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明,喻 貴
(南昌市第三醫院 急診重癥醫學科,江西 南昌 330009)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臨床表現為部分腦組織缺氧壞死,發病率較高,以老年人群多見,其中又以急性腦梗死最為危險[1]。急性腦梗死往往進展較為迅速,在數個小時內便會達到病變的高峰期,嚴重者昏迷甚至死亡[2]。目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方式常以抗凝和溶栓為主,但往往由于患者合并高血壓等疾病,使病情較為復雜。有研究顯示,急腦梗死患者合并疾病不同并發癥也不同,對準確判斷預后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目前急腦梗死的預后多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及醫師的臨床經驗,但是基于影像學檢查結果的預后判斷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部分經驗不足的醫師在預后判斷時會面臨一定的難度[3]。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往往伴隨著炎癥反應,并與凝血功能有一定的關聯,人體微環境的變化往往早于患者病情的變化[4]。本研究通過對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預后的相關性進行探究,旨在幫助臨床醫師評估患者預后。
1.1病例選擇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昌市第三醫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觀察組)8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并進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檢查;②發病時間在72小時內。排除標準:①既往腦卒中病史并留有后遺癥;②顱內出血患者;③心臟、肝臟和腎臟有嚴重疾病;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選取同時期健康體檢者(對照組)40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觀察組視病情給予治療,相同病情治療方法相同。對照組無特殊處理。依據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狀況將觀察組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亞組,比較各亞組的臨床資料。
1.2.1收集一般資料 收集兩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史等。
1.2.2血清炎性因子與凝血功能檢測 觀察組于入院當日進行檢測,對照組于體檢當日進行檢測。早上7:00左右于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7 ml,進行血清炎性因子與凝血功能檢測。其中血清炎性因子檢測包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 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將需檢測的血液進行離心處理(3 000 r/min,共計15 min),取上層清液后進行檢測,IL-6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d assay,ELISE)試劑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檢測;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hs-CRP,使用德國DADE-Behring公司BN-II特種蛋白分析儀及配套試劑;TNF-α測定使用放射免疫法,試劑盒從北京東亞生物技術研究所購入。凝血功能由免疫吸附法測定,具體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時間(plasma 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體(D dimer,DD)。
1.2.3神經功能評分 采用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的缺損狀態進行評分[6],依據得分可分為輕度(0~15分)、中度(16~30分)和重度(31~45分)3個亞組。

2.1一般資料 兩組年齡和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無合并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無神經功能缺損。觀察組合并高血壓66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15例,其中以高血壓居多,占82.5%,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2.2血清炎性因子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IL-6、TNF-α、hs-CRP水平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中輕度、中度、重度亞組IL-6、TNF-α、hs-CRP水平均依次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表3 觀察組各亞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2.3凝血功能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T、APTT水平均較低(P<0.05),Fib、DD水平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觀察組中輕度、中度、重度亞組DD、Fib水平均依次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表5 觀察組各亞組凝血功能比較
2.4相關性分析 納入觀察組,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探究IL-6、TNF-α、hs-CRP、PT、APTT、Fib和DD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得分)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均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P<0.01),PT和APTT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無相關性,見表6。

表6 觀察組血清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與神經功能缺損的相關性分析
腦血管疾病是對人體健康的常見威脅之一,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是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中又以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最為兇險。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具有發病急、進展快和預后差等特點[7]。導致急性腦梗死較為兇險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腦梗死時部分腦組織發生不可逆的缺血壞死,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8]。通過相關檢測預測患者預后對后續的治療及康復有著積極作用[9-10]。急性腦梗死后患者體內發生炎癥反應,且腦梗死的發生與凝血功能的改變有一定關聯,故本研究通過對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預后的相關性進行探究,旨在幫助臨床醫師評估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普通人群相比,急性腦梗死患者IL-6、TNF-α、hs-CRP、DD、Fib水平均較高,PT、APTT水平均較低(P<0.05),觀察組中輕度、中度、重度亞組IL-6、TNF-α、hs-CRP、DD、Fib水平均依次升高(P<0.05);相關性分析顯示,觀察組血清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均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r分別為0.402,0.420,0.498,0.305,0.473,P<0.01),PT和APTT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無相關性。證實腦梗死與血栓形成和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表明,在腦部缺氧情況發生4~12 h后,患者缺血部位中性粒細胞聚集并黏附于血管內皮,使血腦屏障發生一定程度的損壞,組織水腫壞死,壞死部位腦組織產生細胞因子,發病2~5 d后受損神經元軸突釋放的細胞因子使缺血部位吞噬細胞的數量增加,吞噬細胞的增多不但可以刺激修復,還能繼續促進細胞因子的產生和釋放,而這些細胞因子大部分便是炎性因子[11]。而IL-6 和TNF-α是炎癥反應中較為重要的炎性因子,且炎癥反應越嚴重其水平越高[12]。急性組織缺血導致患者的血小板被激活,誘發纖維蛋白的形成,最終導致血栓形成,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其中Fib和DD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標。李名亮等[13]研究表明,Fib對腦血管疾病的預測有一定的價值,而hs-CRP升高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4]。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患者損傷達到一定程度(更嚴重的損傷)時炎性因子水平的差異將變得不明顯[15]。DD被認為是最能體現纖溶效果的指標之一,本研究中觀察組神經系統損傷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雖然PT和APTT有一定的減少趨勢,但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無相關性。故醫護人員可通過患者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凝血功能(Fib和DD)來推測患者預后,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越高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可能越嚴重。
綜上,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及凝血功能(Fib、DD)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預后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本研究納入患者人數較少,且研究時間較短,結果還需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