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明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主要功能在于泡茶,因受茶道文化的影響和其自身極高的藝術水準,成為了中國重要的藝術作品與文化產品。紫砂壺帶給人的不僅是一壺溫潤芬芳的香茶,還有堪稱完美的藝術享受,更能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通,呼應人們的道德追求、美好愿望與人生志向等,正因如此,紫砂壺藝術才能如此地令人印象深刻。
“穎豐壺”(見圖1)壺如其名,造型端莊雅致,結構巧妙,盡顯紫砂壺工藝與創作在結構安排上的智慧。作品造型各部分均體現出圓形結構,所以處處豐滿圓潤,視覺效果極佳,且包含獨特、美好的民族文化寓意。裝飾的融入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工藝價值與自然美感,具體表達了“豐”的意義,以獨特的“穎豐”之美彰顯了紫砂壺花器的藝術風采。

圖1 穎豐壺
作品選擇了紫砂壺藝術中最經典的一種泥料來制作此壺,表現了紫砂壺藝術的基本審美態度,并賦予了春之朝氣、生機與秋之成熟、豐收。全壺呈非常亮眼又不失古樸、沉穩的紅棕色,色彩均勻、明度適中,自然地流露出悠遠、醇厚的中國古典韻味。壺的表面非常細致,有明亮的光澤,一方面是紫砂泥經高溫燒制后自然呈現而出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作者精工制作而成的。在光澤的襯托下,泥料的顏色會更加鮮艷耀眼,對于烘托造型的飽滿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喜慶與熱情等美好的意義,在此壺中,紅潤的泥料一方面象征春日之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也象征著秋日之成熟的果實與紅霞般的紅葉,讓人們能夠非常直接地感受作品的氣質和“豐”的魅力。
“穎豐壺”的造型設計簡單且充滿智慧,將圓形作為構建造型的基本元素,根據不同的結構需求進行巧妙的變化,共性與個性相協調,結構完整緊湊而不單調,展現了紫砂壺圓器的獨特性。壺身是整件作品中最大的“圓”,它是一個飽滿的圓球體,身筒的弧度相當明顯,體現了紫砂壺圓器珠圓玉潤的標志性美感。壺身是略扁的,這樣就使壺身的頂面與底面較為寬闊,看起來有更好的平衡感,線面之間的張力也隨之增大,使整個作品的節奏感更強;壺身下部鑲嵌著圓形的底座,較為纖薄,與壺頸部直徑一致,構成上下對稱,壺頸部與底座“夾”住壺身,便將壺身襯托得更加突出,底座的存在也增強了作品的穩定性,使作品更加端莊和秀氣;壺蓋是一個半圓形,與壺頸部之間嚴絲合縫地相接,壺蓋的弧度也是依據壺身節奏而定的,在線條上實現對壺身的承接,整個作品的外部輪廓就非常清晰和完整了,無論怎么看都是“有始有終”、結構整齊;圓珠壺鈕鑲嵌在壺蓋頂部中央,下部有雙層底座,同樣是為了調整壺整體的節奏感;簡約的一彎嘴與耳狀環形端把采用暗接法對稱鑲嵌在壺身兩側,與壺身如同一體制成,簡約完美。
此壺的造型看起來是幾個大小不同、造型不同的圓串聯而成,非常簡單,實際工藝難度極高,各部分的大小都要成比例,才能保證作品造型的穩當和節奏的均勻,所以看起來簡單的壺是充滿工藝智慧的,呼應了“穎”的主題。
此壺中帶有裝飾,也正是這一裝飾的存在,使作品的花器特征顯現出來,而裝飾也是集中表達“穎豐”的一個部分,展現了紫砂壺貼塑的特點,提升了作品的工藝價值,為作品帶來了自然美。壺身裝飾的起點在壺嘴根部,一條枝節明顯的纖細樹枝在此生長,并延伸至壺面之上,大大的葉片生長在樹枝前端,卷曲的邊緣和清晰的葉脈使樹葉具有立體感,樹葉前端是兩條彎彎的帶有韌性的藤蔓,樹葉、藤蔓與壺表面三部分的層次清晰,雖呈現于同一平面之上,但空間效果極強,體現了創作的美術功底。在葉片下方懸掛著小小的一串葡萄,讓人們對豐收充滿期待。裝飾主要采用貼塑工藝打造而成,堪稱栩栩如生,尤其是葡萄粒、葉脈這些細節之處也處理得極好,精細完美。裝飾所體現的“穎”是工匠精神的寫照,而“豐”則呼應泥料與造型,讓人們從壺中收獲吉祥與喜悅,感受自然的活力與紫砂壺工藝的智慧。
聰慧可愛、喜慶祥和是此件“穎豐壺”的關鍵詞,作品整體看上去十分清爽,多圓串聯的造型簡約又巧妙,裝飾的選擇在具體表現主題的同時也傳達了美好的含義。本文分為三個部分說明了作品的藝術特色,對“穎豐”這一主題也進行了解讀,揭示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工藝水準與情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