達到有效勸說和文明交流的目的。
這種相對聯想其實也是一種逆向思維,即從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思維。它要求我們改變思維定勢,不拘泥于“成規”和“定論”,能獨立思考,隨機應變,大膽地假設。善用相對聯想有時便能“柳暗花明”,從而幫助我們獲得創新的見解和不同的思路。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的原意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但如果從反面角度思考,我們也可能有“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不同看法。這種審題立意的方法便是“反彈琵琶”,適當地“反彈琵琶”往往會出其不意,令人耳目一新。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暗含著因果律,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應遵循這種因果關系。因果聯想是根據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或由果溯因,或由因及果的一種思維過程。蘇洵在《六國論》中開篇指出,六國之所以會這么快滅亡,并不是武器和打仗的問題,是因為賄賂秦國。在這篇文章中,蘇洵正是采用了由果溯因的構思,把“賂秦”歸結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作文審題時,尤其是對于時評類材料,我們也可這樣由果溯因,聯想某個現象和某種結果的原因和前提,從而使議論更加清晰而深刻。當然,對原因的聯想應該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我們既要追問內因,也要關注外因;我們既要想到根本原因,也不應忽視相關原因和間接原因;我們既要考慮到個人因素,也不能忽略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我們既要分析原因,還要深思原因背后更深層的原因。只有對材料進行這樣多維度和多層次的聯想,我們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真正地領悟題意。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半歲時,江夢南因病雙耳失聰,但她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憑借驚人的努力,他考入吉林大學藥學院,2018年考上清華大學博士。他說:“我從來沒有因為聽不見,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我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造福所有人。2022年3月3日,江夢南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上述材料帶給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我們不應抱怨命運的不公,縱使天公不作美,也不可懦弱地逃避苦難。我們須學一學柔石,雖時局艱危,仍勇敢挑起重擔,更須像江夢南,接受命運的鞭刑,拿出勇氣,撼動乾坤!
江夢南身殘志堅,她的“逆襲”帶給我們很多思考。習作開頭正是圍繞她“逆襲”的原因展開論述的。一個殘疾人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那是因為她擁有勇氣,因為她擁有樂觀和自信,因為她堅守夢想與信念,因為她一直奮斗與拼搏,因為她能自強不息和直面困難,因為她樂于奉獻與心懷大愛。借助因果聯想,我們便可寫出比較切題的文章。當然,借助因果聯想審題,我們還可以由因及果,從現象出發,聯想到它的意義、作用、結果和影響。就影響而言,我們又可以從正面或者反面來追問,進行利弊分析,這樣議論便更加深刻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解決問題的措施的角度來聯想,思考如何從根本上消除負面影響,徹底根治問題。
仔細品讀下面材料后撰寫作文。
近來由于接連下雪,北方兩位高三年級同學在體育課中不慎受傷,其中一人骨折。為此部分家長要求學校暫停高考之前的體育課。對此,校長想聽一聽學生們的意見,就委托學生會召集部分學生,舉辦一次座談會。如果你是參會的其中一員,請你寫一篇發言稿或者給校長寫一封信,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并提出意見與建議。
一百年前,改革的先驅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中華民族要想實現繁榮富強,那么中華少年必須從小就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鍛煉強健的體魄。同樣,在這個號召“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的時代,唯有大力發展體育,才能成就學生強健之體魄和完善之人格,才能實現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強大與復興之夢。因此,我認為高三學生體育課不能停上,而要科學合理地繼續上下去。
從例文的開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從因果聯想的角度來審題立意的,他從個人、學校和民族三個方面來分析高三學生繼續上體育課的意義,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在審題時,我們需要對材料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展開因果聯想,層層追問,如此,才能由表及里,看清本質。
接近聯想,就是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在時間上或者空間上接近的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就時間而言,它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同時段。就空間而言,它包括不同的領域、地點和場合。在時間或空間上接近的事物,人們容易把它們聯系到一起。比如,我們從黑板聯想到課桌和學生,由手想到腳,這屬于空間上的接近聯想。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由劉裕北伐聯想到劉義隆北伐,這屬于時間上的接近聯想。我們在審題時應突破時空的限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作文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展開接近聯想,對作文材料進行多維比較和綜合分析,把握內在的聯系與規律,從而吃透內涵,辨明關系,打開寫作的思路。
以“肩膀”為題,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肩膀(節選)
肩膀,乃骨與骨間的健碩線條,承載著古往今來無數巾幗英雄的一份擔當。
——題記
雖然困難重重,但秋瑾卻毅然投身革命事業,從容就義,用自己嬌小的肩膀扛起了民族解放的責任。
雖然臨危受命,但屠呦呦卻堅守科研事業,苦尋抗瘧疾藥物,用自己柔軟的肩膀扛起了濟世報國的責任。
雖然疾病纏身,但張桂梅卻執著于教育事業,拿命辦學,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扛起了教育扶貧的責任。
她們是中國的巾幗英雄,綻放出中國女性的光芒,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撐起半邊天,扛起一份責任和擔當。
由例文可知,作者在審題時便借助了接近聯想,由男人肩膀聯想到女人肩膀,再聯想到不同時代巾幗英雄的形象,然后歸納,提出論點——女性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一份責任和擔當。當然,我們還可以“肩膀”為起點,通過接近聯想,發散開去。從空間角度來說,我們可聯想到老師的肩膀、同學的肩膀、家人的肩膀等不同人物的肩膀。從時間角度來說,我們可聯想到屈原的肩膀、衛青的肩膀和林則徐的肩膀等不同時代的肩膀。這些肩膀承載著不同的意義:有的給人以濃濃的親情和純潔的友情,有的給人以依靠和希望,有的挑起的是民族大義和家國擔當。這樣在審題中借助接近聯想,我們就明確了題意。
以上四種聯想是我們在審題時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借助事理性聯想(指由事及理或由理及事的聯想)和連鎖聯想(指一環緊扣一環地展開聯想)等思維來審題。作文審題時,我們要先確定材料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問題,再展開多維聯想,在“浮想聯翩”中“心游萬仞,精騖八極”,不斷拓展和延伸,激活沉淀的記憶,然后多維比較,綜合分析,挖掘內在聯系,這樣可迅速審清題意,打開作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