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 王耀正
蘇聯解體以來,美國和俄羅斯等大國在影響后蘇聯空間國家①國內通常將post-soviet states 譯作后蘇聯空間國家。因為烏克蘭已經退出獨聯體,所以獨聯體概念無法準確指代本文范圍。知網學術搜索顯示,《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俄羅斯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與俄羅斯直接相關的期刊,《世界知識》《當代世界》等其他重要期刊都曾使用過此概念。的制度選擇中表現出不同的傾向。一種解釋認為,推行政治制度和推動制度擴散的意愿是大國干預的重要原因。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的外交政策中都曾有過推行自身政治制度擴散的價值觀外交目標。制度擴散仍然是解釋歐美國家干預后蘇聯空間國家的重要變量。美國新保守主義外交理念強調意識形態外交,主張將推廣西方政治制度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新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國際機構、規范和規則在世界政治中至關重要。②[美] 弗朗西斯·福山:《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學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vi-vii 頁。有學者認為,俄羅斯通過提供外部合法性、影響目的國傳媒文化產業、幫助應對當地的局勢變化等方式,推動了非西方制度的擴散。③Peter Burnell,“Autocratic Opening to Democracy: Why Legitimacy Matters,” Third World Quarterly,Vol.27,No.4,2006,pp.545-562;Nicole J.Jackson,“The Role of External Factors in Advancing Non-liberal Democratic Forms of Political Rule: A Case Study of Russia’s Influence on Central Asian Regimes,” Contemporary Politics,Vol.16,No.1,2010,pp.101-118;Max Bader,“Democracy Promotion and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The Foreign Origins of Post-Soviet Election Laws,” Europe-Asia Studies,Vol.66,No.8,2014,pp.1350-1370; Jakob Tolstrup,“Black Knights and Elec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Why and how Russia Supports Authoritarian Incumbents in Post-Soviet Stat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54,No.4,2015,pp.673-690; and Tomila Lankina,Alexander Libman,and Anastassia Obydenkova,“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Diffusion in Post-Communist Region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9,No.12,2016,pp.1599-1629.若如此,制度擴散似也可用來解釋俄羅斯在后蘇聯空間國家的相關行為。但是,俄羅斯、美國等大國究竟為什么干預或不干預后蘇聯空間國家的制度選擇?制度擴散因素的解釋力如何?俄羅斯是否的確有意推動政治制度的擴散?本文擬探討相關問題。
制度擴散(diffusion)是指一國的制度通過思想、實踐等渠道從一個社會系統傳播到另外一個社會系統的過程。④Thomas Ambrosio,“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of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Concepts,Dynamics,and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Vol.11,No.4,2010,pp.378-379.其結果往往是不同國家間的制度日益趨同于制度擴散的來源國、發起國。地緣政治活動則包含獲取政治優勢和國家利益而爭奪國家、地區和領土等地理實體的行為,①Colin Flint,Introduction to Geopolitics 3rd ed,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6,pp.16,36-39.強調的是地理因素對國家政治的影響。本文所討論的后蘇聯空間國家制度變化,主要指其根本政治制度的變化。②在討論中,本文僅涉及已經使得一國制度發生變化,或該國政府已無力控制且將要發生政治制度變化的事件。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地區、亞美尼亞的一些相關事件或未導致這些國家制度變化,或被時任政府解決,因此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圍內。
西方學界關于制度擴散的研究可分為西方制度擴散與非西方的制度擴散,其中以歐美為主的西方制度擴散研究,即所謂政治學的現代化理論得到了充分發展。③從李普塞特(Lipset)提出經濟發展和合法性基礎能夠推動民主化轉型以來,現代化理論得到了充分討論:摩爾(Moore)關注社會階層,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影響;普沃斯基(Przeworski)和利蒙吉(Limongi)提出民主化進程可以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出現,經濟對民主鞏固更有效力;阿西莫格魯(Acemoglu)和羅賓遜(Robinson)討論精英與大眾間的權力分享與民主化的關系等。此外還有英格爾哈特、帕特南和亨廷頓等人在文化等方面對現代化理論的描述與解釋。Seymour Martin Lipset,“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3,No.1,1959,pp.69-105; Barrington Moore,Jr.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New York: Beacon Press,1966; Adam Przeworski and Fernando Limongi,“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Vol.49,No.2,1997,pp.155-183; and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Robinson,“Democratization or Repress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4,No.4-6,2000,pp.683-693.西方國家會通過國際援助、直接與間接干預等方式,推動一國制度變化。例如,外國援助的流入對于促進受援國政治變化具有西方期待的所謂積極影響。④Yener Altunba? and John Thornton,“The (Small) Blessing of Foreign Aid: Further Evidence on Aid’s Impact on Democracy,” Applied Economics,Vol.46,No.32,2014,pp.3922-3930.美國在后蘇聯空間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這種特征。
西方學界還認為,非西方制度的擴散起源于現代化理論。但是,對于非西方國家(諸如俄羅斯和沙特等國)是否有意推動制度的擴散,則仍有爭論。有學者認為,大國在推動非西方制度的擴散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大國可通過影響目標國傳媒文化、立法、大選等方式推動非西方制度的擴散。當然,也有研究不認可上述觀點,認為非西方制度擴散是一種間接影響與無意的過程,非西方“擴散國”間的合作是基于地緣政治利益的合作,而其他國家更多是因為其內部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才選擇接受他國制度。①Peter Burnell,“Autocratic Opening to Democracy: Why Legitimacy Matters,” pp.545-562;Nicole J.Jackson,“The Role of External Factors in Advancing Non-liberal Democratic Forms of Political Rule: A Case Study of Russia’s Influence on Central Asian Regimes,” pp.101-118; Max Bader,“Democracy Promotion and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The Foreign Origins of Post-Soviet Election Laws,” pp.1350-1370; Jakob Tolstrup,“Black Knights and Elec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Why and How Russia Supports Authoritarian Incumbents in Post-Soviet States,” pp.673-690; Tomila Lankina,Alexander Libman,and Anastassia Obydenkova,“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Diffusion in Post-Communist Regions,” pp.1599-1629; Thomas Ambrosio,“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of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Concepts,Dynamics,and Future Research,” pp.375-392; Christian Von Soest,“Democracy Preven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54,No.4,2015,pp.623-638; and Stephen G.F,Hall and Thomas Ambrosio,“Authoritarian Learning: A Conceptual Overview,” East European Politics,Vol.33,No.2,2017,pp.143-161.學界對于是否存在非西方制度擴散的爭論在本質上動搖了非西方制度擴散研究方法和結論的合理性。
本文在討論制度擴散時包含主動傳播擴散與被動擴散兩種類型。當擴散國主動推動別國采取己方政治制度時,其推動行為本身就是對他國制度和內政的干預,屬于主動傳播擴散。當其他國家主動學習擴散國制度,引發政治制度變化時,擴散國可以選擇干預或不干預,即被動擴散。在本文中,筆者以俄羅斯為例,討論其是否有意推動非西方制度在后蘇聯空間的擴散,特別是探討其影響因素。
俄羅斯身處后蘇聯空間之中,其對近鄰的其他后蘇聯空間國家的外交行動與政策難免受到地緣因素的影響。美國不像歐洲那樣與這些后蘇聯空間國家毗鄰,但如果美國本意在于遏制俄羅斯,那么其是否會因為后蘇聯空間國家處于不同地理位置、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優先度不同而選擇干預或者不干預呢?關于外交政策地緣政治考量的基本理論是麥金德(Mackinder)的陸權論、馬漢(Mahan)的海權論和杜黑(Douhet)的空權論。俄羅斯抵制烏克蘭的尤先科(Yushchenko),顯然是因為烏克蘭向北約與歐盟的轉向對俄羅斯地緣政治力量構成了挑戰。有學者分析了俄羅斯對事實國家(de facto states)的外交政策,認為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更多考慮其自身地緣政治利益,而非制度因素。②Lucan Way,“The Authoritarian Threat: Weaknesses of Autocracy Promo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Vol.27,No.1,2016,pp.64-75; P?l Kolst?,“Authoritarian Diffusion,or the Geopolitics of Self-Interest? Evidence from Russia’s Patron-Client Relations with Eurasia’s De Facto States,” Europe-Asia Studies,Vol.73,No.5,2020,pp.890-912; and Lilia Arakelyan,A.Russian Foreign Policy In Eurasia: National Interest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7,p.114.美國在選擇應對各國制度變化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思考其地緣政治利益所在。筆者認為,引入地緣政治這一變量,有助于完善分析框架和增強解釋力。
影響美、俄等大國外交決策的因素包括領導風格、國內外危機、國家利益、國際規范等。為了從諸多因素中析出大國在干預(或不干預)后蘇聯空間國家制度選擇中占主導性的因素,本文選擇了一些盡可能控制干擾因素的案例進行分析和檢驗。并且,本文選擇制度擴散與地緣政治利益作為大國干預(或不干預)的關鍵變量,是因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涵蓋經貿聯系、軍事合作、意識形態、規范競爭等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目標中的關鍵部分。
推動制度擴散是大國干預的一個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所謂價值觀外交的重要體現。基于制度擴散的外交政策與行為,一般會考慮制度與體制競爭、意識形態競爭、國際規范競爭、國際話語權與國家安全等因素。如果擴散意愿強,一國便很有可能干預他國的危機、制度建設進程與制度選擇。如果制度擴散意愿弱,一國會謹慎采取干預行為,即使他國發生了制度劇變。
西方國家在基于制度擴散的外交政策與干預中,往往將歷史進步論和民主和平論假設為默認前提。歷史進步論假設歷史是不斷進步和上升的。有學者曾認為西方的歷史是不斷進步的,而東歐各國的歷史則是循環的。①Robert Jervis,“The Future of World Politics: Will it Resemble the Pa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6,No.3,1991,pp.39-73.民主和平論則認為民主國家間不會發生戰爭,因為民主國家間的戰爭收益因相互間高度的經濟依存而日益下降,而和平與貿易所帶來的收益則十分可觀。此外,它們還認為制度對價值觀的改造使得各國期望保持和平。顯然,基于歷史進步論和民主和平論的制度擴散行為以及對后蘇聯空間國家的制度干預,體現了西方國家在輸出其理論與制度時所帶有的理想主義色彩以及其背后的所謂和平與安全追求。
西方國家推行制度擴散的案例較少,而且缺少體系性的理論闡述。非西方國家在選擇和推行國家制度時面臨國際話語、范式、輿論等多方面壓力。非西方制度的提出與推行是反西方中心論的實踐。俄羅斯的主權民主概念主張“民主就是人民行使權力,每個國家都在尋求最有效的權力組織方式,這種有效性不是為了權力本身,而是為了解決這個國家及其公民所面臨的問題”①龐大鵬:《俄羅斯的歐亞戰略——兼論對中俄關系的影響》,《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 期,第70 頁;王酈久:《試論俄羅斯的國際定位與戰略走向》,《現代國際關系》2005年第4 期,第10 頁。。主權民主概念并不追求西方的所謂民主話語。它既是俄羅斯競爭國際話語權的努力,也是對西方所謂民主理論的挑戰。顯然,無論是何種制度的擴散,基于制度擴散的外交行為與干預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干預國的價值觀判斷與制度范式。
以權力、利益爭奪為主的地緣政治理論,體現了現實主義外交傾向。一國在追求地緣政治利益時會考慮與他國的經貿往來、政治互信、外交支持度、是否存在安全困境,以及自身的不安、焦慮等政治心理與認知,進而判斷和確定符合自身地緣政治利益訴求的外交選項。基于地理因素的利益訴求會較多地受到地理距離、地緣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地緣政治更多涉及周邊國家外交和對世界關鍵國家與區域的外交。
在后蘇聯空間國家中,除俄羅斯身處其中必然有地緣政治訴求外,歐洲地區、東北亞地區、中亞與西亞地區等作為后蘇聯空間的毗鄰區域,其地緣政治利益也都會受到后蘇聯空間內的恐怖主義、地區動亂、區域往來受阻等直接影響。而美國作為域外大國,則會出于爭奪地區主導權、抑制區域內國家或周邊國家發展等目的選擇介入后蘇聯空間國家。此外,出于自身利益訴求或者為了爭奪地區主導權,某些外部國家也會采取各種方式介入后蘇聯空間。2022年1月,哈薩克斯坦爆發的相關事態使得哈薩克斯坦行政當局面臨危機。出于穩定區域局勢、防止事態波及鄰近國家的目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集安組織”)成員國快速組織、迅速出動,派遣維和部隊赴哈薩克斯坦協助平息大規模騷亂。其中,來自俄羅斯的維和部隊規模最大,體現出哈薩克斯坦在地緣政治利益上對于俄羅斯的重要性。顯然,基于地緣政治的外交是現實主義外交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獲得權力與利益。
在后蘇聯空間國家進行制度選擇時,大國的外交行為與干預可分為強力干預、呼吁斡旋與不干預(擱置)的不同類型。其中關于干預的概念較為寬泛,既包含涉及軍事和脅迫的干涉,也包括缺乏強執行力的建議、斡旋和調停等。①參見夏安凌:《西方新干涉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4 頁。本文涉及的干預方式包括武力干預、代理人干預(滲透公民社會)、道義支持、物資支持。干預既可能是推動對象國家制度變化的原因,也可能是對制度變化的反應與反制。這些干預能夠推動后蘇聯空間國家產生政治社會變化或危機,繼而激發制度變化,如美國資助下的當地非政府組織所推動的有關活動及其產生的社會變化。與此相對,當相關國家制度將要發生或已發生劇變時,另外一些國家的介入與干預則能夠扭轉局勢。當后蘇聯空間國家進行制度選擇時,大國對該國的干預行為受地緣政治與制度擴散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干預與否也和國內政治力量變化、目標國的身份認同、體制傾向與內部訴求等因素有關。地緣政治利益訴求可區分為高或低,而制度擴散意愿則可分為強或弱,基于這樣的取值,可以制成表1。

表1 對后蘇聯空間國家制度的干預生成機制
制度擴散意愿的強與弱可從若干方面加以考慮。首先,該國在歷史上是否曾推動過他國政治體制變化。制度擴散意愿強的國家可能在不同時期通過軍事和經濟援助等方式影響受援國的制度選擇。其次,該國政府是否推崇相關學說。制度擴散意愿強的國家可能推行自由主義、康德理論等學說與理論,并對制度的“好壞”有著相應的價值判斷。再次,是否積極通過各種行為、話語或組織推動他國制度自愿或不自愿地模仿擴散國的制度。這些行為和話語包括開展人權外交、帶有政治目標的援助、資助當地組織參與政治進程等。
地緣政治利益訴求的高低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首先,兩國間是否在軍事與安全領域存在合作或競爭。比如兩國是否均加入了區域性軍事組織,或兩國是否因為安全困境而展開軍備競賽。其次,兩國間是否存在密切的經貿往來。再次,兩國是否存在歷史往來。比如,兩國是否曾經處于同一政治實體之中。最后,兩國是否有相似的語言、宗教等文化因素。本文通過上述方面不同的強度組合來判斷一國地緣政治利益訴求的高低。
當大國制度擴散意愿強時,因受制度競爭、意識形態、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更傾向于采取武力干預或支持代理人等方式進行制度輸出,而不顧自身在后蘇聯空間國家中的利益。但當擴散意愿強烈、利益訴求較低時,大國還可能在一定情況下選擇呼吁斡旋的方式,比如提供道義支持或非軍事物資支持。當大國擴散意愿弱、地緣政治利益訴求高時,大國更傾向于干預他國制度選擇,但這種情況更多出現在他國的制度選擇可能會帶來反對或敵對傾向時。如2022年1月哈薩克斯坦的非常事態可能會在中亞產生俄羅斯的潛在對抗者,因此以俄羅斯為首的集安組織成員國快速反應,消除危機。當大國對一國制度擴散意愿弱、利益訴求低時,其會更傾向不干預該國制度選擇。
為了解釋上述框架,同時為了區分地緣政治利益與制度擴散這一對變量對美、俄行為的影響,本文在案例討論時選擇控制其中一個變量,集中討論另一變量對一國行動選擇的推動力。在關于俄羅斯的討論中,為了控制地緣政治利益這一變量,本文選取了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依靠俄羅斯支持的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作為案例,借此討論制度擴散因素在俄對外關系中的作用。在關于美國的討論中,為了控制制度擴散因素,本文選取了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個曾經發生過劇烈制度變化、且被美國間接或直接影響過的國家,借此討論地緣政治利益對美外交選擇的影響。通過在中亞、外高加索以及歐洲地區各選取一個發生過制度變化的案例,筆者希望能夠擴大本文案例的代表性。同時,為了更具有廣泛性,本文也將簡要討論格魯吉亞等其他一些案例。
在地緣政治方面,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很大程度上依然對俄羅斯存在較強的不對稱地緣政治依賴,而俄羅斯對兩國地緣政治利益訴求較低。在政治上,兩國與俄羅斯有著共同的歷史遺產、相似的機構以及政治制度。兩國加入了歐亞經濟聯盟、獨立國家聯合體和集安組織等幾乎所有由俄羅斯領導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有學者認為加入這些組織意味著該國愿意與俄羅斯合作;①David G.Tarr,“The Eurasian Economic Union of Russia,Belarus,Kazakhstan,Armenia,and the Kyrgyz Republic: Can It Succeed Where Its Predecessor Failed?”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Vol.54,No.1,2016,p.1.反過來,俄羅斯的支持也有助于幫助這些國家的政府確立合法性。在經濟方面,與俄羅斯的經貿關系是兩國最重要的對外經濟聯系。亞美尼亞需長期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等能源,俄羅斯是亞美尼亞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吉爾吉斯斯坦在水力開發、金屬勘探等領域與俄羅斯存在深入合作,而吉爾吉斯斯坦在俄勞務人員的僑匯對該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軍事合作方面,俄羅斯在兩國均擁有軍事基地,兩國也多次參與集安組織軍演與維和行動。因此,兩國對俄羅斯的依靠程度較高。在俄羅斯的案例中,本文將討論俄羅斯制度擴散因素在俄對外關系中的作用。
在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案例中,兩國境內存在大量具有國際背景的非政府組織,且兩國曾在2004年、2005年相繼發生政治劇變。其后兩國政局也不斷變化,政權更替現象時有發生;2010年、2014年兩國又相繼兩次上演重大變局。在這兩個國家政局不斷變化的背后,不乏美、歐的身影。美國的國家民主基金會等機構或直接或間接地介入了烏、吉兩國的制度變化過程。但這兩個國家在美國地緣政治利益中的地位有較大差異。烏克蘭因其地理位置、發展潛力以及良好的地理稟賦(俄羅斯輸向歐洲油氣資源的必經之地)而成為后蘇聯空間國家中最受美國重視的國家之一。有人指稱,這是因為“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帝國;但一旦烏克蘭被控制,然后被征服,俄羅斯就會自動成為一個帝國”①Zbigniew Brzezinski,“The Premature Partnership,” Foreign affairs,Vol.73,No.2,March/April 1994,p.80.。吉爾吉斯斯坦則僅在反恐戰爭初期在美國的地緣政治安排中發揮過作用。當美國選擇從瑪納斯空軍基地撤出、從阿富汗撤出后,吉爾吉斯斯坦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大不如前。烏、吉兩國之間既有現實發展差距,也有歷史遺產等帶來的相似性。因此,在探討美國對后蘇聯空間國家對外政策動因與取向時,本文選取烏、吉兩國作為比較的案例,控制了制度擴散這一變量,以探討美國對兩國制度選擇的態度與措施,并借此分析美國對后蘇聯空間國家制度選擇的態度是否會由于地緣政治利益不同而發生變化。
俄羅斯作為自由民主制的批判者與非西方制度的踐行者,經常被學者認為是制度擴散的推動者。②Julia Bader,“Autocracy Promotion,the Mirror Image of Democracy Aid?”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15,No.3,2013,pp.462-464.但是,俄羅斯是否的確有意在后蘇聯空間地區推廣自身政治制度,制度擴散因素能否解釋俄羅斯的干預與不干預行為,則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下文的分析可證明,俄羅斯在后蘇聯空間國家的相關行動的出發點或目的,實際上聚焦在有限的范圍內,即是否關乎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唯有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行為危及俄羅斯地緣政治利益時,俄羅斯才會主動采取相關措施。當后蘇聯空間國家在地緣政治上對俄羅斯不造成威脅時,俄羅斯更傾向于不干預他國的制度選擇與制度建設。
亞美尼亞政治制度選擇的大致走向是從總統制轉向議會制。1995年亞美尼亞實行更傾向于總統制的制度設計。③Alexanian Ashot,“The Civiliarchic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Armenia,”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Vol.12,No.3,2011,p.123.2005年的憲法修正案與歐美制度具有更多相似性,這一時期亞美尼亞的制度選擇日益西方化。2015年亞美尼亞最重要的變動是改變議會與總統的關系,政治體制轉為議會制。①“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2015,” https://www.president.am/en/constitution-2015/.之后的局勢演進則使該國發生了非常事態。然而,新任總理帕希尼揚(Pashinyan)逐漸鞏固了議會制,也使得亞美尼亞的制度選擇與俄日益不同。但是,俄羅斯在亞美尼亞政治制度日益傾向議會制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強制的武力干預等行為,反而采取靜觀其變的不干預政策。究其原因,這與亞美尼亞沒有威脅到俄羅斯地緣政治利益、亞美尼亞領導人表態、外高加索地區沖突以及歐美不積極介入的態度有關。
第一,雖然亞美尼亞在政治制度選擇上日益不同于俄羅斯,但是現實原因使亞美尼亞在地緣政治上依靠俄羅斯,相互間形成了不對稱依賴。在經貿往來上,亞美尼亞從俄羅斯的進口占比長期高于15%,最高可達30%,遠高于位列第二名的美國;②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Armenia Import Partner Share,” WITS Data,2019,https://wits.worldbank.org/CountryProfile/en/Country/ARM/StartYear/1997/EndYear/2019/TradeF low/Import/Partner/ALL/Indicator/MPRT-PRTNR-SHR.在安全領域,俄羅斯在亞美尼亞有102 號軍事基地等軍事存在,且阿塞拜疆和土耳其對亞美尼亞實施的能源封鎖使亞美尼亞日益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等能源;在機制參與上,亞美尼亞加入了幾乎所有由俄羅斯領導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因此,在地緣政治方面,亞美尼亞對俄羅斯依賴度較高。即使亞美尼亞變更了政治體制,2018年后也多次嘗試參與歐盟相關機制與計劃,但亞美尼亞難以脫離對俄羅斯的依賴。③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Armenia Import Partner Share.”
第二,亞美尼亞領導人與國內政治精英持續表達對俄羅斯利益的重視與尊重。亞美尼亞前總統薩爾基相(Sarkisyan)長期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系。雖然在其任期內,亞美尼亞選擇了向議會制轉向,但是這一改變并不針對俄羅斯,而僅限于其國內政治需要。2018年以后,盡管帕希尼揚在政局不穩定初期喊出“斷絕與俄羅斯關系,退出歐亞經濟聯盟,撤銷俄羅斯的駐亞軍事基地等”口號,且時任總理早期的反腐行動也“讓許多俄羅斯官員感到不安”;但是帕希尼揚后期也一改先前態度,重新重視對俄羅斯的關系,并表示亞美尼亞將承擔對俄全部義務。①楊進:《亞美尼亞政治危機探析——兼論中國與亞美尼亞“一帶一路”合作》,《俄羅斯東歐中亞研》2019年第5 期,第149 頁;Miriam Lanskoy and Elspeth Suthers,“Armenia’s Velvet Revolu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Vol.30,No.2,2019,p.95。
第三,在國家安全與鄰國外交方面,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存在納卡地區領土爭端,這使得亞美尼亞必須保持與俄傳統友誼,否則亞美尼亞將難以在納卡沖突中獲得優勢。關于亞美尼亞對外政策的研究多從納卡沖突、亞美尼亞民族構成、民族散居等問題入手,研究多認為納卡地區沖突(潛在沖突)已經成為亞美尼亞對外政策的關鍵。②李靜雅:《第二次納卡戰爭背后的各方戰略博弈》,《現代國際關系》2021年第1期,第29—37 頁;亓佩成:《亞美尼亞民族起源論:一個民族主義話語之爭》,《歷史教學》2019年第5 期,第15—21 頁;張弘:《民族主義與政治轉型的相互影響——以亞美尼亞為案例的研究》,《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8年第3 期,第67—78 頁。2020年納卡沖突期間,亞美尼亞出師不利,當亞美尼亞逐漸難以占據優勢時,歐美各國大多通過呼吁的方式進行調停,但效果不佳。亞美尼亞多次表示希望俄羅斯與集安組織維和部隊介入。最終,僅俄羅斯促成了和談。因此,在納卡沖突問題上,亞美尼亞仍然需要依靠俄羅斯的調停與介入。
第四,歐美等不積極介入的態度也使俄羅斯能保持對亞美尼亞的影響,進而采取不干預政策。雖然亞美尼亞國內局勢多次波動,但歐美等并未過多關注該國局勢。③包括在2008年要求向西方政治制度轉型時,歐美等國也未動員國內力量進行支持,歐美國家甚至“站在了政府一邊”。參見Arma.Grigoryan,“Selective Wilsonianism: Material Interests and the West’s Support for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44.No.4,2020,p.159。此外,因為亞美尼亞與俄羅斯建立了準同盟關系,所以歐美大國在與亞美尼亞加強多領域合作時,其間的關系始終“不冷不熱”④楊進:《亞美尼亞“天鵝絨革命”及其邏輯》,《世界知識》2018年第10 期,第36頁。。
總之,雖然亞美尼亞從總統制到議會制的轉向使其與俄羅斯的制度選擇差異增大,但其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威脅反而因納卡問題、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等問題而不斷減弱,對俄羅斯的戰略依賴卻日益增強。俄羅斯因此也沒有干預亞美尼亞的制度選擇。
俄羅斯在吉爾吉斯斯坦2005年、2020年國內事態的關鍵節點上均未采取明顯的對應行動,其對新任政府均保持了較為友善的態度。俄羅斯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政策選擇,主要在于吉爾吉斯斯坦未威脅到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而2010年俄羅斯則采取了相反的政策選擇,支持新的臨時政府。但是,其干預行為亦非出于制度擴散的目的,而是由于2010年國內事態變化前的吉爾吉斯斯坦政府選擇引入美國因素,俄羅斯認為吉爾吉斯斯坦挑戰了俄羅斯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
第一,在事態的發展未威脅到自身地緣政治利益時,俄羅斯可以采取不干預政策。吉爾吉斯斯坦政治制度大致走向是總統制—“議會-總統”二元制—總統制。2005年之前,吉爾吉斯斯坦制度設計與運行都與俄羅斯存在較大同質性。①1994年,吉爾吉斯斯坦取消最高蘇維埃。這化解了“府院之爭”,加強了總統權力。2003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則將兩院制改成一院制,減少了議會人數,縮小了議會權力,進一步限制議會反對黨。吉爾吉斯斯坦還多次修改憲法以強化總統權力。其后雖經過若干次體制上的搖擺,但是由于吉領導人仍然重視對俄關系,其國內變化不危及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因此俄羅斯并不擔憂相關變化。首先,在地緣政治利益及經濟利益上,吉爾吉斯斯坦在安全經貿發展、勞務派遣等方面對俄羅斯依賴較大,與俄羅斯形成了不對稱依賴關系。一是在安全領域,吉爾吉斯斯坦加入了諸多俄羅斯主導的區域性經濟、軍事組織。俄羅斯在吉爾吉斯斯坦擁有坎特空軍基地,具有軍事存在。二是在經貿領域,吉爾吉斯斯坦從俄羅斯的進口占比長期高于20%,最高達到40%。②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Kyrgyz Republic Import Partner Share,” WITS Data,2019,https://wits.worldbank.org/CountryProfile/en/Country/KGZ/StartYear/1997/EndYear/2019/TradeFl ow/Import/Partner/ALL/Indicator/MPRT-PRTNR-SHR.三是在勞務合作方面,吉爾吉斯斯坦在俄勞務人員每年向國內大量匯款,2020年總額約為20 億美元,占吉年度經濟總量的25%以上,③“Russia Remains Main Destin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from Kyrgyzstan—Ministry,”Tass, December 12,2021,https://tass.com/society/1374245.是吉爾吉斯斯坦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吉爾吉斯斯坦領導人始終重視與俄關系。吉爾吉斯斯坦國內政局存在諸多矛盾(如吉國內南北部族矛盾),④張寧:《吉爾吉斯斯坦“顏色革命”中的選舉因素》,《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第5 期,第21—26 頁;艾萊提·托洪巴依:《議會選舉后的吉爾吉斯斯坦政局前景》,《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2 期,第43—50 頁。且與周邊鄰國在水力開發、水資源問題與領土問題上亦有摩擦,①烏茲別克斯坦強烈反對吉爾吉斯斯坦在俄羅斯幫助下在上游修建大型水電樞紐。因此,吉爾吉斯斯坦在與鄰國關系以及處理內部沖突中仍需俄羅斯助力。在2005年的危機中,代理總統巴基耶夫(Bakiyev)表示吉將繼續保持與俄羅斯的密切合作,并與外交部長前往莫斯科加強與俄羅斯的實質性聯系,且巴基耶夫執政前期未挑戰俄羅斯的利益。在2020年的事態中,扎帕羅夫(Japarov)表示“俄羅斯是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戰略伙伴”②“Japarov: Russia Is Kyrgyzstan’s Main Strategic Partner,” Tass,January 11,2021,https://tass.com/world/1243233.。隨后扎帕羅夫將俄羅斯作為其當選總統后的第一個出訪國。這些都打消了俄在地緣政治利益上的疑慮,進而未干預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內變化。吉爾吉斯斯坦在兩次政治危機后,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依賴依然存在,其在地緣政治上也沒有進一步威脅俄羅斯的利益,這使得俄羅斯采取了不干預的政策。
第二,干預亦非出于制度擴散的目的。首先,2010年,俄羅斯選擇干預吉爾吉斯斯坦政治危機和美國因素有關。美國因素的引入,挑戰了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美國獲得俄羅斯的支持,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瑪納斯空軍基地,這成為美國影響中亞與南亞的重要軍事基地與物資中轉中心。但隨著美俄競爭加劇,關于瑪納斯空軍基地的處置問題逐漸成為俄吉、俄美間的關鍵矛盾。早在2009年,吉爾吉斯斯坦違背關閉瑪納斯空軍基地的承諾,延長了美軍的使用期限,將空軍基地變更為轉運中心,直接體現了當時巴基耶夫政府熱切盼望美國介入的想法。這些都使俄吉關系蒙上陰影,俄羅斯不得不重新評估吉爾吉斯斯坦與俄關系。2010年政治危機后,俄羅斯仍有信心反對派將會是親俄的政府,所以俄羅斯在第一時間表現出對反對派的支持。這顯示俄羅斯并未對可能到來的政治制度變化表現出過多不滿與擔憂。臨時政府執政后,俄羅斯第一時間承諾為臨時政府提供經濟援助、合法承認及與俄羅斯建立特殊關系的機會。③Jim Nichol,“The April 2010 Coup in Kyrgyzstan and its Aftermath: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for U.S.Interest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June 15,2010,https://sgp.fas.org/crs/row/R41178.pdf.
總之,鑒于吉爾吉斯斯坦未繼續挑戰俄羅斯在中亞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影響力,俄對吉國內危機引發的制度變革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加以應對。
第一,俄羅斯在烏克蘭政治發展方向的政策選擇。烏克蘭是俄羅斯在后蘇聯空間地區利益訴求最高的國家之一。烏克蘭的制度選擇與國內危機能夠造就一個反俄、親西方的國家,這不符合俄羅斯的戰略預期,因此俄羅斯強力干預烏克蘭政局在邏輯上似乎具有一種自然性。2004年,俄羅斯支持亞努科維奇競選總統。俄羅斯直接支持候選人的原因,是因為競爭者尤先科持反俄、親西方的態度。尤先科一旦當選,將直接推動烏克蘭積極加入各種西方機制,這在俄羅斯的地緣戰略中是不能接受的。俄羅斯的行為并非出于改變烏克蘭政治制度的訴求。2014年俄羅斯武力干預烏克蘭政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親俄的亞努科維奇被迫下臺,烏克蘭在地緣政治上再一次出現親西方的傾向,這將損害俄羅斯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①Lucan Ahmad Way,“Weaknesses of Autocracy Promo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Vol.27,No.1,2016,p.70.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俄羅斯在烏克蘭政治發展方向的政策選擇顯現了其特殊的一面。
第二,政策選擇著眼于地緣政治利益而非制度擴散。上述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兩國在歷史大部分時期中都對俄羅斯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因此俄羅斯認為此類國家對俄羅斯地緣政挑戰較弱,進而對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變化和發展路徑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實際上,俄羅斯對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等國內變化的政策選擇也是基于地緣政治利益做出的。格魯吉亞2004年政局劇變后,俄羅斯選擇在經濟上封鎖這個日益倒向西方的外高加索鄰國。2008年爆發的俄格“五日戰爭”則是俄羅斯對格魯吉亞長期反俄親美、在地緣政治上挑戰俄羅斯的直接干預。而在摩爾多瓦,俄羅斯對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支持也是對摩爾多瓦全面入歐的一種事實上的反應。
在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的案例中,兩個國家在地緣政治上沒有對俄羅斯構成挑戰。這符合地緣政治訴求低、擴散意愿弱的情況。但是在烏克蘭,其制度變化或執政者更替可能對俄羅斯構成地緣政治挑戰時,俄羅斯會選擇通過幫助親俄領導人等方式干預對方國家的制度選擇。總之,在后蘇聯空間中,俄羅斯不是一個非西方制度的擴散國與推進者,而是一個注重地緣政治利益、制度擴散意愿弱的國家。
美國有強力干預他國制度選擇的歷史。其介入他國制度變動的方式眾多,包括運用非政府組織、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以及使用中央情報局直接參與等手段。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中央情報局就已經在南越、意大利和法國等策劃秘密行動并干預選舉。1983年,里根“力促國會立法在全球推廣‘民主基本建設計劃’,并成立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①戴鋒寧:《非政府組織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作用淺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年第4 期,第120 頁。。隨后的美國歷屆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實行價值觀外交,竭力改變目標國家制度。尤其是在小布什(George Walker Bush)時期,美國對后蘇聯空間國家的制度輸出較為集中。小布什政府曾提出“民主國家共同體”概念,試圖在全球推進所謂民主。②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February 1995,https://www.airforcemag.com/PDF/DocumentFile/Documents/2009/nss1995_020195.pdf.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也直接參與了烏克蘭2014年政治事件。拜登政府的“民主國家聯盟”構想和“全球民主峰會”都可視為美國加強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攻勢的產物。③邢瑞利:《拜登政府“民主國家聯盟”構想評析》,《當代美國評論》2021年第3期,第37 頁。僅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因為自我收縮而未大張旗鼓推動制度輸出。就后蘇聯空間國家而言,美國在各國的地緣政治訴求各不相同。
“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美國曾短暫地尋求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但吉爾吉斯斯坦在與美國貿易額、地理位置和自然稟賦等方面都無法成為美國在這一地區地緣政治利益的優先之所在。烏克蘭在經濟指標上雖然無法與美國主要經濟伙伴匹敵,但烏克蘭的重要地緣位置、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重視以及美國與俄羅斯競爭的需要,使其成為美國對后蘇聯空間國家外交的重點和重心。亞美尼亞長期不是美國外交的重要目標,但美國境內存在亞美尼亞裔利益集團,這使得亞美尼亞在美國地緣政治上體現了一定作用。
本文將考察美國是否推動各國國內政治制度轉變以及其態度、措施與政策選擇是否會因兩國在美國外交中的地緣政治利益不同而出現異質性。這可以判斷地緣政治利益與制度擴散何者為美國對后蘇聯空間國家干預的關鍵變量的影響因素。
吉爾吉斯斯坦制度幾經變化,美國在其中扮演過關鍵角色。美國最常見的干預手段是使用代理人、代理機構幫助美國實現其制度擴散目標。①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政局動蕩,美國索羅斯基金會曾參與組建“選民政治積極分子組織”,而有美國資金背景的“自由之家”則用于出版反對派報紙。2013年至2020年間,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向吉爾吉斯斯坦媒體(如克盧普網站Kloop)、非政府組織出資多達1300多萬美元;僅2020年一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便向吉爾吉斯斯坦各類新聞出資達200 多萬美元。依次詳見:戴鋒寧:《非政府組織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作用淺析》,第120 頁;楊心宇:《吉爾吉斯“郁金香革命”的若干問題》,《俄羅斯研究》2006年第4 期,第49 頁;《關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些事實清單》,外交部網站,2022年 5月 7日,http://sf.chinaconsulatesf.org/wjdt_674879/sjxw_674887/202205/t20220507_10683088.shtml;Мундузбек Калыков,“ЦИК Отказала ‘Клоопу’ в Наблюдении За Парламентскими Выборами,” KLOOP.KG- Новости Кыргызстана,November 9,2021,https://kloop.kg/blog/2021/11/08/srochno-tsik-otkazala-kloopu-v-nablyudenii-za-parlamentskimi-v yborami/; 《關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些事實清單》,外交部網站,2022年5月7日,http://sf.chinaconsulatesf.org/wjdt_674879/sjxw_674887/202205/t20220507_10683088.shtml。美國通過非政府組織直接推動了2005年在吉爾吉斯斯坦發生的政局動蕩事件。美國與巴基耶夫政府關系較為密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么美國對2010年反對巴基耶夫政府的事件表態謹慎。而在2020年發生的相關事件中,美國也采取了謹慎態度而未給予較大的資源傾斜。美國雖然曾不計地緣政治利益推動吉爾吉斯斯坦的制度變化,但隨后的行為與態度則日益受到地緣政治利益與成本的影響。
美國通過代理人干預吉爾吉斯斯坦政治與社會,既有美國政府對制度擴散與推廣西方制度的訴求、設立制度模板輻射中亞其他國家的用意,也有與俄羅斯競爭的需要。首先,美國政府希望通過改變吉爾吉斯斯坦的制度進而影響其他中亞與后蘇聯空間國家。小布什政府曾將意識形態競爭和制度競爭看作美國外交的重點。2003年到2005年時期,美國在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格魯吉亞等后蘇聯空間國家策劃了一系列政治危機。吉爾吉斯斯坦被視為中亞毗鄰中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國的支點國家,美國寄希望于在吉建立西方制度,并推動這種制度在中亞地區擴散。“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美國又把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打造成其戰略伙伴,希望借此促進美國實現在中亞以及其他相關地區的利益。①肖斌:《美國的中亞政策:基于獵鹿博弈視角的分析》,《俄羅斯學刊》2021年第3期,第49 頁。因此,推動吉制度變化也能夠推動其他國家、社會組織等行為體效仿美國制度。②譬如2005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地區發生的相關事件。其次,美國出于與俄羅斯競爭的目的推動吉爾吉斯斯坦的制度變化。無論是基于民主和平論,還是基于制度與規范的競爭,美國推動吉爾吉斯斯坦政治制度變化,既能造就親西方的政府,又能降低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并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這也是美國對俄地緣政治競爭的目標。
美國在2010年和2020年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變化中都表現得相對謹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從地理距離與干預成本來看,美國無法從根本上在中亞挑戰俄羅斯的優勢地位。美國的中亞戰略是有限的競爭戰略。首先,中亞各國政局日益穩定,吉爾吉斯斯坦的制度模板效應并不凸顯。2005年吉發生政局動蕩后,烏茲別克斯坦不僅退出了具有反對俄羅斯傾向的“古阿姆”集團(GUAM Organization for Democr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還調整了對美政策,要求美國撤離卡爾希—漢納巴德空軍基地空軍基地。③肖斌:《美國的中亞政策:基于獵鹿博弈視角的分析》,第59 頁。中亞各國日益提高國家能力,防范政治動亂。中亞各國政局的日益穩定讓美國的干預成本提高。其次,2010年事件發生前,巴基耶夫與美國合作順利,因此美國更希望吉政局穩定,繼續推動美吉合作。巴基耶夫不僅巧換名目,延長了美軍使用瑪納斯軍事基地的期限,還計劃在巴特肯(Batken)地區與美國共建反恐訓練中心。④Jim Nichol,“The April 2010 Coup in Kyrgyzstan and its Aftermath: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for U.S.Interests,” p.11.因此,美國并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快速承認過渡政府。再次,美國戰略重心日益轉向亞太地區,美國對中亞地區的資源傾斜和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因此,2020年吉爾吉斯斯坦政局變動后,美國官方沒有實際行動,而僅給予吉政府與扎帕羅夫的反對勢力所謂的道義支持。
顯然,吉爾吉斯斯坦雖然不是美國的核心地緣政治考量之所在,但是美國曾積極推動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制度變更并推動自身制度擴散。隨著中亞各國局勢日益穩定、制度學習與政治危機溢出效應的減少、美國戰略收縮與戰略重心的轉移,吉爾吉斯斯坦難以繼續承擔西方制度在中亞的制度模板角色,因此,美國對其制度變化的干預與影響也在減少。
進入21世紀以來,包括2004年和2014年在內,烏克蘭始終有美國干預的身影。俄羅斯政治基金會主席維亞切斯拉夫·尼科諾夫認為,烏克蘭的政治波動是美歐等國“聯合起來首次對俄羅斯的獨聯體盟國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地緣政治行動”①吳大輝:《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策動“顏色革命”的三重訴求——兼論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架構下抵御“顏色革命”的當務之急》,《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2 期,第4頁。。僅2004年起的兩年時間里,美國就曾通過多種渠道向烏克蘭反對派提供了累計6 500 萬美元的資金。②Andrew Wilson,“Ukraine’s Orange Revolution,NGOs and the Role of the West,”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9,No.1,2006,p.22.除了通過索羅斯基金會、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渠道之外,美國官方還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烏克蘭的所謂民主改革。③例如,美國國務院2004年對烏克蘭援助中,有約3400 萬美元用于所謂民主化方案。Andrew Wilson,“Ukraine’s Orange Revolution,NGOs and the Role of the West,” p.23.
2010年對俄持友好態度的亞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2013年末因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烏國內部東西矛盾加劇,形成大規模社會動蕩。而在2014年的烏克蘭政治危機中,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烏克蘭“資助了多達65 個非政府組織”“出資1 400 萬美元用于烏克蘭項目”,其中甚至還包括向每一個參加抗議活動的人提供薪酬。④《關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些事實清單》,外交部網站,2022年5月7日。美國的一系列行動最終推翻了亞努科維奇政府。
美國對烏克蘭的干預亦是出于制度競爭以及與俄競爭的原因。在制度競爭與制度擴散方面,遵循制度擴散的目的,美國設立了支持烏克蘭的基金與援助項目,著力推動烏克蘭制度變化。在2004年烏克蘭大選期間,小布什政府力推制度擴散;此后的奧巴馬政府與俄羅斯也因為意識形態不同而未能消解矛盾。2013—2014年,美國對烏克蘭制度與領導人更替的介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有關對立。因此,烏克蘭的歷次政治危機既反映出烏克蘭存在的國家發展道路矛盾,也是俄羅斯與美歐之間矛盾激化的表現。
出于對俄競爭的需要,美國會選擇介入與干預。2007年起,獨聯體內部出現新一輪區域主義,俄羅斯也加強同獨聯體國家的聯系,比如2010年正式啟動的俄白哈關稅同盟。①富景筠:《俄白哈關稅同盟的歷史演進、動因及前景——基于區域內貿易特點的視角》,《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4年第2 期,第25 頁。這引起西方的不安,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認為“俄羅斯正借助經濟一體化的方案重建新版蘇聯”②張弘:《大國關系調整與烏克蘭的“歐洲一體化危機”》,《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年第1 期,第25 頁。。美歐和俄羅斯都采取多種手段影響烏克蘭局勢,③勞華夏:《烏克蘭危機的外部因素探析》,《國際論壇》2015年第5 期,第26—32、80 頁。美國的干預也是為了平衡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烏克蘭的東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因為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和政治訴求等多方面因素,東部地區想要與俄羅斯保持密切合作,而西部各地區則希望盡快啟動加入歐盟與北約的進程。美國通過加劇烏克蘭的“東西矛盾”,起到了拉攏烏克蘭的目的。而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行動也進一步助推了烏克蘭向西方轉向。顯然,美國對烏克蘭的干預也有抑制俄羅斯影響力的目的。
在亞美尼亞的案例中,雖然美國有亞美尼亞利益集團,美國國會在其推動下于1992年通過《自由支持法案》(Freedom for Russia and Emerging Eurasian Democracies and Open Markets Support Actor Freedom Support Act)制裁阿塞拜疆,④阿依科·馬爾季羅相:《亞美尼亞加入歐盟的前景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第3 期,第64 頁。但外高加索地區并非美國對外政策的重點,美國在該地區也“缺乏明顯的政策”⑤張弘:《民族主義與政治轉型的相互影響——以亞美尼亞為案例的研究》,第75 頁。。此外,亞美尼亞在諸多方面對俄羅斯的依賴也讓美國認為兩國間缺乏堅實的合作基礎。因此,美國在面對亞美尼亞的制度變化與局勢動蕩時缺乏連貫和統一的行動,甚至在2008年局勢激化后反而選擇站在時任政府一邊。亞美尼亞2018年的形勢變化促使帕希尼揚執政并開啟社會變動進程。不僅美國駐亞美尼亞大使稱贊這次權力轉移,而且隨后美國國際開發署也發起了推動亞美尼亞政治制度轉型的援助計劃。不同于俄羅斯的謹慎表態,美國積極參與了這次進程。
總體來看,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利益各不相同,其中烏克蘭在后蘇聯空間國家中備受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支持;而吉爾吉斯斯坦在地緣政治方面并非美國的重點關切,而且在瑪納斯軍事基地到期關閉之后更是如此。美國通過提供資金、援助反對派、扶持當地非政府組織等方式干預過兩國政局和制度選擇;而當對象國家制度沒有朝著美國預期變化時,美國會繼續支持當地非政府組織、反對派媒體的發展,繼續擴大制度變化的可能性。美國也在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等推行過相似的措施。相較而言,美國對后蘇聯空間國家的外交以價值觀外交與制度擴散為主,地緣政治利益不是其外交行為的主要推動因素,因此美國是制度擴散意愿強的國家,美國會積極推動并干預后蘇聯空間國家的制度選擇。
在美、俄對后蘇聯空間國家外交政策的動因中,制度擴散與地緣政治利益這對變量值得關注。當后蘇聯空間國家進行制度選擇時,大國對該國的干預行為將主要受這兩個因素影響。通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制度擴散這一單一變量無法解釋大國在后蘇聯空間地區的干預行為。①例如,美國等西方國家曾通過各種途徑干預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政治制度選擇;但是當亞美尼亞發生民眾抗議活動時,西方國家反而保持了沉默。當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政治制度日益西方化時,俄羅斯似乎沒有選擇干預各國的制度選擇。在大國的外交政策中,地緣政治利益這一變量十分重要。例如,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理念強調權力、制衡與國家利益,這些依然是美國對外政策目標的重要動因;俄羅斯的新歐亞主義等思想也強調地理空間、鄰國關系與歐亞一體化對俄羅斯的重要性。②張艷杰、李翠竹:《踐行新歐亞主義思想:俄羅斯外交新走向》,《學術交流》2013年第1 期,第73 頁。分析顯示,當在非西方制度擴散與地緣政治利益間取舍時,俄羅斯更傾向于根據地緣政治利益采取干預行動。在后蘇聯空間國家,俄羅斯并未刻意推動非西方制度的擴散。而美國則較多考慮制度擴散因素。在制度擴散意愿強的時候,大國傾向于通過代理人或武力干預后蘇聯空間國家制度選擇或呼吁調停相關沖突,而較少顧及地緣政治利益;當制度擴散意愿弱而地緣政治利益訴求高時,大國傾向于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干預;當制度擴散意愿弱且地緣政治利益訴求低時,大國通常傾向于不采取行動。
究其原因,后蘇聯空間國家地處俄羅斯周邊,是俄羅斯不斷爭取的對象。無論國力如何,這些國家都被俄羅斯視為核心利益所在,保持周邊國家穩定,并促使其不對俄羅斯構成現實威脅是俄羅斯的短期訴求。長期來看,俄羅斯仍然希望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與美、歐等平起平坐,重新成為大國甚至是一極的雄心使俄羅斯更傾向于穩定后蘇聯空間國家。這些都使得俄羅斯在取舍制度擴散(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利益時傾向于確保自身地緣政治安全。而美國等一些國家則更多地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在后蘇聯空間國家中積極推行制度擴散和所謂的民主化,而不論對象國家是否為美國的地緣政治關切之所在。但隨著干預的深入,美國會逐漸考慮地緣政治利益與干預成本。相較于直接的地緣政治利益,美國更傾向于積極推行美歐制度。
在后蘇聯空間國家,不同的大國有著不同的外交傾向,區域內國家也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向與意識形態走向。因此,這些合力促使中國在加強與這些國家經貿聯系與政治互動時,應注意甄別不同大國的利益訴求、區域內國家的發展需求、中國對外開放的自身要求,統籌謀劃最大的合作與發展空間,切實推動雙邊、多邊務實合作與友好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