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磊
從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現狀來看,大多數高校都沒有認識到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此外,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如重理論知識教學、輕音樂實踐;教育理念無法緊跟時代發展腳步;音樂教育方式嚴重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導致其音樂教學質量低下,還對音樂專業學生今后的就業與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沒有注重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因此,為促進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融合,本文將對新時期下,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當前高校音樂教學現狀以及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路徑進行闡述,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定幫助。
眾所周知,新經濟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不僅提升了國民日常生活質量,同時也促進了各行業領域的發展與進步,文化行業也不例外。可以看到,當前我國的文化市場種類越來越豐富,且逐漸趨于完善。此背景下,作為與文化產業有著密切關聯的高校音樂教育,也應該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結合當前時代發展實際需求來優化自身人才培養方案,這樣才能夠在提升自身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質量,擁有過硬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音樂人才,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與優化還能夠自身與文化產業融合[1]。
當前,在全國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推動下,我國很多高校也紛紛“跟隨潮流”,擴大自身招生規模。雖然這一舉措的實施與開展提升了在校學生數量,但與此同時也給日常教學帶來了一定影響,導致出現教學質量差以及教學資源不足等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多數高校自身教學理念與形式無法跟上時代與市場的實際需求。但好在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逐漸開始轉變自身教學形式與教學理念,注重自身教育與市場的融合滲透。而基于新時期背景下,從人們當前追求音樂藝術的現狀則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音樂有著急切需求。而在音樂文化產業的盛行下,正是音樂人才“大展身手”“嶄露頭角”的最佳時期,此種情況下,音樂教育專業開始發展,且發展相對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音樂生畢業之后的就業率。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受文化產業的指引[2]。
剛剛在上述內容中已經說到過,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大了音樂人才的需求。這就意味著,我國各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可以很好的找到與自身專業對口的工作,因此,可以說音樂文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就業率,但這也僅限于地區文化產業處于高水平階段。換言之,如果某地區音樂文化產業水平低下,那么則意味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找到與自身專業對口的工作,面臨著失業的危機。相反,如果文化產業處于一個高水平階段,那么不僅可以保證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率,同時還有很多就業機會供學生選擇。例如,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所編導,極具云南鄉土歌舞特色的大型歌舞《云南印象》就已經成為云南地區的音樂文化代表,這一大型歌舞的誕生不僅讓很多游客感受到云南的魅力與特色,更是讓很多高校以及音樂生都了解到了云南的民族文化與特色。而對于云南當地的高校音樂教育來說,該歌舞的存在大大提升了音樂生學習的信心,激發了其學習激情與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當中,有利于學生在畢業以后可以找到心儀的工作。
高校音樂教育,除了要進行相關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與傳授之外,還需要注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因為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所在,讓學生以音樂學習為興趣,在積極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并承擔起發揚、傳承與創新音樂的責任與義務。但事實上,從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現狀來看,其教學中存在缺失個性化教育的問題,特別是在音樂專業教育制度的制定與執行上。據調查,當前大多數高校音樂教育只注重音樂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很少會開展一些實踐類等其他方面的教學。但如果將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融合在一起,則可以借助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學生的音樂實踐,使其將自身所學的音樂知識與技能與社會形勢或地方文化,甚至是日常生活等結合在一起。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還在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與藝術性,使其與音樂之間的距離更近一步[3]。
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很多高校所使用教材以及所設課程都是沿用或模仿專業音樂院校的,而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根本不符合自身的教學環境與特色,忽略了音樂教育與自身以及地方文化產業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根本沒有正確認識藝術與學術的內涵,除了沒有將自身所開設的音樂專業教育與自身特色和地方文化產業融合之外,還過于追求學術性質的音樂教學,且盲目跟隨其他高校教育的規范化。此種教學方式不僅導致了自身音樂教學質量的低下,還弱化了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能力。雖然有著過硬的理論知識,但卻存在能力單一,且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適應高要求的市場環境,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4]。
通過調查發現,在建國初期所盛行的蘇式音樂教育培養模式仍然是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在音樂教育上所采用的教學培養模式,而在音樂教學所用教材以及教學課程的設置上也是沿用或模仿一些專業音樂院校所用教材與課程,雖然其中可能會在某部分有所變動,但大體上都是一致的。在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動下,雖然我國已經取消教育分配制度,但高校以往所實行的課程教學體系卻得以保留。在而這樣情況下所培養和教育出來的音樂人才,普遍呈現出缺乏適應社會和其自身發展的必備能力。而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各行業與領域都對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具備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培養模式下所誕生的音樂人才顯然不符合這一要求,嚴重與時代和社會脫軌。因此,當下,如果各高校想要促進學生今后的工作發展,那么則必須要注重自身音樂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如果還是一如既往地沿用該種音樂教育培養模式,那么則會對學生今后的就業與工作發展造成嚴重影響[5]。
新時期下,涌現了各種創新型教學模式與手段,可謂是“五花八門”,給各高校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但實際上,當前大多數高校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還是在采用著以往“滿堂灌”加“試聽練耳”的單一化教學模式,根本不會去嘗試其他創新型教學模式。此種單一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打消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激情,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以及審美情趣的培養。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音樂的學習應該極具情感與激情。但是,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很難看到這一點,更不要談音樂藝術價值的體現了。因此,新時代下,如果各高校想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激情,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審美情趣的培養以及音樂藝術價值的體現,那么則必須要大膽創新,勇敢嘗試,注重創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并在此基礎上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自身音樂教學的融合,這樣一來才能夠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音樂的藝術魅力。而文化產業與音樂教育的融合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創新的平臺與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能力的發展與技能的提升強化[6]。
相比其他專業課程而言,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今后的就業方向與趨勢多出了一些不確定性。因此,為保證音樂專業學生今后的穩定就業,各高校與教師應在日常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做好今后的職業規劃。但事實上,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其根本原因在于職業教育理念的缺乏。雖然部分高校有一定的職業規劃教育理念,但卻將職業規劃教育設置了一門專業課程。而此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這部分高校根本沒有認識到音樂教育專業就業的多變性,不了解音樂專業的職業狀態。雖然想要對音樂專業的職業狀態進行深入研究了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立足于學校和教師自身職責來講,各高校以及音樂教師有必要在自身能力所及范圍內給予學生一定指導。
社會新形勢下,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融合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高校音樂教育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各高校應貫徹這一要求,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自身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各高校應結合市場需求,注重自身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開發,這樣一來既可以促進音樂教育的長遠發展,還可以在實現音樂產業化的同時促進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各大高校還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應注重自身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優化,轉變教學形式與理念,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7]。
實踐教學的開展與實施是促進高校音樂教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有效措施。因此,各高校與教師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首先,在日常教學中,學校應聯合音樂教師多開展一些音樂演出以及比賽等實踐活動,音樂專業學生可以報名參加,不限參與形式,個人或團體形式均可;表演題材不限,跳舞、唱歌、歌劇等都可以。又或者,各高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校外藝術展演活動,由音樂專業學生編排節目,定期去校外義務演出等;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還可以對學生日常行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檢驗。其次,各高校可以聯合其他院校舉辦校園文化交流活動,本校師生可以到其他高校進行參觀、學習等,以此來促進文化融合,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最后,各高校還可以與當地一些音樂文化企業(例如電視臺、美術工作室等)以及政府部門構建“校企合作”機制,在學生實習時期,派遣學生分別到各企業和單位進行實習,以此來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強化,幫助學生積累社會工作經驗,為其今后的工作發展奠定良好基礎[8]。
只有設置符合學校特色與地區文化的音樂教學課程,才能夠更好的實現音樂產業化。因此,新時期下,各高校必須要積極注重自身教學課程的優化與調整,結合自身特色以及當地文化來設置音樂教學課程。與此同時,各高校還必須要貫徹“因材施教”原則來制定音樂人才培養教育計劃,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來選擇針對性教學方式與內容[9]。此外,高校還應加大課程研發力度,例如可以開展音樂鑒賞以及藝術管理等選修課程,讓音樂專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來選修課程,從而達到拓展知識視野的目的。當然,在創新豐富教學課程與教學方式的過程中,各高校還需要結合音樂文化產業的特點和市場需求來創新教學內容,例如高校可以讓學生以課下調研的方式針對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與研討,并將其綜合為報告。
為更好地促進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各高校和教師必須要承擔其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幫助學生做好今后的職業規劃。在日常教學中,首先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學生對自身今后的就業方向與職業發展進行明確規劃;其次,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展現,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身今后的職業發展目標,并將其一一羅列出來;此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應傳授學生自我進行職業規劃的方法,使其能夠結合自身的就業方向與職業規劃和發展目標制定發展計劃;最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密切關注,結合學生日常學習表現給予學生指導與點撥,從而幫助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10]。
總之,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有著積極意義。新時期下,各高校如果想要促進音樂教育的長遠發展,保證音樂專業學生今后的就業,那么則必須積極促進二者的融合。但同時也需要明確認識到一點,二者的融合并不是在短時期內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長期“工程”,且還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才能夠完成。
注釋:
[1]張 歌.新形勢下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之探究[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英文),2020(01):192—195.
[2]王 瑋.高校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路徑分析[J].戲劇之家,2020(05):150.
[3]梁 竹.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機融合分析[J].才智,2019(22):140.
[4]喬文卿.高校增強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發展路徑分析[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08):44.
[5]錢 雙.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討與分析[J].東京文學,2019(09):125—126.
[6]王 玲.內蒙古地區音樂教育與文化產業互動整合研究[J].北方音樂,2019(05):121—122.
[7]包可方,劉自圣.區域音樂文化資源與高校音樂教育融合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0(02):128—130.
[8]程 貝,劉星亮.高校音樂教育與社區文化相融合的路徑與方法[J].嶺南音樂,2019(06):68—70.
[9]魏 娟.本土音樂文化與大學音樂教育的融合探討[J].北方音樂,2019(05):131—132.
[10]楊雨佳,肖 玉.高校音樂教育與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的互動研究[J].北方音樂,2019(0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