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東
長笛在我國具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而真正的發展歷史則應始于19世紀中期。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教育有了大幅度提升,對外社交不斷深入,國內的長笛藝術以及長笛教育才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與發展。在整個長笛藝術發展環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不辭辛苦、不斷反思,對原有藝術形態進行創新與優化,為長笛教育贏得了重要的發展契機。
早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就曾下旨組建西洋管弦樂隊,長笛也就此引入到了我國,該樂隊共有14名樂手,都是由太監擔任,樂器種類包含:雙簧管、長笛、吉他、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以及曼陀林,該樂隊在宮廷活動共計10年之久,得到了許多上位者的支持與肯定,但是西方音樂與文化并沒有得到北方文人學者的認可,因此也沒有產生巨大的反響。雖然長笛藝術在我國的發展之路并不順暢,但是卻在小部分地區以旋風式的發展速度席卷而來,1842年清政府被迫開通了上海商貿,在此30余年后,我國的第一支管樂隊在上海租界內成立,由雷姆薩擔任指揮者,樂團成員主要由菲律賓人構成,為了感謝這位文化的引領者,上海工商局特地請專業的匠人打造了一只純金長笛作為表示。不僅彰顯了該樂團的貢獻,同時也表明長笛在整個樂團當中處于不凡的地位。于1919年,這一樂團聘請帕奇作為總指揮,三年后帕奇帶著從歐洲精心選拔而來的樂手,以及更多種類的西洋樂器進入到上海,這些樂手當中有兩名出色的長笛演奏家,但這兩名演奏家,并不作為樂團的長笛演奏者,而是作為長笛教育人員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任教,培養了大批音樂特長學生,這批優秀的音樂特長學生就包含葉懷德以及李學全等著名音樂演奏家。在整個長笛藝術發展環節,著名長笛演奏家寶萊克對中國長笛發展作出杰出貢獻,于1959年,寶萊克應邀出席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講座,并且擔任音樂教師,在任教環節寶萊克積極推廣長笛這項藝術,并且組建長笛特長班,以極大的熱情融入到整個特長班的日常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培養出了大批長笛教育者,如沈志良、劉克明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除上海外,在北方也有一個有著類似經歷的傳奇城市,那就是有著冰城美譽的哈爾濱,哈爾濱作為與俄羅斯的通商口岸開展,歐洲部分音樂專家以及俄羅斯專家不遠萬里來到哈爾濱,希望以哈爾濱這座城市作為西方藝術、西方文化的教育中心,從而輻射全國,這在很大程度促進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的音樂教育以及長笛藝術發展。在俄羅斯皇家音樂學院的助力下,哈爾濱于1921年成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專業院校,時隔四年,格拉祖諾夫音樂院校在哈爾濱成立。20世紀50年代國內的音樂教學以及音樂演奏方面,受東歐學派以及前蘇聯學派的影響極為深刻。為了向蘇聯看齊,借鑒大量的音樂學院辦學經驗,大力開展專業院校與??茖W校,這也為長笛演奏教學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助力[1]。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笛教學以及長笛演奏不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空間與發展前景,而且也使得長笛藝術的形態有了更深層次、更多樣化的展現形式,世界各國的長笛演奏者不但為國內長笛演奏帶來了最新的演奏技術,而且帶來了大量的優秀演奏作品,由于各方的支持與助力,國內長笛事業得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其中上海音樂學院就為長笛演奏以及長笛藝術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文革”期間前蘇聯學派的長笛藝術又吸取了德奧學派的演奏技藝與演奏風格,對于長笛的選擇主要圍繞德國音樂作品,在風格上崇尚古典嚴謹的審美標準,追求統一性。而在改革開放后,在長笛藝術得到發展的同時,鋼琴小提琴也成為熱門領域,我國長笛也進入了長期穩固發展狀態。
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加劇,各國長笛演奏專家紛紛被邀請到中國進行講學,與此同時,國內的教育學家與長笛演奏家也紛紛被邀請到國外展開音樂活動交流,我國著名的演奏家何聲奇就曾應邀參加美國阿肯什州中央大學音樂講座,而上海青年教師周佳音也曾遠赴歐洲進行文化交流,其長笛演奏技術得到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2]。
國內長笛教育由20世紀就已經逐步展現,但是由于前期教育物資匱乏且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經過曲折又漫長地發展后,才逐漸形成了獨立的音樂學科。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回暖,對外交流也明顯提升,頻繁的交流使西方音樂逐漸引入到國內,促進了西方文化與西方藝術的交流與繁榮。就樂器而言,目前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大眾已不再局限于鋼琴與小提琴,而社會提倡素質教育更是一個重要的助推力,呼吁高校學生將音樂教學融入到生活化教學范圍內,學生的樂器學習變得更加多樣化、多元化。以廣州為例,管樂隊就多達上百個,放眼全國,國內學習管樂演奏的學生數量顯而易見。由于教育部門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大眾對素質教育認知明顯提升。但是,由于音樂教學發展過快,導致音樂教學質量以及演奏水平還具有極大的欠缺,部分樂手在氣息運用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訓練方式,未來的音樂發展道路極為坎坷。單就長笛教學而言,學生數量遠超教師數量,形成一定的矛盾,導致長笛教育人員良莠不齊,使大部分學生難以得到專業且有效地指導,大多數學生只是將長笛學習作為陶冶情操,緩解學習壓力的一種方式,不對自身有過高的要求導致長笛教育的重視程度始終達不到預期標準,這也是目前國內長笛教育工作的重要問題之一,需要長笛教育人員加強學生對長笛學習的重視程度[3]。
21世紀以來,我國長笛教育事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如何應對目前的發展形勢,抓住長笛教育發展契機,是每位長笛教育者以及長笛演奏者需要面臨的問題。為此,只有教育人員充分意識到長笛教育的目的以及當中存在的問題,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育反思。對現有的教育方式加以優化調整,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可以使國內的成立教育事業穩定發展。近些年,世界各國的音樂交流愈發普遍,逐漸形成交流常態化,各國優秀學者紛紛來到我國進行宣傳最新的作品以及藝術知識,促進了國內長笛教育發展。與此同時,國內的長笛教育也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為長笛教育事業發展帶來了重要助力。
近些年,國內長笛教育事業得到了穩定發展,并取得了階段性成功。多次舉辦長笛藝術節以及長笛學術研究研討會,大連首屆長笛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就是一個最佳的案例。這項活動,將全國的長笛學習者以及長笛愛好者、長笛教育者聚集到一起,尤其是部分青年教育者以及長笛演奏家的融入,使整個學術研討大會更加具有教育意義。大連首屆長笛學術研討會與國際對接,邀請了世界著名長笛教育家尼克萊進行講解,并且向所有在場人員進行演奏經驗傳授。除此之外,長笛教育事業離不開國內各個音樂團體、音樂院校以及教師的辛勤奉獻與努力,各個音樂院校以及長笛教育從業者積極開展長笛教學與演奏方面的交流,長此以往,所有長笛演奏者的關系會變得愈發親密,形成一個良好地溝通與交流平臺。這個平臺的構建可以使長笛演奏者將日常演奏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放到平臺中展開交流與互動,有助于長笛藝術發展[4]。
尼克萊長笛競賽是國內舉辦影響力最大、規模最大的長笛類比賽,尼克萊國際長笛賽事,以增進國際交流、推進長笛教育事業發展為目標,這項比賽的開展同樣意味著我國青少年演奏水平有所提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優中選優,找出最為優質的長笛演奏者。與此同時,該比賽還通過加設作品演奏獎,在推動環節,促進了國內長笛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提升我國長笛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起到了宣傳國內音樂的效用。通過交流會議的開展,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國內演奏水平與國際發展的差距,為國內長笛教育帶來正確的引導,使教育者更加深刻、清楚地認識到國家長笛發展的道路重心,中國長笛發展不但可以促進國際性比賽的召開,而且可以鼓勵國內學員以及演奏教育者到世界各地參加長笛比賽,在比賽中不斷磨煉自身技術、拓展藝術眼界,通過交流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國際長笛發展動向。尤其是在長笛比賽曲目的選擇上,可以通過本國曲目與其他國家曲目融合的方式來開展,這樣不但提升了長笛教育范圍,而且可以積極引進外國文化、弘揚民族文化??梢允归L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更加突出人才培養重點,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推陳出新,使長笛教育更加多元化、更加多樣化,以便于國際開展交流與接軌[5]。
目前國內的長笛教育材料,已經由東歐學派逐漸轉變為國際通用的法國長笛學派教材,相較與以往的長笛教學材料,這些教學材料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及綜合技術訓練,在作品選擇環節更為多樣化,以古典音樂作品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實際能力來進行不斷地縱向延伸以及橫向延伸,為基礎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機會。講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開展長笛教學,雖然仍然以法國的長笛音樂作品為教學主導,但是歐美等地區的音樂作品以及國內現代化音樂作品也逐漸被引入到長笛教學當中。由于整個教學材料輻射了各個區域、各個時期以及各個國家的內容融入日常長笛教學環節,使學生可以通過音樂學習了解到社會觀念、時代觀念以及審美觀念之間的差別,因此構成不同的藝術審美觀以及音樂賞析能力,可以對不同的音樂創作、不同音樂處理以及不同的風格體現展開正確的審視與學習,甚至同時期的作品,都可以分析出不同的風格特征。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節更加多樣化、更加多元化,使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西方音樂作品的發展脈絡,掌握其中的音樂核心內容,發現音樂教學的魅力所在。在進行材料過程環節,上海教授何聲奇曾作出杰出貢獻,將20余年的長笛教學心得、體驗,編制成一套獨特教材,并且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目標的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訓練曲目,以此提升長笛教學效率,是國內長笛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一代一代音樂前輩的堅守,成就了國內長笛藝術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也為長笛藝術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與挑戰。為此,長笛教育者應該學會順應時代發展,但是不能局限于對技術的訓練。長笛藝術是音樂藝術的分支,因此,在教育環節應該展示出音樂的立體化與宏觀化,體現出長笛教學的邏輯性與針對性,這就要包含樂器的發展史、社會形態以及民族特點等綜合元素進行考量。這些好似與長笛演奏不完全相關,但是很多細枝末節的內容與長笛教學環環相扣,只有將其融會貫通,才可以使一個樂器的出現、發展以及創新融為一體。長笛本身就屬于舶來品,因此國內教育人員應該對長笛藝術進行創新與優化,技術訓練只是開展長笛教育的基礎環節。
中國長笛教育的發展,意味著我國對藝術類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一個新的階段,是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發展的重要契機,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長笛教育者可以通過大力開展長笛教學活動、頻繁舉辦長笛交流會、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等方式開展長笛教育工作,為國內長笛藝術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注釋:
[1]余廣涵.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鄭州大學音樂學院專業發展特色研究——以舞臺實踐教學“長笛家族”音樂會為例[J].藝術評鑒,2019(16):294—296.
[2]龐婷婷.高校音樂教育中《器樂輔修》課程的教改研究——以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器樂輔修》長笛演奏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46):116—117.
[3]宋正東.試析古典主義時期的均衡與理性——以庫勞《三首宏大的長笛獨奏曲》op57no1為例[J].樂器,2020(28):242—245.
[4]郝思嘉.長笛重奏中的演奏實踐淺析——以《費加羅婚禮》序曲的長笛重奏版為例[J].北方音樂,2020(15):294—295.
[5]周麗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分析策略研究——以人音版《黃河大合唱》為例[J].卷宗,2021(09):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