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朋 李畑存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逐漸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轉變。社會矛盾的轉變預示著我國已順利實現了由溫飽型社會向小康社會的轉變,其中更凸顯了人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體育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表現,更是人民健康、快樂、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體育領域的表現為 “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體育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國家接連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政策,以此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元單位,成為政策實施的第一戰線,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是否可以得到滿足與實現。因此,近年來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廣西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有壯族、苗族等眾多少數民族。廣西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開展不僅關系到廣西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提高更關乎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本文以此為參照對廣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情況進行SWOT分析,旨在了解廣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開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為廣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優化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鑒。
廣西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推進“健康中國2030”事業發展。各級政府在自治區黨委的帶領下高度重視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將群眾體育工作納入財政預算并制定發展規劃,大大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體育健身的積極性。十二五期間全區體育場地面積達到5799.13萬m2,人均 1.2m2;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2.6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比35.13%。十三五期間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01m2,相較十二五期間增幅66.12%;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8.4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比39.8%,相較十二五時期增長4.8%。由以上兩個五年計劃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廣西社區體育在場地面積、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以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上有了較大幅度對的提升,所取得的這一系列成績和廣西區各級政府的重視以及努力密切相關。
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供給體系、產品體系和服務對象體系三部分。其中供給體系是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開展的首要因素,直接關系到公共體育服務是否可以順利開展。當前廣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是政府,生產主體主要由政府、體育社會組織以及體育企業構成。其中政府是體育服務供給的主要生產主體,在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隨著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廣西非營利性的體育社會組織和盈利性的體育企業紛紛加入公共體育服務的行列,對廣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進行了有益補充。體育社會組織和體育企業有效分擔了政府進行體育公共服務的壓力,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
十三五期間,自治區政府主要圍繞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化的運動場地設施來開展工作。截止到2020年,全區1931個社區居委會已實現“兩個一”建設目標即一片多功能運動場地和一條健身路徑的建設任務。廣西城市社區居民身邊的體育設施建設已初步形成規模,大大提升了城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可能性。
首先,廣西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在17.5℃-23.5℃之間,一年四季溫度適宜為城市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提供了舒適的氣候條件;其次,廣西綠化率35.38%,首府南寧又被稱為“綠都”,大街小巷一派綠意盎然,再加上清清的流水繞城而過,為城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優美的環境條件;最后,廣西山水資源豐富,風景秀麗,特殊的地理環境便于戶外休閑、徒步、爬山等眾多運動項目的開展,滿足了城市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體育鍛煉需求。
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需要較大資金投入,雖然廣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但站在全國層面來看,廣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與發達城市相比廣西在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資金投入方面還不充足,由此導致廣西在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設施方面的投入以及大型運動場館的建設相對落后。近年來非營利性的體育社會組織和盈利性的體育企業逐漸開始投身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但投入金額相對較少,因此廣西應拓寬市場準入邊界,為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體育場地設施是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保障條件,其中人均場地面積是衡量地區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2021年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41m2。截止到2020年,廣西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01m2,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健身設施均等化配備方面,廣西城鄉間還存在不平衡的現象,新建社區體育鍛煉設施政策落實困難;其次,大部分城市缺乏公共體育設施實施規劃,存在體育場地設施規劃不合理,多功能場地設施匱乏的情況,難以滿足城市社區居民多元化的體育鍛煉需求。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群眾體育活動中進行技能教學、鍛煉指導以及組織管理的工作人員,是開展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主要人群。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數也是衡量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重要參考指標。調研得知,廣西大多數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城市社區居民不會為自己制定健身計劃,這就需要大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其提供服務。“十三五”期間全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為1.86名,而廣西為1.71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廣西應繼續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為城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提供優質服務。
2021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體育事業發展也迎來了新局面。黨中央致力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將“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建設納入國家整體發展規劃,在資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也開始向體育領域傾斜。廣西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廣西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質量不僅關系到居民的健康幸福生活更關系到民族的團結。除此之外,廣西又是革命老區,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等眾多優惠政策,有利于廣西獲得更多的國家財政和政策支持,提升廣西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質量。
社區居民體育公共服務工作的開展需要較大資金投入,充足的資金支持是社區公共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持續推進過程中,廣西經濟快速發展。從2021年廣西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來看,早在2011年廣西GDP已突破1.1萬億,之后幾年廣西經濟快速發展,到2017年廣西GDP更是突破2萬億。2017-2021年4年間雖然廣西經濟沒有爆發式增長,但也呈現了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廣西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廣西體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居民的生產勞動逐漸由人工化向自動化和效率化轉變。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將人民群眾從單調、勞累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人民工作的時間相應縮短,余暇時間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截止到2021年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生理需求得到解決,開始轉向更高層次的安全需求。居民的健康意識被喚醒,而參加體育鍛煉是居民們公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增進健康的方式,因此,在居民中間產生了迫切的體育鍛煉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2022年發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截止到2020年廣西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比39.8%達到1900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濃厚的體育氛圍,助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不斷攀升,城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不斷增強,各類人群的鍛煉需求急劇增加,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以及體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社區居民體育消費成為消費升級拉動內需的重要動力。2020年8-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文旅廳、商務廳、電視臺等部門聯手以“愛上運動,樂享生活”為主題舉辦了廣西運動健康消費大行動。在這期間,系統性的體育健康消費活動在廣西持續推廣,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全民消費、全行業參與、全社會行動的熱潮。電商巨頭“京東商城”也參與了這項活動,在“雙12”主會場為廣西設置了專欄:提供了“滿300減40”的運動體育用品廣西專享消費券,累計發放優惠卷1.884億元,居民體育消費總金額達4.62億元。進一步激發了廣西體育消費市場的活力,為市場進駐社區體育服務提供了內生動力。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的供應優勢愈發凸顯,在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層面,市場的參與訴求也變得的更加強烈。由此導致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開始由政府單一供給向多元化供給方式轉變;其次,社區居民多元化的公共體育服務需求也對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更高質量多元化的體育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市場的加入不僅可以豐富新時代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性,而且可以有效緩解政府職能失靈的問題。同時市場的競爭屬性有利于形成競爭機制,有利于提升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廣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主要是政府,近年來社會組織以及市場開始逐漸融入,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前廣西自治區級的體育社會組織已經達到127個,其中還不包含市級以及縣級的體育社會組織。體育社會組織的融入大大提升了政府單獨供給的壓力,活躍了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市場,滿足了群眾多元的體育服務需求。但調研得知,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多元化的供給形式并未形成規模優勢,由政府、市場以及社會組織構成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為進一步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體育服務需求,提升服務質量,廣西應加大多元化體育服務供給模式的推廣力度,激活市場以及社會組織參與體育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社區居民是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對象,也是公共體育服務的享受者,想為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體育服務首先需要了解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社區里生活著各類人群按年齡劃分有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工作劃分有學生、工人、白領等。這些人群在年齡、性別、學歷以及職業收入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也產生了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如,高學歷高收入的居民相比更注重健康及精神文明建設,兒童的鍛煉需求一般是輪滑、跳繩、羽毛球等;學生的鍛煉項目一般是籃球、足球、羽毛球、網球等;中年男性的鍛煉方式一般是籃球、羽毛球等;中年女性的鍛煉需求一般是廣場舞、散步等;老年人的鍛煉需求一般是打太極、門球、乒乓球、散步等。由此可見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存在較大差異,要想提升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就需要針對不同時段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有區別的體育服務供給,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提出了多元化、復雜化的服務挑戰。
2017年《廣西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顯示,雖然近年來廣西在公共體育設施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舊存在較大缺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城鄉間存在較大差異;其次,現有的場地設施存在功能單一,功能分區不合理的情況,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體育鍛煉需求。在體育場地分布方面,廣西的體育場地設施主要分布在學校、政府機關以及企業單位,場地數量在全區占比67.71%,面積占比76.61%。但調研得知,這些場地設施一般不對外開放,由此造成企業單位場地利用率不高,而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尷尬局面,難以滿足城市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
“社區體育服務治理”是指:社區體育政府組織、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社區公共體育利益為基礎,廣泛開展合作協商共同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管理過程。其目的是,三個主體共同解決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在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體育服務需求,營造良好的社區體育氛圍,增進社區居民體質健康和生活幸福感。從縱向來看,各級行政部門由于缺乏清晰的權責劃分、管理邊界以及制度保障導致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治理效能不高。從橫向來看,基層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治理主體的協同治理水平不高,協同形式較為單一導致社區在體育設施配套安置以及社區體育活動組織方面難以達成一致,不利于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
綜合以上分析發現,廣西具有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周邊化運動環境供應、多元化社區體育供給主體參與以及獨特的地域特色等優勢,便于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開展;同時還存在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機制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場地設施配套不健全以及社區體育服務人才短缺等問題。立足新時代,廣西應抓牢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城市社區居民鍛煉意識不斷增強、居民體育消費能力提升以及國家在體育政策方面的偏向等機遇,積極應對社區居民體育需求多元化、體育場地設施供需矛盾、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程度不高以及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治理體制、機制不完善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