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繁
摘 要 當前,福建省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林業資源保有量持續降低,需開展封山育林工作,以促進樹木快速生長和繁育。通過探析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闡述了合理規劃、科學封育,加強宣傳工作,構建健全封育組織,優化護林制度等封禁管制措施,提出了整地、栽植樹苗、保墑、植株修剪、補造補植、除伐定株、病蟲害防治和重視育林監測等育林技術,為其他地區的封山育林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林業生態;封山育林;應用分析;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
中圖分類號:S75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29
面對亂砍濫伐行為屢禁不止,天然林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嚴峻形勢,國家及時制定封山育林政策對林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的封山育林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格局,具有突出的林地資源優勢。永定區有林地面積16.40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4%;在林業用地中,商品林地面積12.69萬hm2,占72.76%;生態公益林林地面積4.75萬hm2,占27.24%。森林蓄積量1 123 m3,森林覆蓋率為73.7%。西溪鄉經過三十多年的封育工作,林地面積已達到2 866.67 hm2,其中天然林面積2 066.76 hm2、人工林面積666.54 hm2、其他林地面積133.37 hm2,封山育林已成為加快荒山綠化步伐的有效途徑。
1 封山育林的作用
1.1 促進生物多樣性
開展封山育林工作,即通過利用森林系統的自我更新與修復能力,再加入人工育林方式提供保障,以降低人類活動對森林資源造成的破壞,使林木可以充分遵循自然規律生長發育,提高林木成活率,修復脆弱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1]。
1.2 建立頂級群落,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小興安嶺紅杉林、海南熱帶雨林及云南云杉林均是通過封山育林工作建立起來的頂級群落,頂級群落能充分提高森林水土保持能力,避免植被受到破壞。封山育林之后,草本植物及灌木得以快速生長,地表枯葉存量快速增長,枯葉腐爛后和土壤融合變為腐殖土,而腐殖土具有較大的孔隙度,可以顯著提升土壤的透水性與保水能力。
1.3 提高光能利用率,強化林木生產力
封山育林的工作對象涵蓋各層級與年齡的樹木,因為多層混交林的林冠具有較大的起伏度,且相互鑲嵌、交錯生長,在陽光照射到林區時,混交林葉片遮擋可將光線變為透射或漫射狀態,為植物提供充分的光能。例如,杉木與馬尾松混交林,杉木為半陰樹種,馬尾松為強陽性樹種,2種樹木混交栽植時馬尾松能有效吸收光能,為杉木提供遮陰條件,同時馬尾松枝葉可將光線變為漫射狀態,滿足杉木生長所需的光照條件,促進杉木生長,強化混交林生產力。
1.4 混交林具有較高經濟價值與工藝價值
對于封山育林中的混交林來講,按樹木的生長狀況與工藝價值,可將原木劃分為三等原木及二等原木,以用作小徑材、生產造船材及膠合板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混交林可為附近居民提供生產原料與生活燃料,緩解居民木材需求壓力,減少居民木材購買成本[2]。
1.5 優化林地生態系統
灌木、喬木與草本植物是構成天然森林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基礎開展封山育林工作,能實現原有植被與新生植被互相交融,豐富植物資源,調節林分結構,優化林業氣候與森林生態環境,進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與防護性能,提高林木抗病蟲害能力,促進害蟲天敵繁育,提高樹木成活率。
2 封禁管制措施
2.1 合理規劃,科學封育
1)合理規劃。規劃設計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關鍵內容,通過科學規劃保障林業生態建設工作順利開展。規劃設計人員應依據山場自然條件、立地類型、幼苗及幼樹株數、天然林更新能力、植被狀況等條件,兼顧當地群眾的生活需求,進行科學合理規劃。開展封育前,相關工作人員需認真研究封山育林、林業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根據實地勘察數據與市場調研結果,科學規范地制訂符合當地林業建設狀況、可操作性強與可行性高的規劃方案,以充分發揮規劃方案的指導效能。同時,在規劃方案制訂完成后,禁止隨意更改,只有遇到突發狀況時才可在上報批準后進行修改,以充分保障林業生態項目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
2)科學封育。不當的生活習慣與生產活動會影響林區生態,封山育林則可有效削弱該影響。封山育林是指對自然條件適合的山區進行定期封山,封山育林期間嚴禁游客、居民進入林區開展游玩、墾荒等活動,借助森林自我修復能力恢復被破壞的植被。實施封育過程中,需結合林區功能、植被生態等因素科學確定封育方式。例如,在風沙危害大、水土流失嚴重的林區,應采用全封方式,嚴禁割草、放牧、采伐等活動;在薪炭林、用材林方面,可選擇半封禁方式,在林木生長季節采取封禁措施[3]。
2.2 加強宣傳工作
封山育林工作涉及面廣、社會性強,因此需加強宣傳工作,使廣大工作人員和山區居民充分認識到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形成支持封山育林的良好社會氛圍,保證封山育林工作順利開展。龍巖市永定區林業局為擴大封山育林工作的影響力,積極開展封山報道工作,通過政府網站報道、張貼封育通告、張貼標語等方式,進行錯層次、全方位的封育宣傳工作,保證封山育林工作成效與進展情況家喻戶曉。另外,龍巖市永定區林業局在主要交通路口、村口、山口樹立封育牌,并標注聯系電話、責任人、措施、方式、年限、面積和范圍等封育信息,保證封育宣傳全方位覆蓋。
2.3 構建健全封育組織,優化護林制度
封山育林是一項長期工作,為避免工作流于形式,必須有組織保證和制度約束。1)從縣、鄉、村到村民小組,層層成立封山育林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任組長。2)制訂嚴格的規章制度、村規民約,明確進山毀林的具體懲罰辦法。3)建立健全護林組織。健全的護林組織、負責任的護林員對促進封山育林工作具有顯著成效[4]。
政府部門與相關工作人員應全面認識封育工作的長期性及重要性。開展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需在吸取以往封育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龍巖市永定區的具體情況進行考察,根據封育區域植被、土質、地形、氣候等特征科學設計封育方案,根據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科學確定封育方式,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執行封育規劃,根據設計要求、規劃項目可行性及地段特征確定封育措施。同時,應制訂安全規章制度和獎懲機制,保證所有封育地段都有專人負責和管理,實現“政府主導,民眾參與”。每年還需開展1次封山育林檢查工作,檢查各個林區防護措施的執行情況及封育效果,定期觀察相關植被和樹種變化情況。完成封育工作后,應進行抽檢工作,確定林木是否符合相關規范標準,若不符合標準,應采取補植等有效措施進行補救。
3 育林技術的應用
3.1 整地
封禁與育林是封山育林工作的主要內容。開展育林工作時,由于部分山區的雜草較為繁茂,導致種子撒播之后無法與土壤直接接觸,進而無法萌芽發育為幼苗。因此,育林人員應開展塊狀整地,清除林地周圍的雜草,為種子萌芽和幼苗發育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塊狀整地需結合具體樹種確定整地面積,通常在1~4 m2,每667 m2整地數量為150塊。
3.2 栽植樹苗
完成整地作業后開展樹苗栽植工作,需結合龍巖市永定區自然條件,科學選擇樹種進行混交移植,要求落葉樹與常綠樹交錯種植、品種鄉土化、樹種多樣化,可選擇殼菜果、楓香、馬尾松、木荷及其他鄉土闊葉樹種,也可按照林農意愿選擇杉闊混交林。開展栽種作業時,應選擇枝干直挺、根系舒展發達的苗木,每穴可種植2~3株,栽植深度保持在10~15 cm,樹苗放入樹穴后開展填土作業,填土至樹穴深度1/2時,提苗并壓實土壤,待完全填實土壤后,將虛土覆蓋到表面,開展澆灌作業。
3.3 保墑
為保證新移栽苗木具有良好的生長條件,造林育林第1年,護林員需開展灌水保墑作業。灌水次數需超出3次,擴展整地深度與面積,保證土壤濕潤。對土壤水分較少的區域,需開展除草及其他保墑作業,避免雜草與苗木爭奪水分;促進苗木郁閉、避免陽光直射地面,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3.4 植株修剪
為保證苗木生長過程中良好的水分、養分條件,需及時開展截干、修枝作業,控制苗木枝干長勢,剪除長勢較差的枝葉,以集中植株養分,促進苗木快速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蟲害能力。開展修剪作業時,應確保苗木可獲得適當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風環境。
3.5 補造補植
栽植第2年成活率低于85%或每667 m2樹木數量少于160株時,需及時進行補種、補植處理,通常在春季進行。結合龍巖市永定區自然條件與地理條件,合理選擇裸根幼苗進行栽植,通過覆膜、截干、容器苗等栽植技術,確定補植樹種與密度。開展補植作業前,應清除所有的枯萎苗木,并噴灑防蟲、防病藥物,再進行施肥作業,以保證補植土壤中具有充足養分,栽植完成后開展根莖培土、樹干涂白等防寒處理,保障苗木安全越冬。
3.6 除伐定株
封山3年后混交林中會出現一些新生幼苗,對此類幼苗應根據計劃進行除伐定株處理,伐除長勢較差與患有病蟲害的幼苗,保留密度適宜與生長旺盛的苗木,以促進封山育林區產生穩定的森林群落,灌木、喬木及其他樹種分布均勻。封山區原幼苗在草本、灌木等植物生長茂密的情況下會出現發育不良的問題,相關林業工作人員應開展局部松土、割灌除草作業,為幼苗生長提供穩定的生長環境,促進苗木郁閉[5]。
3.7 病蟲害防治
封山育林中主要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但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防治方法,也可采用聯合防治。1)物理防治包括設置阻隔、人工捕滅等技術措施,切斷害蟲傳播途徑。2)化學防治一般使用化學藥劑消除害蟲幼蟲與蟲卵,在源頭上杜絕蟲害。例如,防治松林蟲害,可將40%氧化樂果乳油與2.5%敵敵畏乳油按2∶1比例混合,混合均勻后加入25倍體積清水進行稀釋,松林蟲害滅除率可達80%。3)化學防治極易引發二次污染問題,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應謹慎使用,優先選擇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例如,防治馬尾松梢小蠹。蠹蟲會對健康立木造成直接侵害,同時為其他害蟲提供寄居條件。蠹蟲的天敵有山雀、啄木鳥等食蟲鳥類及螞蟻、隱翅蟲、郭公蟲、蠹繭蜂等,在開展生物防治時應重點保護害蟲天敵,為其創造良好的生活、繁衍條件;在開展物理防治時可利用梢頭木制作餌木,在初春時節放置餌木,在初秋時節剝開餌木,清除隱藏在其中的害蟲。
3.8 重視育林監測
構建病蟲害監測、預測及研究技術團隊,對各類病蟲害癥狀進行有效識別,充分評估病蟲害發生面積及為害程度。安排技術人員開展集中培訓工作,借助技能培訓及技術指導等活動強化病蟲害監測技術。檢驗人員應嚴格檢疫相關苗木,執行相關技術規范,保證造林生產中引進苗木的安全性與健康性。
例如,在蟲情測報系統中主要借助現代數控、電、光等技術,在無人監管的條件下自動開展誘蟲、滅蟲、采集、分裝及排水等處理,借助GPRS無線網絡對接蟲盒中蟲體圖片開展定時拍照作業,同時將圖片自動上傳至物聯網監控系統,系統能自動記錄采集的數據并建立數據庫,以數據圖表的形式進行展示,以便工作人員能對蟲體情況及變化情況等進行遠程觀察,科學制訂防控策略。
4 結語
封山育林雖可以促進林業生態環境的恢復,但在應用該方法時應注意適量、適度原則,根據當地政策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確定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比例,科學制訂規劃設計方案和育林措施,以促進樹木快速生長和繁育,恢復林地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趙靜.淺談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運用[J].現代農業,2021(3):82-83.
[2] 趙瑾,王得祥,楊航,等.延安市退耕還林及植被恢復工程生態服務功能評價[J].陜西林業科技,2019,47(1):38-44.
[3] 徐輝業,李世翠,張乾.封山育林在昌嶺山自然保護站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農家致富顧問,2019(20):260.
[4] 唐澤煒.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體系,實現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J].林業科技情報,2019,51(2):103-106.
[5] 張佳楠,張建軍,張海博,等.晉西黃土區典型林分水源涵養能力評價[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9,41(8):105-11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