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慰
(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宜興 214221)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陶刻藝術雖然是伴隨著紫砂壺而生的,是紫砂藝術當中的一種裝飾技法,但是卻與其它的裝飾技法有著無可比擬的獨特性以及藝術魅力,因而,陶刻它不僅僅是紫砂壺的附屬品,它更是一項藝術門類,它以刀刻的形式將書法、繪畫與紫砂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程度,可見陶刻藝術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在陶瓷藝術領域之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充分綻放著自己的光芒,而在紫砂藝術之中所流傳的“壺以字貴,字以壺傳”的說法,也恰恰表明了陶刻藝術與紫砂壺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彰顯的關系。
從紫砂的發展歷史之中,我們可以看出是因為文人雅士的參與制作,才使得紫砂壺的藝術境界得以顯著的提升,他們將原本粗陶實用的紫砂壺器具升華成為了兼具實用以及欣賞性能的藝術品,而這其中陶刻藝術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陶刻藝術家們通過文字或是繪畫的方式來將其中的內涵與深意賦予在紫砂壺上,從而使之具有雅俗共賞的性能,可見文字與繪畫的內容是陶刻創作之中的重點內容,它既能夠向我們傳遞陶刻藝人們的審美與價值觀,更能夠讓我們了解到其中特定歷史時代的文化與藝術價值,這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思想境界,讓世人看到了陶刻藝術獨特的藝術魅力,陶刻藝術便是如此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不再是任何的附屬品,有著專屬于自身的藝術體系。
從大量的陶刻作品之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以裝飾品、陳列品為主,陶刻藝術家們以某一個底板為基礎,在此之上通過書畫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一個完美的畫面與意境,進而彰顯出其中陶刻藝術家所蘊含其中的審美觀念與價值特征,就像這款“清風”陶刻作品一樣(見圖1),以全手工陶刻的方式,結合中國畫的風格特征,以“竹”為主題制作而成。

圖1 清風
自然生活是所有藝術家們靈感創作的主要來源,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便是如此,他們以生活中的某一景象為靈感素材,在其巧奪天工的雙手之下幻化成為了各種各樣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這款陶刻作品“清風”所創作的主題便是取自于自然生活之中的“竹”,陶刻藝人以繪畫的形式刻繪于底板之上,細長而又飄灑的竹葉隨著竹節生長的方向不斷伸展開來,十分的茂密,其中以一竹節為主要對象,背后還賦以其它零散的竹節作為背景,虛實結合、錯落有致,看上去十分的清新、干凈,給人一種清高、純樸的感覺和氣質。
從整個畫面之中可以感覺其中充滿了中國畫的風格與特色,與陶刻技法之間的結合可謂是十分的完美、精巧,將竹子隨風飄蕩的那種自然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現了出來,也將竹子自身的氣質內涵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讓人們透過畫面好似身臨其境,感受到竹葉被風吹動所發出的颯颯聲音,以及隨風飄來竹葉的清香,悠揚而又靜謐,可見陶刻藝人精湛而又高超的技藝。
陶刻以刀代筆,刻繪起來并不是十分的容易,需要陶刻藝人熟練地運用其中的刀法,同時陶刻藝人也要了解中國畫的一些筆法與審美觀念,從而才能夠將兩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別具特色的風格特征以及審美價值,在中國畫之中講究以形寫神、以畫傳神,陶刻藝術之中亦是如此,就像這款陶刻作品“清風”,它將竹子清高純樸的形象與氣質惟妙惟肖地刻繪了出來,盡顯其君子的氣質內涵。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自古以來人們寄托情懷的對象,在其身上有著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等的美好精神品質,人們稱其為花中君子,有著十分高的地位與影響,陶刻藝人以此為主題進行刻繪創作了這一作品,將竹子清高雅俗的氣質風韻很好地彰顯了出來,作為裝飾品擺在一旁不僅賞心悅目,更是很好地提升了自我修養與內涵。
陶刻藝術在創作的時候,對陶刻藝人們的技藝手法以及文化修養等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既要熟知中國書法與繪畫的筆法以及審美特征,更要對刀法靈活運用,從而才能夠刻繪出自己心中所要的藝術效果,才能夠游刃有余地揮灑出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陶刻藝術發展至今離不開歷代陶刻藝術家們的辛勤奮斗與付出,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才有了陶刻藝術如今的輝煌成就,后世的陶刻藝術家們更要砥礪前行,不斷運用自己手中的刀刻繪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讓陶刻藝術得以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