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敏 常波 貟志強 高海寧
(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缺乏鍛煉已經成為全球人類的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有83.3%的人從不參加鍛煉。缺乏鍛煉導致慢性疾病的高發,并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由于運動不足導致我國國民體質下降,慢病趨向年輕化,威脅著我國全年齡階段人群的健康,由此造成的醫療消費也給國家、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針對這一問題,我國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改變這一現狀勢在必行。在最新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通過體育與多種方式的相融合,將疾病預防位于前端,建立促進健康的新模式。同時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這一概念,為減少人類生命中疾病的困擾,保障人民健康水平。這些政策的提出,都是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體育與衛生相融合,保證健身的安全和有效性,以及提供更全面的體育健康服務。二者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才能更好地進行優勢互補、互惠共生,使我國堅定不移地向體育強國穩步邁進。
生命周期這一概念最初來自生物學領域,是指生物在形態或功能上所經歷的一連串階段或改變。根據我國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輔導讀本的解釋,全生命周期是指人的生命是從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老期直至死亡的整個過程。可以將生命周期劃分成不同的生命階段,如,胎兒期、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機體的發展是逐層遞進的,而體育運動可以有助于身體各器官的良好完善,以便適應社會環境的認知。胎兒時期中,孕期母親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由此來改善胎兒的營養供應,以便于胎兒各器官的生長發育。嬰幼兒時期的科學運動可以促進個人以及社會認知、情感的協同發展,以及肢體活動能力的增強。兒童時期的運動可以促進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肢體協調能力的提高,同時有利于培養拼搏進取精神。青少年期合理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升心肺功能。中年期的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各類慢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如,肥胖、糖尿病、骨質疏松等,同時對各類慢性疾病也起到一定程度的康復治療作用。老年時期的運動,可以增加生活質量,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可以延緩和防治慢病的繼續發生發展。人的生命歷程在經歷不同階段成長時,使得發展具有獨特性以及社會性,在這一過程中將體育融合于生命歷程的各個層級階段,這不僅有利于個性的建立與社會行為的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后期生活以及下一代的性格與行為發展。
而我國群眾體育意識總體水平還處于中等偏下的程度,雖然對體育價值的認同度很高,但技能、知識、意愿與態度上都處于起步階段。為普及體育知識以及將運動意愿落實在行動上,切實地發展大眾身體、心理健康,提升社會存在感、幸福感,應在“從負1歲到終老”的整個生命歷程貫徹體育與衛生的結合,保障全年齡、以及全方位健康服務的覆蓋。同時通過體育衛生促進健康,從而改變大眾體育觀念與社會體育環境,預防和延緩各類疾病的發生,建設更人性化的體育設施、完善體育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運動醫療的專業水平,從而形成“主動健康”的體育氛圍,將運動融入于生活,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實現人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覆蓋,需要運動處方的監控、基礎設施的完善、健康服務體系的進步等,這就需要體衛融合支持與推動。體衛融合一詞是《“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時期中提出的新概念,也是體醫融合政策的不斷完善與未來的發展路線。體衛融合的提出有助于摒棄“有病去醫院”的理念,提高人民預防疾病的意識,為實現體育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多元化、體系化的體衛融合才能成為人民群眾全方位健康的助推器。但體衛融合發展中仍出現了政策落實有偏差、部門間協調性差、以及大眾信服度不足等問題,為切實推動我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更全方位的發展,需要更明確的政策、更健全的體制、更人性的健身設施。如,學校方面體衛融合發展的困境:疾病的年輕化威脅著我國青少年的健康,而校醫室建設不完善以及體育衛生知識普及的缺乏,這一問題尚未得到重視;家庭方面體衛融合發展的問題:鍛煉意識的提高改善了傳統的體育觀念,但體育消費意識尚未建立以及體育衛生結合促進健康課程缺乏導致無法科學化健身;社區方面體衛融合發展的阻力:體育設施以及衛生服務并沒有滿足我國老齡化的現狀,如,運動處方的普及,安全有效運動的監控缺失等。因此將體衛融合的政策落實在學校、家庭、社區中,完善實施路徑是大勢所趨。
學校是青少年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體育興趣、使青少年擁有健康生活方式、強勁體魄和良好品質的場所。但近年來,我國兒童身心健康不容樂觀,肥胖、近視、抑郁障礙等成為了重點防控疾病。這些疾病除家庭因素影響外,學校的整體預防、體育衛生宣講也十分重要。另外,校園內學生運動猝死及運動損傷事件也時有發生,這與教師、學生的安全運動意識、知識匱乏及運動損傷后第一時間有效處置都息息相關。全國范圍內大部分學校都存在著校醫招聘困難、衛生室配備缺失以及宣傳不足等現象。因此如何改變校醫難求現象,如何健全學校內衛生機制以及體衛融合課程的開設,是學校防控青少年肥胖、近視等問題的關鍵。對于如何健全學校內衛生機制,作者認為單是擴大校醫室規模是遠遠不能滿足的,并且不同地區存在著差異、不同學校狀況也有著差異,因而應建立學校與衛生服務中心的對接,對學生進行定期體檢尤為重要。這些定期體檢,應該注重于學生身體成分測試、脊柱發育程度、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測試等,通過測試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的潛在風險,如,肥胖、糖尿病、近視等、身體與心理是否出現不良狀況如是否有抑郁傾向等。并且測試結果應與成績相關,以便引起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重視;同時階段性成績也可納入學校考評,并加大管控力度,使得衛生問題得到重視,同時減少心理問題導致學生輕生現象的發生。在師生范圍內,加大運動損傷知識的宣講,以及常用急救方法的培訓,在這個基礎上通過運動的方式改善衛生狀況、增強學生體質健康與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細胞,受“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等政策的影響,家庭體育成為了強身健體、促進家庭關系和諧和社會穩定的體育文化活動。家庭體育在后疫情時代蓬勃發展,人民體育意識與衛生常識得到了提高,但體育方式大部分還停留在跑步、徒手操與廣場舞等簡易運動上,并且大多數居民還沒有明確的體育消費行為,市面上體育與衛生結合促進健康的專業課程缺乏,這些問題仍然導致體育與衛生的孤立發展。當群眾出現疾病等不良勢頭時,第一時間往往是尋醫問藥,絕大多數病人并不會將運動療法作為第一選擇,這一問題仍導致綜合性醫院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針對這一現狀,國內開展了許多體育與醫院相結合的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優異成效,但還存在著商業化運作困難、人員聯合模式復雜、運動診療費用標準差異、線上信息管理覆蓋面較窄等問題。這些情況的出現與體育部門和醫療衛生部門存在壁壘,致使服務信息、資源、溝通機制尚不健全有關;與專門性、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有關;與專業人才對家庭運動處方開設力度、科學的指導不足,家庭信息化接受程度不夠有關;也與家庭經濟負擔重,家長沒有足夠精力、財力開展家庭科學有效的體育運動有關,最終導致家庭方面體衛融合開展受阻。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策上的健全加強相關之間部門的聯系,制定更為詳細的配套細則,需要社會媒體的推動改變家庭的體育消費觀,帶動體育投資、健康產業的發展,切實的讓所有家庭成員參與運動,擺脫生病去醫院的思想,并且應推行運動處方與數字體育相結合,保證大數據下的健康管理,讓大眾運動有所依據,防止不科學運動導致損傷。
社區是最貼近群眾的地方,是整合各方機構的橋梁,因此是提高居民健康意識、推廣體衛融合的良好選擇。為使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以及更高的幸福感,如何在社區中開展體育活動以及衛生宣傳極其重要。關于如何開展居民健康服務,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就提出“自然形成退休社區”,并制定了相關的支持社會性服務方案為老年人群體開展志愿和娛樂活動。而我國社區治理經過改革與互聯網相結合,已經進入網格化與智慧化的時代。但健康戰略實施中,雖然“基于運動收獲健康”的理念使我國人民運動與保健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社區體育設施以及衛生服務并沒有滿足我國老齡化的訴求。部分地區由于健身設施設計規劃不合理、使用管理不規范和數量質量不達標等情況,導致不能滿足老年人健身需求。同時室外器材更新維護不及時、使用混亂,導致健身中安全隱患較多。尤其我國老年慢病人群基數大,體衛融合的實施保證運動的安全有效,促進更好的開始;并且需要體育器材與科技相結合,發展體育產業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保駕護航。同時社區應與衛生服務中心相連接,為老年人提供更專業的體檢以及更具個性化的社會體育指導。
盡管體衛融合推動過程中遇到了部分阻力,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向著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邁進。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將人民發展作為己任,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上不僅有政府的支持、還有科技的發展。
健康是每個人的愿望,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我國自成立以來就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全民健身計劃》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都根據我國現實狀況進行不斷修訂,加之體衛政策的推行,更好地推動了人民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意識的轉變。以健康中國行動綱領為抓手,推進國民健康體系。尤其是最新發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到的體育與多種產業的融合,更是為之后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不僅政策上落實更加完善,同時還通過主流媒體推動體育精神,利用榜樣作用,改善國民體育觀念,帶動體育文化自信。正值奧運會期間,除了看到優秀運動員爭金奪銀的同時,也知曉了背后揮灑的汗水與堅韌不屈的品格。由國家樹立榜樣對青少年發展體育興趣以及發揚中華體育精神、儲備國家運動員后備力量都有著良好影響。加之社會媒體的傳播,還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1)》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冰雪產業規模由2700億元增長56.9%,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已達6000億元。冬奧期間帶動了冰雪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也點燃了群眾運動的熱情,我們應趁著黃金期由政府主導根據各省特色舉辦賽事、弘揚體育精神。相信在政府的帶領下,人民的體質、健康狀況都會有質的提高,對體育的熱情只增不減,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也會保持著良好的心態。
隨著健康文明生命方式的倡導,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體系的融合,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由經驗驅動向科技驅動轉變,體育科技成為引領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動力。體育科技通過與多種產業融合走進大眾的視野,包括競技體育上訓練輔助設備、技能監測手段等極大提升了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比賽的科學化程度;群眾體育上與醫療相結合提供健康促進、慢病康復的精準化設備與科學健身方案。這些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運動的科學性、有效性,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將芯片植入設備用于監控身體指標;科技產品的開發,如,將VR技術應用于體育中的健身動作糾錯或各種體育項目的學習;在基礎健身設施中放入正確使用設施的視頻;在網絡上售賣由體育和醫療部門聯合研發的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課程;鼓勵企業運用“運動銀行”等手段,通過運動數據兌換實物或者進行非實物的體育消費,這樣既可以增加體育的娛樂性、趣味性,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大眾可根據自身狀況選擇相應的課程與設備,更簡便、更科學地進行體育運動,無論是預防疾病還是常規健身或者治療疾病這些需求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滿足。利用科技手段將體衛以及其他產業融合成為產業鏈,將科學體育、合理健身知識傳播下去,真正地實現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為多種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全生命周期中促進健康意識的提升、健身水平的發展,需要更好的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深化體育與衛生融合,落實在學校、家庭、社區中,通過實施融合路徑,樹立體育健身意識,完善健康服務體系,使全生命周期人群都受到體育的恩惠。在大數據發展的智慧化服務時代,做到端口前移,同時鼓勵體育企業的蓬勃發展,把科技融入體育事業、全民健身中,使運動健身成為百姓新的時尚生活方式,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使我國向體育強國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