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 / 蓋妍卉
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畢加索曾說過:“沒有傳統,就不存在藝術”,音樂藝術需要不斷創新,才可以與現代性因素相適應。然而,音樂創作中,技術的創新相對是容易的,但使其具有感染力卻是很難的,因為各種技術的堆砌是很難打動聽眾的;若僅停留于模仿成功作曲家,而沒有創新,同樣是不會有出路的。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創作生涯中,作曲家天賦的觀察能力使他成為最杰出的音樂肖像畫大師之一,他善于把外在的性格描寫和內在的心理刻畫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在1923年10月在巴黎首次演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有一些人認為它過于復雜和不同尋常。《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屬于普羅科非耶夫早期創作之一,特定的音樂表達常常讓人想起軍號聲。但是作曲家若想觸及廣大聽眾的內心,還需要保留原始聲音素材之中更深層次的核心品質。“音調字典”是一切規范的源頭,將生活經歷和志向同音樂表達和風格緊密是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宗旨。他是和聲進行中平穩連接的反對者之一,在普羅的作品中追求簡潔的音樂進行方式,但又不是傳統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創作理念,而是新觀念的簡單、明了、變化。”《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協奏曲音樂進行中大量使用的“調性浮動”便是上述創作觀念的最好詮釋。這首協奏曲既有粗獷的旋律,也有相對的是抒情線。小提琴獨有的音色特征使普羅科菲耶夫的管弦樂有著獨特的音響。他在這首作品中的樂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結構,其中的第三樂章以溫柔如歌的主題占優勢,而當中的第二樂章不用傳統的板,反而是速度的逗弄和怪誕式的諧謔曲。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種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技巧,從抒情寬廣的詠唱到令人頭暈目眩的快速樂句和撥奏與用弓拉奏的復雜變換,從滑音到極度清晰(Marcato),從靠近琴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無泛音,所有這些引人入勝和富有詩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結合,使整個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像在樂曲開始時那樣,獨奏小提琴以其飽滿的音響抒發美麗而崇高的感情。整個再現部分由于省略第二主題和結尾段,從而得以有力地強調出這充滿美麗幻想的形象和對生活的樂觀肯定,終于戰勝了惡和懷疑的一時表現。第二樂章是技巧性的興致勃勃和十分活躍的樂章,純粹是青年普羅科菲耶夫所迷戀的那種詼諧性的情調和形象。它那像恒動曲(perpetuum mobile)一樣幾乎沒有停頓的進行,在這里又同尖刻和有時是惡作劇的幽默結合在一起,這些特點都使它接近于作者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中著名的諧謔曲樂章。這一樂章用回旋曲式寫成:樂句的輕快飛濺,撩撥的重音和敲擊,撥弦和用弓的交替使用,旨在表現出一種滑稽和幽默的性格;但是這小回旋曲當中的兩個插段,就沒有這樣歡愉的性格。像第一樂章的展開部那樣惡魔般的笑聲和嘲諷的丑相占據優勢的地位,這是指第一個插段,其中小提琴的音響顯得特別尖刻;至于第二個插段,則用靠近琴馬的奏法以表現那些阻撓和妨礙人們的幸福的兇惡而冷酷的形象,并借以掀起高潮。保持調性輪廓的基礎上頻繁而又迅速地浮動至小二度關系調性,以產生色彩對比的手法,是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中和聲方面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協奏曲中許多和聲現象的具體表現形式都與此有關。通過這一手法,在傳統和聲進行基礎上,調性體系便被明顯地大幅度擴展了。第三樂章像在樂曲開始時那樣,獨奏小提琴以其飽滿的音響抒發美麗而崇高的感情。

在普羅科菲耶夫協奏曲中,炫技性早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華彩段,《D 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非華彩段曲式部分也同樣成為獨奏者展示高超演奏技藝的結構部位。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的創作隨著協奏曲體裁的發展,要求小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不斷提高。而要想成為一個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者,在拿到這首作品時,可以參考如下步驟進行作品分析:尋找音樂新元素的規律;準確把握調動旋律下的音準、調性;高八度的演奏技巧;現代化復雜樂句的演奏解析。
普羅科菲耶夫協奏曲中對主題的變調除常用的變奏方法外,有時會帶有更多的展開性,呈現出展開性變換調性的特征。音樂主題的“展開”與“變調”對于普羅科菲耶夫分音樂發展而言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展開”更強調音樂材料變動,它的重心在于“出新”;而變換調性則更多的屬于材料保持手法的范疇,統一性才是其核心所在。展開與變化因素彼此并存或交織,從而在普羅科菲的音樂作品中產生大量介于兩者之間的現象,展開性變化音樂材料便應運而生。譜例1在樂章當中一段又出現了那種機械的進行樂句,或者說詼諧性的游戲,但樂章的尾聲相當擴展,成為整個作品的總結。協奏曲的兩個抒情主題——終曲的基本主題,在這里顯得如此之素樸、鮮明和誠摯,它的旋律氣息又是如此之寬廣,這在作者早期創作中確實很難找到能夠與之相匹的;此外,伴奏的和聲色彩變換,以及對位式的重疊、模仿和呼應的精確變化,都加深了樂章這一基本主題的幻想性形象。
結合分析譜例1 可以發現,每個小節的音都有換弦動作,節拍點全部由左手掌控。建議使用節拍器來練習,每個小節重復訓練,可以一弓連續重復演奏一小節中的節奏型,注意符點節奏的持續性,不要在一組結束時就過于放松左手,第二組節奏進入的時間也必須準確無誤。可以在E、A、D、G 四條不同的琴弦上練習1 指、2 指、3 指、4 指對節奏的把控能力。在練習中,要同時注意保持手形和控制音準,完成單一的節奏訓練后可以用正反附點來進行交替練習,強化手指按弦的精確性。在第一小節節拍不變而調性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演奏者需要尋找其中的變化規律來記憶,將會使演奏更有把握。
《D 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出現的連結段,技巧難度很高,調性轉換繁多,它為接踵而至的十分新奇的形象預先做好準備。譜例2的旋律是作者抒情詩的典型,為了便于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的含意,作者甚至寫信警告演奏者不要濫用感情,要求做到極度純樸和自制,不要把速度拖慢,因為這里是小行板,而不是行板。從樂章的這一基本主題中,還可以明顯看到作者處理獨奏小提琴同樂隊之間關系的原則——獨奏者是整個樂隊的主要成員之一,或者說是平等的樂隊參加者中的第一位。因此,獨奏者并非同樂隊相對峙,而是作為樂隊的補充,同它聯結在一起。
結合譜例2 展現的第二主題是一個恐怖的幻想性神奇形象,它同第一主題誠摯的抒情詩恰成尖銳的對比;它的進行滿是半音的曲折、跳躍、倚音和傳音列,有點一瘸一拐似的,它使聽者不由得想到一些古老的神話中的特殊角色。小提琴演奏是一個要求左右手高度有機配合的演奏藝術,左右手聽從大腦指揮,實時執行大腦的命令。演奏下弓時,先做下半弓的運弓動作,到了中弓后,就用上半弓的運弓動作。從弓根向弓尖運弓的整個過程中,大拇指和小指由彎曲的形狀,慢慢地、放松地、順其自然地變成直。演奏上弓時,弓子是由弓尖向弓根方向運動的,這時大拇指和小指是由伸直的狀態,慢慢地、放松地、自然地變成了彎曲的形狀。同時,始終注意弓和琴弦保持直角,上臂與弓桿保持平行,運弓要平穩,弓速要平均,并配合使用節拍器,建議每一弓拉二拍,第一拍半弓,第二拍另外的半弓。建議從固定四根弦的練習開始,然后再進行小提琴四條換琴弦的換弦練習。

由于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形象和技術手法之新穎,都是它得以在音樂會舞臺站得住腳,并為一些現代優秀小提琴家所樂于演奏的原因。樂曲中雖有一些尖刻的“怪誕”效果,但很容易看出它并非作品的目的本身。因為作為它的對立面,而且在樂曲中占統治地位的總是那些抒情性形象,它那滿盈的深刻感情和對生活的樂觀肯定,總是首先為人們所矚目。
譜例3中,普羅科菲耶夫的現代音樂創作風格在上面這個片段中的八度泛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完美演奏出來的話,會非常明朗精彩。小提琴中最漂亮的聲音可能是泛音了,但是大多數小提琴演奏者基本上一點也不懂左手拇指和食指以及四指之間的必要調整作用,而且也不懂怎樣運弓以達到所期望的效果,他們的小提琴發出了最刺耳的尖嘯聲、嘶嘶聲以及不悅耳的噪音。拉泛音時左手指和琴弓的相互配合很重要,右手握住小提琴腮托一端,把樂器提到齊胸高的位置,用左手保持琴的平衡,讓琴的腹面對著天花板。在進行這類節奏類型的演奏時,頭腦中需要關注三點,第一點需要明白具體的節奏點在什么時候,可以先不用演奏,手打一下拍子,唱出所要演奏的節奏型;第二點要注意,右手要把握對這類節奏型的節奏點,由于之前所演奏的音,有一定的時值,右手需要保證第一個音的精確的時值,所以不可以為了演奏下一個音,而提前終止演奏前一個音。應該準確地按照實際的節奏進行換弦;第三點就是關于左手的動作。建議左手盡可能地在第二音發音前已經按在琴弦上,但是不能過早。因為過早的按下第二個音,容易影響第一個音,不利于以后對音色和揉弦的保持。在第二個音發音前做好準備工作很有必要,這樣可以配合右手,提高第二音的節奏、音準的準確性。這一套動作應該訓練為一套慣性的自然動作,讓左右手的配合自然而放松,這樣演奏起來才沒有負擔。普羅科菲耶夫小提琴演奏的現代價值是在其作品中體現了小提琴作品演奏技術的最高要求。演奏此作品可以使小提琴演奏技巧更快地提高以及彌補演奏缺陷。如臂短、手掌窄、手小、小指短、肌肉素質差或彈性差、悟性遲等各種問題在此作品中都能得到相應的技術練習。建議每一位小提琴學習者和演奏者都經常的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可以在音樂理念、演奏技術和作曲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普羅科菲耶夫協奏曲創作不僅繼承了古典時期以來的傳統作曲技法與手段,同時又進行了眾多的改革與創新。《D 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不僅大大豐富與發展了協奏曲體裁的創作技法,為協奏曲體裁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達到了小提琴演奏藝術性與技術性的高度統一,真正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因此,忽視或缺少協奏曲體裁創作的研究,對于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研究而言不僅是極為不可想象的,而且對20世紀協奏曲創作特征,甚至整個協奏曲體裁發展史也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對普羅科菲耶夫協奏曲的研究不僅可以促進他的其他體裁及整體音樂創作及風格的研究,而且普羅科菲耶夫在協奏曲創作上的成功經驗以及協奏曲中表現出來的創作技法、思維、理念等對當今的作曲家們具也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