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強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第六批高職院校類產業教授
民盟中央美術院宜興分院副院長
宜興市陶瓷學會副理事長
江蘇省工業設計學會理事
河北師范大學、太湖學院、江蘇大學客座教授
6000多年來宜興窯火生生不息,陶業代代相傳,陶藝創作異彩紛呈,紫玉金砂享譽中外,從這里走向世界的大師燦若星河。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富強便是其中的一位,陳富強是個淡定從容的人,在高手如林的宜興陶藝界,他可謂獨樹一幟。
陳富強出生于1965年,是一個地道的江南農村孩子,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1982年,陳富強以高分考入了宜興陶校,并于198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被分配到宜興陶瓷公司從事管理工作。在這樣一個大公司從事管理工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美差,可是陳富強卻高興不起來,他找到領導堅決要求下工廠工作,只要能干陶瓷技術方面的活就行。就在此時,宜興電器陶瓷研究所剛剛成立,缺乏技術人才,陳富強就來到了這里,一心撲在了工藝技術研究上,帶著農村孩子的樸實和吃苦耐勞的品質,他一頭扎入了陶瓷的海洋。
陳富強曾長期致力于陶瓷制品的坯釉配方研究、試制工作,成功研制出幾十種典雅、古樸、艷麗、變化多端的陶釉產品。作品創作手法多變、品種眾多、個性鮮明,賦予陶瓷藝術以濃厚的學院派氣息,豐富了宜興陶器的格局,使其不僅具有日用功能,又表現出當代的藝術性,顯得更加脫俗高雅,富有藝術價值,如“窯變手拉碗”、“花釉鼓瓶”、“手拉陶罐”、“陶藝茶具”等等。即便是原本就供觀賞的陶掛盤等系列裝飾品,也盡量擺脫花蟲鳥獸、山水的束縛,而是給予它們更豐富、更生動的內涵,如“敦煌掛盤”、“ 流釉出戰乾”等。
上世紀80年代,憑借改革開放的契機,我國在傳統陶瓷領域具有獨特的規模與勞動力優勢,成為傳統陶瓷產品出口大國,陳富強也在這個領域不斷地開拓創新,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根據日本人的飲食文化開發了日式茶壺,這種茶壺就非常受日本人歡迎,產品從問世到現在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在產業和藝術的道路上,他執著地追求著。他堅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其產品屢屢獲得專利授權,遠銷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它從遠古能走到現在,得力于我們先祖的代代傳承。它能否向未來走去,就取決于我們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了。陳富強也把眼光投放在傳統紫砂技藝的繼承和發展上,在這過程中受到多位紫砂前輩的指導,在造型裝飾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他現在的研究所是江蘇大學、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等校的校外實訓基地,他正籌劃著建一個陶文化體驗館,讓前來參觀的人們體驗揉泥、拉坯等制作環節,從中體會中華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不起眼的一堆泥,經過藝人一揉、一拉、一燒,竟然變成了精致的壺碗鍋盆,不僅實用,而且美觀。如果再點綴以書法和繪畫裝飾,其韻味就妙不可言了。“如何讓古老的陶瓷藝術煥發出時代的生機,是當代陶瓷人的責任?!边@種振興中國傳統藝術陶瓷的強烈使命感催促著陳富強快馬加鞭,不斷耕耘在紫砂技藝領域。
紫砂壺的美,在于它那豐富多姿的造型藝術。陳富強雖是位陶瓷從藝者,但骨子里透露出文人的儒雅,他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精神常在書山墨海、古人圣賢間遨游,近花甲之年仍求學于華夏傳統文化之中,重視陶藝以外的學問,在他的陶瓷創作與實踐中,有心以古典文化與傳統美學來豐富自己的內涵,這是他的從藝之道,也是他的陶藝追求。
陳富強憑借著對中國文化深沉的愛,對工藝文明的虔誠膜拜,近三十年矢志不渝,并一路走來,所設計的每一款作品帶有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反映出深刻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審美。他的紫砂作品“魚樂壺”是莊子式的逍遙,是“趣閑魚共樂,情恰鳥來馴”的生活情致,若是模仿司空圖詩品,這一品當是“含蓄”,壺身圓潤,嘴小肚大,心胸寬廣更當藏愚守拙,壺嘴恰似魚兒逐波,優哉游哉;壺把做得像一意化之“魚尾”彈空開合,欲撥欲振;壺嘴與壺把之間,壺身線條流暢輕盈、一氣呵成,如魚鼓腹,穿波順水,怡然自得;點睛之筆當屬壺鈕,一尾抽象化的小魚猶如半月映泉,藏頭潛尾,半露于水面,似國畫留白,此時無聲勝有聲。上手把玩,有觀魚之雅趣,“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進一步探究,“魚樂” 諧音“予樂”,有祝福美滿之意,至此,此壺雖在造型上做了減法,形神意趣上卻愈加充盈完善。經典茶具“漢風”則以《詩經·桃天》為背景,象征禮樂蘊育出的妙齡少女清凈無暇,壺蓋的造型如梳理得一絲不亂的發髻,壺身突出了漢服的腰部,蜂腰寬帶是漢服的特色之一,器型也彰顯了少女的圓潤柔順、輕巧俏麗。公道杯與茶杯均采用此種器型,使整套茶具遠觀如一群明艷動人、綽約多姿的少女,還未飲茶便已覺神清氣爽、齒頰生香,沉醉在這濃濃的古韻中……陳富強始終在傳統陶藝的大道上實踐著、探索著。
創新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猶如鳳凰涅盤。但是,創新絕不是靠獵奇,而是甘于忍受寂寞的煎熬,在技法和內涵上下苦功夫才能經得住時間和大眾的認可。創新沒有捷徑,唯有埋頭苦干,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突破對自我的限定,再攀藝術的高峰,陳富強常常這樣告誡與鞭策自己。
辛勤的耕耘,獲得了豐碩的回報。作品“魚樂壺”獲得第四屆文博會工藝美術金獎,作品“逍遙竹”獲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評比銅獎;陳富強于2011年被江蘇省經濟信息委員會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陶瓷協會授予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榮譽稱號,2013年被江蘇省陶瓷協會授予“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榮譽稱號,2013年獲得江蘇省人社廳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201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與此同時,他也在力所能及地盡一份陶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他被聘為武進同心助殘驛站愛心大使,每年捐贈紫砂壺等作品,為家鄉的助殘事業貢獻力量。
陳富強說:“一個陶瓷作品就是一盒錄音帶,它打下了時代的烙印,不同時期的制陶方式是不一樣的,無論過多長時間,那上面的時代痕跡都清晰可見。滾滾長江東逝水,我們這一代能在這世界上留下什么呢?”他既是問自己,又好像在問我們。
相信陳富強在今后的人生中,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完美的答案。

魚樂壺

漢風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