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學 / 葉夢潔 趙秀敏
鄉村振興戰略極大地促進了美麗鄉村的建設,但隨之而來的鄉村同質化問題也日趨嚴重,鄉村振興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是村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重要場所,是鄉村文化和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目前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多存在缺失文化特色、過度城市化、參與度低、功能單一等問題。所以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設計除了關注功能和審美以外,應更多地關注鄉村歷史文脈和文化底蘊的傳承。書院作為鄉村公共空間的重要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特性和建筑形式,其獨特性也引發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鄧洪波(2003年)概括了鄉村書院的發展、類型、特點;王凈花等人(2018 年)提到書院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廣義概念下的結合體。熊華希(2014年)從中國傳統書院的模式出發,探究重塑現代大學公共空間人文氛圍及場所精神。張曉婧(2016年)指出書院的優良教育傳統對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作用。前人對鄉村書院的研究多關注于書院建筑的功能與形式、教育價值的當代傳承、旅游價值的挖掘等方面,缺乏對鄉村書院作為重要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所存價值和意義的研究。本文試圖以“空間敘事”的理論為基礎,著眼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和鄉村書院共有特性,在空間轉換間演繹當地文化和書院文化,為鄉村書院的現代建構提供新途徑,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探究新的可能。
鄉村書院隨著家族書院的發展而興起,具有明顯的地緣性特征。宋代是鄉村書院發展之始,文學的繁榮推動了鄉村書院星星點點的出現;在元代鄉村書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因蒙古貴族入主中原,漢族士人不仕新朝而自甘遺民創建書院;明代政府重學校、科舉,講學者漸少,書院進入沉寂階段;清朝滿人當政,漢族士大夫多自甘遺民書院又興,到了清代中后期逐漸普及,滿足民眾的文化教育需求;現代教育的興起,使鄉村書院漸被取締,失去了空能內核的書院建筑也逐漸被荒廢嚴重甚至被毀壞。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日漸深入人心,作為重要的鄉村文化遺產,鄉村書院的現代化建構極具現實意義。
書院作為古代的教育機構,凝結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氣性,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文化傳承、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建筑形式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特征和傳統文化底蘊,承載學術研究、講學、藏書、刻書、祭祀和學田的等功能,空間和布局往往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特征,是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代表。
鄉村書院在為數不多的鄉村公共空間中,具有顯著的文化屬性,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鄉村書院空間進行重新梳理和建構,有效激活鄉村文化空間的修復和研學精神的復興。鄉村書院的重構,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書院文化的傳承有延伸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同時,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和文化性交往的場所,可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并對書院文化的認知覺醒。以書院為主體的文化旅游和體驗活動亦可以帶動多產業協同發展,為鄉村帶來多面的經濟效益。
敘事是文學研究領域的概念,指表達故事的方式與過程,即被講述的“故事”,又是講述這個行為本身。敘事學最早出現在法國文學家托多洛夫的《十日法談》中。敘事主要由敘事過程和敘事方法兩部分構成,“語言”是整個過程中的傳播方式,但又不僅僅指代語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指能夠起傳播媒介作用的載體。鄉村書院自身具有文化符號的特質,加上其所依存的文化背景和在歷史長河中所留下的敘事線索,是具有鮮明特征的敘事載體。
空間敘事與敘事空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空間敘事是指敘事者將空間中的物質要素作為媒介,向受眾講述故事、案例或體驗,同時受眾可以依據敘事媒介和個人不同的學識背景對空間進行自我解釋??梢岳斫鉃?,空間敘事是敘事過程中以空間為媒介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敘事方式所形成的結果空間就是敘事空間。敘事空間的傳統定義是故事、事件、案例發生的空間,更偏向于敘事空間的物質特征,是基于空間與場所的概念理解,而后因地理學和敘事學的發展,又出現了基于文本與讀者互動的敘事空間概念。
空間敘事包含三要素,即敘事者、媒介和受眾,形成敘事過程(以敘事者為主體)和解讀過程(以受眾為主體)兩個過程,而媒介可以是敘事者講述故事中的任何形式及要素。敘事空間包含兩種形式,即真實的空間和被表征的空間。真實的空間就是敘事所存在的空間場所,是真實存在的物理空間;被表征的空間就是敘事帶給人的不一樣的感受和解讀,例如情感、遐想、記憶等,是虛擬的非物質空間。
空間敘事的方式對解讀鄉村書院文化、傳承村落記憶、彰顯空間活力、表現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故事題材非常豐富,基于空間敘事的書院設計可以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借此打造具體的敘事空間。在敘事中通過賦予多種情感表達和精神內涵創建鄉村書院的獨特語境,展現其魅力,感染廣大受眾。鄉村書院的敘事特征可以體現在文化性、象征性、公共性三個方面。
1.文化性
書院的文化性特征是極具吸引力的敘事特征。書院是文化的載體,是傳統文化的鮮明標志,它所蘊含的治學精神對當代教育富有重要意義。書院文化的展現也是一定程度上國學文化的復興,有助于重燃鄉村的文化氣息。并且書院的基本功能包含講學、藏書,場所的構建可以提供重要的敘事空間。通常書院建筑根據規制所建,分布在主次軸線上,突顯其禮樂文化內涵,所體現的秩序感和儀式感也是書院的獨特氣質,它的空間意蘊是莊重而謙遜的。
2.象征性
書院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文化昌榮的象征。鄉村書院本身就是“無言的敘事者”,見證了歷史上的繁榮與衰敗,是鄉村價值的體現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傳達出了不可替代的教育理念、尊師重道的思想、祖輩的智慧積累、文人的優秀品質、各朝代歷史的沉淀、村落的歷史記憶等,都是值得我們不斷挖掘和推崇的。
3.公共性
鄉村書院承載了許多人物和故事,也承載了鄉村的價值和村民的集體記憶,將其轉換為敘事內容將有助于村民認同自我文化。作為現代文化空間,它是人們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涵養的重要空間載體,可發揮顯著的文化傳播作用。作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它的受眾不僅僅只有當地村民,還有廣大外來游客。
本案基地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仙堂村,地處浙江省南大門,浙閩交匯,交通便利(如圖1)。據《溫州市志》記載,鵝峰書院在橋墩松山文昌嶼,創辦于宋咸平(約988~1003)年間,是全國十大書院之一。鵝峰書院對于松山鎮(今橋墩境內)的人才培養(史載松山有包含狀元、探花在內的科舉進士約20余人)、文化氛圍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對蒼南歷史上的學派學說、科舉理念和士大夫文化具有重要影響,書院的重建對于當地乃至溫州地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圖1 鵝峰書院區位圖(作者自繪)
新的鵝峰書院以詩文書畫文化藝術的挖掘、研究、介紹、創作、培訓、交流等為基本功能,并結合村民的需求,打造一個具有復合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地方經濟建設、區域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如何把空間敘事的手法應用到鄉村書院的空間中,如何讓空間成為敘事者去講述故事?傳統書院的重構多以恢復傳統書院布局和功能為主,是一種靜態化保護和傳承,而缺乏與現代化發展的協同性,也缺乏其地域獨特環境和歷史經歷所造就的故事內蘊。空間敘事的融入有助于受眾與空間形成情感互動,更注重人們的內心感受??臻g敘事的建構就如文學文本一樣需要有完整的敘事者、媒介和受眾。
空間敘事的整個過程可分為敘事過程和解讀過程兩個部分。敘事過程以敘事空間為主體,以“線索挖掘——主題確立——空間表現”為邏輯;解讀過程以受眾為主體,以“細節滲透——感知體驗——情感激發”為邏輯。在解讀之后所形成受眾獨特的感受會對敘事空間形成新的線索和影響,形成一個“解讀重授”的過程。(如圖2)

圖2 敘事空間建構邏輯關系圖(作者自繪)
1.線索挖掘
故事脈絡的確定需要通過對過去記憶的整合梳理出絲絲線索,因此敘事線索的挖掘以村落為核心,通過鄉村志的記載,發掘村落的場所、歷史沿革、文化肌理等;通過村民口口相傳的故事梳理記憶內容、時間線、村民需求等;最后通過資料整合、調整,確定敘事題材。
根據《平陽縣志》記載,鵝峰書院原址位于小松山(今橋墩鎮內),考慮古代書院的選址大多依地形而建,依山傍水、環境幽靜,故將新書院選址定位于鵝峰山東南山腳坡地處,奠定書院整體自然幽靜的氛圍。在鵝峰書院的設計之初,通過查閱溫州市志等史料,對相關書院記載進行深入挖掘,尋找宋代文人的求學生活痕跡,宋代美學的文化痕跡,提煉獨特的浙南書院生活場景,將其作為敘事主要題材。通過對村民進行走訪,讓村民參與書院設計,潛移默化地提升村民文化自覺的同時,創建富有感染力和認同感的書院式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形成一條獨特的“書院生活痕跡”線索,貫穿各場景空間。
2.主題確立
主題是一個作品的核心,主導了整個文本的中心思想,貫穿全文,有助于受眾對內容的整體性解讀。敘事主題是對所線索的深化和提煉,空間的單元場景都圍繞主題展開,是對主題的細化表現,要保證整體的一致性。在書院式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中,一個合適的主題可以喚起村民的集體記憶,感染受眾并引發深思,是空間的靈魂,承載了鄉村價值和文化內涵。
近些年的國學熱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書院的熱情,鵝峰書院附近的橋墩鎮旅游資源豐富,鵝峰書院的建設可促使文化與旅游資源有機融合。鵝峰書院創建于宋初,宋代是中國文人生活美學的一個高峰。所謂文化,除了飽讀詩書以外,更在于生活之中的種種,如器物的陳設布置及點茶、焚香等日常雅趣。走近書院,從構想宋代文人的生活場景開始(如圖3)。

圖3 宋代文人生活場景構想(作者自繪)
3.空間表現
在敘事題材和主題確定之后,就需要設計師對提取的各類素材進行合理編排,將敘事語匯進行組合,運用敘事學中的各種修辭手法進行表現,以時間邏輯或空間節奏進行敘事結構的編排,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臻g表現可從語匯元素、敘事結構、修辭敘事三個方面體現。在空間中營造合適的情境單元,以及在設計中追加細節,均有利于整體主題的貫穿和縱深感的體現。
如何在現代生活之中尋找古典意境追求宋代美學,這不是簡單的復刻古物。“傳統語言”是歷史之中的片段,在本案“重建”的命題下,需要回應傳統、承載傳統記憶的現代空間形式語言。本案設計復古而不泥于古,通過平面空間和豎向空間上的片狀梳理,營造單元敘事場景,重現書院氣質。
(1)提取語匯元素
語匯在文學中是詞和語的總匯,即語言符號的聚合體。在鄉村空間中,所有建構筑物、自然景觀、歷史事件、村民活動都是可以在敘事中被加以利用的語匯元素,被作為觀察村落的著眼點,如同文學文本中的“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語匯,通過不同邏輯的搭配可以形成敘事句意。
在鵝峰書院的設計中,書院的建筑群作為主語,書院中典禮活動、國學文化等體驗都是謂語激發書院的活力,自然景觀、室內場景、空間單元都是起修飾作用的狀語、定語。依據傳統書院布局形式形成的并列式布局和依據地形形成的山勢都是補語,補充說明書院的典雅和秩序感(如圖4)。

圖4 空間敘事的語匯元素(作者自繪)
(2)編排敘事結構
敘事文本在編排過程中可以根據時間和空間兩個邏輯層面進行組織設計。以時間線為脈絡的敘事故事有開始、過度、高潮、結束這樣一個過程,采用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多用于紀念性主題敘事。能夠使整個感受過程更為清晰,使受眾更有代入感。分為順序、插敘、倒敘、補敘、并敘的編排方式。以空間維度為編排依據的敘事結構分為線性敘事和組團式敘事,不同的敘事空間適用于不同的結構模式。線性敘事通過一條線性脈絡路線來講述敘事故事,由分散的節點有序連接,從而將各個場景單元串聯形成整體的“線性”空間文本。串點成線,呈現完整的空間圖景,給受眾豐富體驗。組團式敘事由多個敘事故事單元構成,分布在空間中。各單元與整體主題和場地環境相融合,各單元組團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受眾可以在轉換間感受不同場所但不偏離主題,例如上海迪士尼主題樂園。
鵝峰書院采用線性敘事結構,由宋代文人生活的故事段落有序銜接。書院由三進內向性院落組成,構成線性空間敘事文本。整體依據傳統書院格局分布,主建筑位于軸線上,附屬建筑分布兩側,分為序曲、主旋律、升華三個部分,分別對應書院的不同功能體塊(如圖5)。沿著照壁進入第一個序曲院落,是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間,回應古代書院依山傍水的特點打造,由聽雨廊圍合出大面積的水池,仿佛可以看見在回廊里對月吟詩的文人,也適合作為一個交流活動空間;經過勸學墻進入第二個主旋律院落,是宋代文人的學習空間,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部分,包含了主建筑的講學功能和禮儀廣場的祭祀禮儀功能,也可以容納重要的傳統活動和村民活動;穿過留香園進入第三個升華院落,是宋代文人的研學和文藝空間,以藏書樓為主,兩側的附屬建筑為書畫、禪茶、花藝等傳統文藝活動的體驗空間,是書院最僻靜最高的位置,使整體空間層次得到了提升,書院的意境和氛圍更加濃厚。

圖5 鵝峰書院院落布局分析圖(作者自繪)
(3)修辭敘事手法
修辭是文學敘事中增強效果的表現方式,運用修辭的空間敘事有助于表達敘事意圖和寓意。主要包括等象征、對比、隱喻、穩定與變化、重復、留白等修辭手法,可以使各場景單元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引起受眾思考和交流,從而使得敘事性表達更生動,便于理解。
a.象征
用抽象的內容表達情感,可以讓文本內容含蓄又深刻。在空間敘事中,可以將隱藏含義置入特定的設計中,使空間立意得到升華。例如場景“荷風送涼”是鵝峰書院的序曲(如圖6),其正對的勸學墻,引用了荀子的首篇勸學,在入學前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態度和方法,象征著書院學習生活的起點,起到引導的作用。

圖6 鵝峰書院生活場景效果圖:荷風送涼(作者自繪)
b.對比
通過把對立或有差異化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對比,放大了事物的特點,更具感染力。在設計中常常運用不同的顏色對比、肌理對比、明暗對比、動靜對比等形成強烈的反差,增強藝術效果,豐富受眾的感受。書院內的建筑都應用白墻灰瓦(如圖7),在色彩上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靜謐的環境氛圍,以寧靜的方式探索文化的力量。

圖7 鵝峰書院生活場景效果圖:廊下私語、風搖翠竹、回廊影下、講學聲現(作者自繪)
c.隱喻
隱喻是在隱藏和暗示之下表現設計意圖,使受眾更有思考空間,使設計更為生動。鵝峰書院里構建了許多單元場景,如“廊下私語”“回廊影下”“風搖翠竹”(如圖7)等,隱喻古人學院求學的生活場景,并于多處使用竹子作為組景要素來隱喻文人的堅貞品質。
d.重復
重復就是將某個元素進行多次利用,以達到強化主題的作用。反復出現的元素會不斷加深人的心理體驗,讓人印象深刻,且讓空間趣味性增強。如場景“講學聲現”多次運用木格柵的元素(如圖7),賦予書院古樸的美感。此外,多次出現的月門和洞窗是借景的取景框,不同的窗格體現雅致的書院魅力。
e.留白
留白讓空間敘事的節奏更為豐富,也給受眾適當的休息和緩沖,使敘事空間不會過于飽滿,從而提高其他的表達效果。鵝峰書院的三進院落中間均采用留白手法進行設計,如場景“臺上成禮”為大面積鋪裝(如圖8),是對整體空間的留白,也可在給人不同的思考空間同時,亦提供了多種空間使用的可能。

圖8 鵝峰書院生活場景效果圖:臺上成禮(作者自繪)
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F下的鄉村建設僅讓鄉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已經不能滿足村落的需要,更多的要考慮地域文化的顯現和傳承,美麗鄉村建設更需要對各種資源和因素的整合。書院式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空間敘事表達,意在思考空間敘事與社會意義的聯系,探究鄉村空間的氛圍營造與場所精神,以及村民的情感體驗與人文內涵的內在關系。本案將空間敘事介入仙堂村鵝峰書院,可以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增加地域文化和人文內涵,從而提升鄉村書院的可讀性、可體驗性。既能對鄉村書院進行推陳出新的現代化重現,又作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提供文化活動空間和復興鄉村文化,將鄉村書院展現在村民和游客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