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冰
常平,博士,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作曲系副系主任。本科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碩士、博士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隨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于2008年作為訪問學者公派赴德,在柏林藝術大學深造。2015年在國家大劇院、2019年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辦過兩場個人交響樂專場音樂會,多部作品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柏林愛樂音樂廳、墨西哥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知名音樂舞臺上演。近年來作品頻現于國內外音樂舞臺,曾多次獲得重要獎項。在中央音樂學院20余年的執教生涯里,始終投身于作曲、配器等學科各個階段的一線教學工作中,懷揣著熱忱的初心,以堅定的信念與淡然的胸懷譜寫著藝術華章,用辛勤的耕耘和真誠的態度詮釋音樂教育的本質。曾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
作為21世紀中國音樂創作領域最活躍的作曲家,常平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幾乎涉獵了各種音樂形式。無論是交響樂、協奏曲、民族管弦樂、還是交響合唱、歌劇、舞劇、室內樂、藝術歌曲等,都有極具個性的代表作品,并獲得許多重要獎項。2006年創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樂隊協奏曲》,獲得由文化部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一等獎,成為此獎項歷屆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作曲家;2017年,《樂隊協奏曲》的CD唱片由雨果唱片公司全球發行。隨后,分別在2007年、2012年和2014年憑借作品古箏協奏曲《風定云墨》、交響曲《Genesis》以及民族室內樂《圣風》,三次獲得“文華獎”。其中交響曲《Genesis》于2004年3月,由俄羅斯薩拉多夫州立交響樂團世界首演。俄裔當代作曲大師索菲亞·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稱贊說:“這是一部應該受到極大贊譽的作品,應該得到極大的尊重”;2005年5月深圳交響樂團舉辦當代中國交響音樂會,《Genesis》在此音樂會中完成中國首演。2008年創作了弦樂四重奏《青瓷》,在柏林藝大做訪問學者期間,法國著名作曲大師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曾對常平的創作給予極高的評價,并親自將這部作品推薦給他的法國現代室內樂團進行演奏。2012年,受國家211交響樂精品工程委約創作交響樂《黑光》,11月在北京音樂廳首演并發行CD;2019年12月,《黑光》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上演,樂譜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13年創作了舞劇《漢頌》,并在2017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項目支持。民族管弦樂《風弦》,獲得2018年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主辦的全國民族管弦樂作品評比金獎。201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接受中央歌劇院委約創作三幕歌劇《我的母親叫太行》,同年10月首演于北京世紀劇院并獲得成功,該作品獲得2016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獎。2017年12月,創作了室內樂隊作品《優雅的宇宙》,2018年4月首演于國家大劇院。2018年10月新作——交響樂《Singularity》,首演于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
2016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常平個人專著《20世紀管弦樂作品選例分析》。2019年,交響協奏套曲《東方水墨》作為拿索斯音樂集團21世紀中國作品系列在全球發行。經過篩選,拿索斯總部將《東方水墨》選送至格萊美古典音樂類評獎。
常平曾經舉行過兩場個人交響樂專場音樂會。第一場,是由文化部支持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季和教育部聯合出資的“新世紀優秀人才”項目“龍聲華韻”——常平個人交響樂專場音樂會,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于2015年6月19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第二場,是2019年8月21日,哈爾濱音樂廳再次舉辦的常平個人交響樂專場音樂會。兩場音樂會都上演了大型交響協奏套曲《東方水墨》。這是一部非常能夠代表作曲家創作風格和理念的作品。《東方水墨》由四部協奏曲構成,集結了古箏、二胡、琵琶和竹笛四件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民族樂器,每件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奏,共同繪制成一副巨型的東方水墨畫卷。這四部作品分別是古箏協奏曲《風定云墨》、二胡協奏曲《天香》、琵琶協奏曲《墨章》和竹笛協奏曲《藍蓮花》,其中古箏協奏曲《風定云墨》2019年10月在第四屆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與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上演,同時演出的作品還有常平創作的室內樂作品《水的影子》。
作為中國民族樂器與交響樂隊協奏的大型套曲藝術形式,在國內甚至國際樂壇都非常罕見,從2005年創作古箏協奏曲《風定云墨》到2015年竹笛協奏曲《藍蓮花》的完成,常平的創作譜寫歷經十年。作者通過真實自然地表達自己的心情、思想、經歷和感受,秉承著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融合現代音樂創作技法以及西方樂隊音響音色概念,引發人們對歷史、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常平曾指出:“《東方水墨》分別取材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繪畫、書法、詩歌及哲學等不同內容,并從中汲取靈感。這種創作理念和形式可以讓我用自由的視角面對古代文人的情懷,并且能夠自由地理解和想象”。從“頌其傲骨,繪其冷艷”的梅,到“水暈墨章”的質感、量感、空間感,無論是象征著生命美好希冀的藍蓮花,還是古詩詞中“風定云墨”給心靈帶來的瞬間沖擊力,都能直觀地體現出傳統文化與作曲家音樂創作的關聯。
古箏協奏曲《風定云墨》,是作曲家受到詩圣杜甫于四川成都草堂創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詩的啟發而作。作曲家從這兩句詩中汲取力量,保持著用音樂的語言和邏輯來呈示文人所追求的氣韻,既展現出中國文人傲骨脫俗、坦蕩超然的氣節,又捍衛著文人心中那份堅守的永恒而詩意的凈土。
藍蓮花寄予著東方文化中對生命的美好希望,同時也閃爍著善良和平的人性光輝,它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淀,承載著古老的文化和質感。作曲家對竹笛協奏曲《藍蓮花》傾注了一年的時間和精力,創作時間的冗長并沒有將這部作品變得晦澀臃腫和沉重,相反作品呈現出一種輕松、自然的狀態,這是作曲家通過長時間的磨礪和沉淀才能實現的。常平說:“竹笛是一件古老的樂器,用竹笛作為媒介,傳承古老文化并連結現在,展望未來,將東方文化和哲學審美觀念傳遞給人們”。
梅,一向是自古至今東方文人熱衷誦詠和描繪的對象,卻極少有人對梅有近乎完美的表達。常平并不回避用直觀的音樂語言表現自己對梅花高傲風骨的感悟及思索。二胡協奏曲《天香》中,常平通過二胡純摯動人的聲音和氣質詮釋對梅之高貴氣節的追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人格境界的傳承。
水墨藝術是傳統文化中“質感”與“氣韻”的體現,琵琶協奏曲《墨章》就是關于水與墨這兩種既對立又存在千絲萬縷聯系的形式之間的對話。常平認為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其中蘊含的哲學觀念既是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也是生命內在至高的精神體驗。古代文人通過真實的自然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這種自然高遠的心境是常平所追求的精神理想,這種姿態穿越古今時空的界限,和作曲家產生了精神上的共鳴。
常平在四部作品中都將二度與增四度對置的邏輯作為核心音程元素;同時,作品中核心動機材料的設計與使用也體現著這種對置的二元思維;而實際上用民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隊協奏的形式本身也是一種天然的對置與平衡的關系。作曲家通過這樣的方式創造了《東方水墨》的二元世界,繪制出一副時空交匯的水墨畫卷。在常平的創作中,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對當代民族音樂創作的影響,這底蘊賦予當代民族音樂鮮活的生命力,寄予當代民族音樂和傳統水墨文化獨特的歷史感和現實感。
在近三年的創作中,常平在傳承與發揚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也將目光逐漸轉向對自然科學、人文環境等領域的思考。2017年創作的室內樂作品《優雅的宇宙》,這部作品首演于2018年4月國家大劇院,樂譜隨后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作品題目來自于美國物理學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教授撰寫的一部關于弦理論的書籍,這種理論認為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是由比夸克還小的單位“弦”不停振動形成的。作曲家試以用聲音的角度理解弦理論和物質世界,那么整個宇宙就像一部永恒的音樂作品,不論調性、主題還是風格,都在不同維度里持續演奏,形成空間的概念。在作品中,運用音高、音色、音列、節奏等音樂必備素材,以單音為基礎形式力求創造一個有深度和廣度的聲音世界。單管編制的室內樂隊由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管弦樂器相結合的形式構成,體現了全球化時代中西方音樂藝術的深度交融。同時,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和西方管弦樂器相互映襯與融合,也實現了音樂在不同空間、不同維度里共同詮釋宇宙圖像的理念。
在《優雅的宇宙》創作完成的一年后,又創作了大型管弦樂作品《Singularity》(奇點)。2018年10月,這部作品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完成了它的首演,國內外多家重要媒體對音樂會進行深度報道。這部作品是作曲家對自然科學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常平說:“奇點,真實存在卻不可清晰描述。以人類的思維,時間與空間在此似以終結相聚而消失,理論與邏輯相對它失去了透晰事物的力量而顯諸端不適”。由此常平還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奇點究竟是黑洞的中心?是宇宙大爆炸的開始?是未來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的臨界?它未解的存在是否會耗盡人類的遐想?”他認為,對于藝術家而言,這未解的存在卻是完美的,是藝術的奇點,是探尋與完結,是存在與消長,是消逝的真諦與亙古的虛空。作曲家借以音樂這種人類共同的語言和情感載體,傳遞人與自然科學之間深層的淵源和溝通。
《Singularity》的完成也標志著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終于誕生了——從2003年到2018年,常平完成了大型交響樂套曲《創世記》,這部交響樂套曲用全新的音樂語言向我們詮釋了作曲家對科學、對自然、對人類極富哲思的世界觀。早在2003年作曲家創作交響曲《創世記》的時候就意識到,只有多個樂章的作品才能夠承載這樣宏達的主題。因此,當時就下定決心,不論需要十年、二十年還是更久,他都將為這項計劃傾注自己的心血,當它完成的那一刻,將是自己作曲生涯中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終于,在十五年后,常平完成了這部大型交響套曲。
《創世記》的四個樂章分別是2003年創作的交響曲《創世記》、2012年創作的交響曲《黑光》、2017年創作的室內樂作品《優雅的宇宙》以及2018年創作的交響曲《Singularity》。這部套曲從宇宙、科學、自然、人文的視角詮釋了作曲家對世界的理解,雖然風格各異,但四個樂章彼此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因此而減弱。例如在《創世記》和《Singularity》中都用到相同的數字作為重要的邏輯和主體材料等。此外,這四個樂章通過各種各樣的作曲技術聯系在一起,暗示著那些未被發現的、不朽的世界規則。
除了作曲家的身份之外,常平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和作曲系副系主任,擁有著教師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他不僅要完成附中、本科、碩士和博士的教學課程,要給學生檢題、指導作品,還要完成系里的管理工作。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一直秉持自己內心的準則,他認為給學生上課更重要的意義是了解和發現學生潛在可能性與獨特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尊重的就是學生的想法與個性,作為導師,常平將自己多年創作和學習中的經驗與作曲技術教授給學生。經常告訴學生,作曲如同做人,能走上創作這條路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是幸福的、坦然的,有時也是痛苦的、艱辛的,它需要傾情付出且不求回報,還需要堅韌頑強和純凈真誠的內心。而與作曲相比,他更加希望自己學生能夠成為簡單樂觀的人,在漫長又短暫的人生中永遠具備尋找快樂和心向陽光的能力,追求富有希望和熱情的生活,而這也是一個作曲家畢生都需要具備的熱情和溫度。常平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也即將成為新一代中國音樂創作的接班人,將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常平是一位興趣廣泛并且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曲家與教育工作者,除了音樂學術研究之外,常平還創作了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他始終秉承藝術服務社會與人民大眾的使命,曾多次承擔和參與大型音樂會、電視節目、民族歌舞劇以及各種比賽的音樂創作工作。
創作的民族室內樂作品《圣風》,獲得2012年由中央電視臺(CCTV)舉辦的民族器樂大賽作曲獎。同為民樂作品的《青春之舞》,是受新加坡華樂團委約,為新加坡青年華樂團創作的一首民族管弦樂作品,2014年12月在中國首演后,便深受廣大中小學喜愛。這首作品已經由北京幾十個學生樂團演出過上百場,成為北京市金帆樂團的指定曲目,同年,這首作品也獲得民族管弦樂協會主辦的全國民樂作品大賽銀獎。此外,還創作了大型舞劇《花環》《漢頌》、現代音舞詩《此岸·彼岸——與河共舞》大型實景交響音樂等等。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的,關于“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舉措和指示要求,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達成的核心理念,由中宣部、外交部下發,中央電視臺(CCTV)承辦的年度重點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品音樂會》于2017和2018年連續兩年順利播出。這兩場音樂會均由常平擔任音樂總監,并帶領他的學生團隊完成音樂會所有作曲、編配與統籌等各項工作。2020年在由新華社“聲在中國”欄目聯合騰訊音樂集團共同打造的《中國韻2020》音樂公益專輯中,常平創作的《夢想,我為你歌唱》作為中央音樂學院選送作品入選該專輯。
自然、哲理、情感、歷史、人與世界,永遠都是人們關注且不斷思考的永恒命題。作為藝術家,常平始終懷有對國家、對民族和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每一次創作都體現了內心真摯的情感和寬廣的胸襟。在他的世界里,音樂是純凈而透徹的,專注于用最簡練直接的音樂語言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在常平的筆下,每一個音符都詮釋著他對樂隊音響獨特的理解,他不斷追求內心渺小與博大、瞬間與永恒之間的平衡,不斷探索與創造新理念、新元素,將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用作品傳遞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以及對人類命運、自然科學和世界永恒而深切的情感。人生是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河,作曲家在自己的創作人生中不斷追求真理,不停思考與感悟,描繪著屬于自己的音樂世界里清幽淡然的水墨畫,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嘈雜與喧囂,甚至沒有一塊綠葉,沒有一片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