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韓多媒體設計學院 / 王施瑞
在自媒體崛起的時代中,數字媒體技術在建設新農村、實現村落文化轉型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村莊也是向外輸出自己的文化和產品,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在國家新農村建設政策的領導與推動下,將裴家村“漁民節”文化與數字媒體技術相結合,必將極大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并給“漁民節”帶來了更好的推廣和發展。
與其他鄉村轉型項目相比,裴家村漁民節的數字化創新在改造原本漁村舊形象和輸出文創周邊的基礎上,將數字媒體技術與建設本村“漁民節”祭海文化相結合,即將當代新技術與當地物質特產、文明精神結合起來,以此來刺激經濟方式的創新與再發展,做到文明與經濟兩手抓,即帶動了經濟發展,又實現了文化推廣,將原本普通的小漁村打造成“祭?!蔽幕瘽饬业摹撔露葮O高的自媒體時代新農村,實現雙贏。
為響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各地積極展開相關項目的創新建設,例如邳州城鎮化建設項目、山東青島的玫瑰小鎮項目,這些新農村建設項目在極大程度上保留了當地特色文化風貌,又在此基礎上相應地改變了當地村落的面貌,并使當地經濟得到了極速發展。之前的村莊空空蕩蕩、只有老人與孩子相依相伴的身影,而經過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當地進行整改,來的人絡繹不絕。從這些成功的項目中可以得到創新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以往舊態的農村形象必定要得到創新型整改,村落及其文化得到延續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將當地物質特產、文明精神用新的形式向外傳播;才能將當地農副產品帶到村落外邊的世界中來;才能在刺激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實現了文化推廣,實現當地村民的雙贏。
這些成功的案例對新農村的創新型建設做了很多新穎的嘗試,例如山東省青島市即墨的玫瑰小鎮,將村落外貌在保留本村落獨有的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整體地改造,將當地文化特色與藝術設計相結合;選擇一篇與玫瑰相關的中國古代愛情故事作為貫穿主線的世界觀,在當地特有的地下通道的墻壁上進行作畫,形成嶄新的地下長廊景觀,這里將為一批批旅客講述著當地特色的玫瑰文化;青年人是最富有創新能力的,玫瑰小鎮對接了一系列藝術設計比賽項目,讓這些新時代的“新血液”為曾經陳舊的、一塵不變的村落注入充滿活力的青春血液。
由此可見,目前的新農村建設與視覺上的藝術設計、城鎮發展策劃等方面結合密切、相互融合,但很少與新時代的前沿技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相融合,并大多數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項目的發展方向也是如此,這似乎成為了一種固定的、普遍的、通用的模式。這樣的發展方向并不符合如今這個自媒體遍地開花的時代背景,也不符合“創新型”的概念,所以山東省日照市裴家村“漁民節”創新型新農村建設就是從這一點出發,探究當地特有的祭海民俗文化與數字媒體技術之間兩者的關系與融合、發展的方向,并將它們緊密的聯系起來。在自媒體與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與數字媒體技術緊密結合的創新型新農村建設必定能為中國的新農村建設開辟一個嶄新的道路和發展方向,必定能將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推向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新農村的建設是必須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的,新農村的建設要處處考慮是否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目前,新農村建設與藝術設計結合密切,但很少與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相融合,這方面的融合有待加強,所以山東省日照市裴家村“漁民節”創新型新農村建設就是從這一點出發,探究當地特有的“漁民節”民俗文化與數字媒體技術兩者之間的關系與融合、發展的方向,將藝術設計融入到數字媒體技術中①,通過數字化繪本講述“漁民節”歷史傳說、體驗“漁民節”節日氣氛、VIDEO MAPPING 傳播歷史文化等形式將兩者緊密地聯系起來,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的交互性②。在自媒體與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與數字媒體技術緊密結合的創新型新農村建設必定能為中國的新農村建設開辟一條嶄新的道路和發展方向,必定能將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推向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山東省日照市裴家村的特色“漁民節”民俗文化,這是一個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傳統節日,是日照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動。之前是打漁前的準備,現在則延伸為沿海漁村的文化縮影。每年祭海節過后,漁民在進行修船、添置漁具等準備工作就緒后,就開始蓄帆向海,準備打魚了。裴家村的“漁民節”有著別樹一幟的祭海文化,其流程、禮儀等文化都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最好的證明。
抓住這種與眾不同,首先前看以往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并吸取經驗。裴家村“漁民節”文化創新將與以往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大相徑庭,即幾乎各方面都將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在對這個漁民節的宣傳中,最基礎的就是用自媒體的平臺向人們展示這個村落的祭海文化,將這種優秀的文化推入到大眾的眼中。其次在裴家村“漁民節”文化創新的項目中,幾乎可以在方方面面看到數字媒體技術的身影。
鑒于當代用戶點擊游戲與打卡閱讀的習慣,裴家村“漁民節”推出兩種創新,首先是一部有關“漁民節”文化傳說的數字化卷軸繪本,即《裴家村“漁民節”》(見圖1)。數字化卷軸繪本與以往傳統的平面靜態繪本不同,數字化卷軸繪本可以結合聲音、動畫、平面、可與用戶進行交互行為的AR 虛擬世界,還有文字,并且靈活性與趣味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是靜態繪本完全達不到的效果。

圖1 裴家村“漁民節”數字化卷軸繪本效果圖
數字化卷軸繪本的整體風格是參考了中國傳統的復古風格,再用新時代的扁平化風格作為載體進行展現,較為現代化、創新地將兩種繪畫風格結合在一起,迎合了當代人們的大眾審美要求,又迎合了當地的文化內涵。貫穿數字化卷軸繪本的音樂風格也是參考了中國的傳統音樂,選擇了當地自古傳承下來的慣用樂器,即鼓、鑼、嗩吶等樂器。宣讀祭文的聲音也通過數字化處理融合在了背景音樂中。我們也把這種類似經文的聲音進行數字化處理后應用在數字化卷軸繪本中,這樣將使得“漁民節”環境更加豐富起來。
數字化卷軸繪本講述了“漁民節”神話故事和“漁民節”活動流程。在整個故事中將展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播放動畫的方式講述當地“漁民節”文化的來源,此處畫面為復古與扁平風格相結合的動畫,聲效則為慢節奏的、悠長的傳統音樂。用戶還可以通過點擊動畫中交互點的方式,實現在數字化卷軸繪本中出海捕魚等動畫播放的交互行為。
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漁民節”宴席的幾個主要步驟,分別是祭品擺滿桌、跪拜大海、焚香化紙、搶神飯、從凌晨到中午的唱戲、舞龍等。每個步驟都可以與用戶進行互動。例如在唱戲、舞龍的部分中,人們將先看到動畫的教程,即上下左右移動手指和選擇戲曲種類、舞龍顏色等交互行為的規則。學習教程后,用戶會通過點擊行為選擇正確的答案,選擇正確會顯示表揚的動畫界面和快節奏的音效,選擇錯誤會顯示鼓勵的動畫界面和悲傷的、慢節奏的音效。經過一系列選擇后,最終清算正確選擇的得分,得分由題目的對錯來決定,當用戶的得分達到一定的數值后即可進入下一個步驟,這主要是為了側面使人們認識到“漁民節”活動中每一個步驟的意義和重要性,當然,如果用戶不想繼續進行游戲時,也可點擊左上角進行退出或者點擊右上角進行下一步。
裴家村“漁民節”推出的另一個創新,是為了更進一步方便人們了解當地特色,主要是結合數字化卷軸繪本風格和故事線,打造可參觀整個村落風光、感受漁民節活動流程并能進行解說的線上APP(見圖2),即受眾可以在這個APP 中③,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在這個APP 中,有三個主要的可進行交互的功能性模塊,分別是裴家村風光、忙碌又熱鬧的漁民節宴席、周邊及文創獲取。分別對應了新農村建設的內外需求。

圖2 裴家村“漁民節”APP效果圖
其中“忙碌又熱鬧的漁民節”模塊結合當代人們對“打卡”文化的喜愛設計了線上交互行為,人們會以手動點擊與APP 進行交互行為、觀看過場動畫、聆聽文化解說等方式,來“打卡”整個漁民節的每個活動點(搶神飯、宣讀祭文等),感受漁民節文化中每個步驟的意義(e.g 漁民一哄而上“搶神飯”“神飯”代表著海神的恩賜,搶的是一份好彩頭),并獲得各個打卡點的線上虛擬物品(虛擬豬頭肉、羊肉等),組成漁民節活動所需的所有必備祭品和物件,就可參加復刻至線上的、虛擬世界的“漁民節”活動,在虛擬平臺體驗一把舊時沿海人民的節日風俗,并獲得整部數字化卷軸繪本(亦可提供付費實物打印與郵寄服務,人們可以拿到擁有豐富沿海風俗氣息的紀念繪本和其他相關文創產品)。
當人們來到裴家村實地進行考察參觀,則可以體驗到比線上更加正式的漁民節祭海活動。每逢祭海的日期,當地將進行隆重的祭海儀式,旅者可以更加真實的體驗這一文化氛圍。而非祭海的日期,旅者則可以真實的參觀當地風光和面向大海的祭祀臺、夜晚可觀看獨特的海上燈光秀、線下購買文創等產品。
對整體村落的環境設計,是基于保持裴家村原有獨特的“漁民節”文化氛圍上設計的。從而形成本村落的獨有的藝術風格,在裝飾上大量應用其本地原有的船只、漁網、魚漂等元素作為輔助物料,做一個以“漁民節”文化為主題的環境延續與創新重塑。
同時在村落中建設有“漁民節”文化特色的裴家村“漁民節”文化館,并使用VIDEO MAPPING、虛擬成像等數字媒體技術,展示“漁民節”歷史傳說、“漁民節”活動流程、裴家村風光。此館將用于文化教育展示和對當地文化的保留,盡全力地繼承并宣傳這項歷史文化與更長久地保留這種歷史文化的韻味美相結合。
改良當地產出的海產品及其包裝設計。將原本直接勞作獲取的農產品進行再加工后,保質期較長、質量較好、產量可滿足需求量的裴家村漁民節海產品特產應運而生。海產品包裝設計也必定是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系列包裝。其他非食品性質的文創產品,例如祭海福、海產品、船只、漁網魚漂等相關紀念物也將被送到人們的眼前。
裴家村漁民節的數字化創新,正是數字媒體技術大放光彩的時候。在裴家村漁民節的新農村建設項目中,線上文化輸出創新主要應用了當代前沿的增強現實AR 技術和UNITY 框架平臺進行實現,線下文化輸出創新主要應用了VIDEO MAPPING、虛擬成像等數字媒體技術。這是一個藝術與科技、美感與技術相融合的過程。
把數字媒體技術與當地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必將是當下以及未來新農村建設的大勢所趨。整個裴家村“漁民節”的創新型新農村建設旨在將裴家村“漁民節”特有的文化與數字媒體技術相融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時使人們感受祭海、敬海、愛海、護海的傳統風俗,這也必將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④,并極大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有了數字媒體技術的加入,裴家村“漁民節”將會得到更好的打造,藝術表現力將會更加豐富,制造體驗感和新穎感出色滿足。與數字媒體技術緊密結合,實際見效的幫助當地“漁民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喚醒“漁民節”文化而生、美化裴家村,并進一步豐富藝術包裝感。并且將裴家村漁民節創新轉型的想法落于實踐有助于真正地幫助到當地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當地的旅游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下進行改革創新的裴家村“漁民節”,對維護我國文化多樣性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注釋:
①周瑞乾.數字媒體技術與當代藝術設計的融合探究[J].美術文獻,2018(1).
②邵新然.現代藝術設計中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的要點分析[J].藝術品鑒,2020(30).
③易鳴越,王琪璇.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播研究——以傳統文化類App為例[J].科技視界,2020(18).
④鄒波.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