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637009)謝 錦 李 紅
微課是呈現圍繞某些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化教學資源。其短小、精悍的特點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微課的特點有: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景真實、應用面廣、易于擴充、交互性強、使用便捷等。微課具有“短、小、精”三大特點,學生可以隨時利用微課進行學習,解決遇到的問題。因此微課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對分課堂是指課堂上一半的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的時間留給學生討論,這能避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引導學生高效主動融入課堂學習。
對分課堂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三個過程,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因此也稱PAD 課堂。對分課堂的關鍵在于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的時間有效區分開,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討論時間,來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理解、分析,并將其內化、吸收。
微課+對分課堂是當前較為新穎的一種教學模式。微課能使基礎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知識點有更好的解讀、認知,并且初步掌握知識點。對分課堂加上微課,能讓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學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將涉及本節課重難點——工業區位因素的微課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有初步了解,為后面的課堂講授做好鋪墊。
在課中講授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情況,對重難點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講解,并對微課內容進行補充拓展,之后再通過微課進行回顧,有效地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顧及全班學生的學習感受。
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師可通過微課、作業、測試等方式檢測學生的知識內化吸收情況。學生在內化吸收階段要進行反復思考和合作學習。教師需關注并收集學生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統一在課堂教學結束前對較普遍的疑難問題進行分析、解答。
課中討論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則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教師應多站在學生角度思考,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學生通過辯論等方式進行高效率的學習。教師應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加清晰、高效的思路。
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第二節“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探討微課+對分課堂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實際應用。
教師播放講述中國工業發展歷程的微課。微課主要講述新中國成立至今的中國工業發展布局變化歷程: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時期,基礎十分薄弱的重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一五”計劃時期,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覆蓋了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石油、化工以及電子、核工業等新興工業的生產能力有了顯著發展,初步建成了一個有相當生產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工業經濟大起大落時期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動蕩時期,這期間的“三線建設”和“文化大革命”,對工業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導致工業經濟大起大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初步了解到從總體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因素已有大概了解。在課堂中,教師播放了“首鋼大搬遷”微課,并提問:首鋼為何會搬遷至曹妃甸?
微課展示:首鋼始建于1919 年,選址在北京市西郊。進入21 世紀,首鋼的發展與首都環境以及產業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2001 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北京作為首都,也不適合再繼續發展鋼鐵工業。2005年3月,首鋼搬遷到曹妃甸。
多媒體展示:首鋼搬遷示意圖。
教師以首鋼搬遷為例來講解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對首鋼搬遷至曹妃甸的原因進行思考。對于首鋼搬出北京的原因,可以從北京的發展戰略、鋼鐵工業產生的“三廢”污染環境等方面思考;對于在曹妃甸建廠的優勢,可以結合曹妃甸的地理位置進行思考,例如天然良港、地價便宜、政府決策等。
學生通過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獲得學習成就感。
知識拓展:世界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詳見表1)。

表1 世界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
學生通過閱讀表1,進一步加深對鋼鐵工業主導因素的了解。
教師拓展:學習了首鋼搬遷的案例后,同學們應該明確,在思考工業外遷這類問題時,要聯系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城市的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理論相結合,要立足生態保護的觀念。
教師講解與過渡:同學們通過微課學習了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提出自己的收獲和困惑,在小組討論時積極發言,在課堂中大膽展示自我。
教師根據微課學習結果反饋,針對大部分學生存在困惑的部分進行重點講解,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例如,在分析順德家具產業集聚與專業化生產的優勢時,學生會對產業集聚產生疑問:順德家具產業集聚的弊端是什么?學生提出的疑問是課堂中的閃光點,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引導講解,分析順德家具產業興起的區位因素、集聚優勢以及集聚的弊端。順德家具產業興起的因素是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各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交流、交通網的形成等,產業集聚的優勢可以從基礎設施和規模效應等方面進行分析,集聚的弊端則可以從環境污染和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等方面進行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拓展:產業集聚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辯證地分析問題,明確在發展中堅持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制糖工業和水果加工業由于甘蔗、甜菜、水果等消耗較大,運輸成本較高,以及水果易腐爛等,因此在進行區位選擇時首先要考慮靠近原料產地,可以說這類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為原料。
學生回顧本次課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加深理解,通過解疑釋難加強對所學內容的把握。小組合作討論,填寫表格(見表2)。

表2 工業類型及其區位選擇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完整表格示例,學生對照完成表格檢查。
教師拓展:茅臺、五糧液等只在貴州茅臺鎮和四川宜賓市建廠,其原因都是當地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適宜微生物生存;土壤為弱酸性土壤,黏性強,密封性好;赤水河上游和岷江的水硬度低,富含微量元素。由此可以看出工業集聚的共性。知名酒類品牌皆選擇在氣候、水質、土壤條件適宜的地方建廠釀酒。
通過學習“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學生應重點掌握工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區位因素,能夠為特定類型的工廠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并通過案例分析主要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工業布局是否都是按照課堂所講,現實中是否存在特殊案例?
案例一:一般我們認為電子裝配廠、服裝加工廠屬于勞動力導向型,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微電子(集成電路)產業和高級時裝產業則向技術導向型發展。
案例二:普通家具廠因其產品不便于長途運輸,需要靠近市場,但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家具廠目前大多布局在林場附近。
課中探究:
探究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布局的影響因素也在不斷地發展,可以說工業的主導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大家在查詢資料后,還能夠找到哪些工業布局的特殊案例呢?
探究二: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查找資料,思考服裝廠應該布局在哪個位置,需要考慮哪些工業因素。
課后作業:完成習題冊上相應的題目。
微課+對分課堂模式能夠兼顧教師與學生兩大主體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積極性,給予學生充分討論學習的時間,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能夠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微課+對分課堂模式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如何在有限的討論時間內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如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等,有待進一步實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