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亞
延安時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雙重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陜甘寧邊區的兵工人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在創辦發展軍事工業的生動實踐中培育形成了人民兵工精神。人民兵工精神不僅在當時有力鼓舞了陜甘寧邊區軍民的抗戰熱情,也成為一代代兵工人攻堅克難、永攀科技高峰的銳利思想武器,人民兵工精神也隨著時代變遷愈發凸顯其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延安時期人民兵工精神是以李強、沈鴻、錢志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創辦、發展陜甘寧邊區軍事工業的長期實踐中所培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它凝結著兵工人的智慧和心血,內涵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開拓進取、甘于奉獻的時代擔當和忠誠報國、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作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指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總后方,地處黃土高原,資源貧乏,經濟落后,生產生活資料奇缺,都需從外地輸入。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陜甘寧邊區又處在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之下,人民生活更加困難,陜甘寧邊區的軍事工業就是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誕生、發展起來的。在這樣極端困苦的環境下,邊區兵工人不向困難低頭,積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逐步發展壯大軍事工業,其發展特點“是舉世無雙的:第一,工具系自己做,這決非歐美機械化科學化的供給生產所能比擬;在他們是各司一門,而我們則連一個麻花鉆也要自制。第二,原料自找,我們從山里挖礦、煉鐵,制成機器。又從事生產,如果專靠外力就會停工。第三,房子自造。第四,技術自己設法解決,我們缺乏專家(譬如煉鐵等方面),很多產品是依靠工人同志與知識分子合作,然后才制造出來的。第五,沒有規定的原料,我們所用原料都是人家認為不合格的,在我們則加以采用。……但在此種困難狀況下,我們也收獲了不少成績”[1]。不難看出,陜甘寧邊區兵工人在物質技術極度匱乏的條件下,憑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使邊區軍事工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創造了“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的人間奇跡,為奪取新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堅強保障。
抗日戰爭初期,人民軍隊不僅數量少,而且武器裝備極其落后,難以實現自給。隨著抗戰形勢的日益發展,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武器彈藥嚴重匱乏,緊緊靠從敵人手中繳獲已遠遠不能滿足戰時需要,更直接影響著戰爭成敗。1938 年1 月,毛澤東指出:“過去抗戰部分失敗,我們的國防工業不如敵人,也是一個原因,將來要最后戰勝敵人,一定要發展國防工業”[1]。在此背景下,中央軍委于1938 年3 月成立軍工局,積極創建陜甘寧邊區軍事工業,以適應革命戰爭需要。陜甘寧邊區軍事工業從創設之初就注重創新方式方法,對兵工廠實行企業化管理,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廠管理制度,大力精簡非生產性人員,以防止工廠出現“機關化”現象。同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邊區軍工廠采用賞罰分明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來調動工人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兵工廠對各個生產過程進行從嚴管理和監督,著重從生產各個環節上來確保軍工產品的質量。此外,為了培養人才,鼓勵工人學習先進,培樹典型,發揚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推動形成比學趕超的學習熱潮,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十分重視勞動模范的引領示范作用,積極開展勞動英雄和勞動模范評選活動,以獎勵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從而激發工人參與生產的積極性。1938 年到1940 年期間,陜甘寧邊區多次舉行勞模大會,表彰了一大批勞動英雄,而在軍工戰線上,尤以“趙占魁運動”最為典型。1942 年9 月,《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發出了“向模范工人趙占魁學習”[1]的號召,并鮮明指出:“我們希望全邊區有千萬個象趙占魁一樣的模范工人涌現出來”[1],從而在邊區掀起了開展趙占魁運動的高潮,有力推動了軍事工業的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后,面對國家生死存亡的境地,全國上下都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時代洪流中,竭盡所能地為國為民做貢獻。在陜甘寧邊區,一切生產、管理和科研活動更是圍繞著挽救民族危亡大局而展開。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陜甘寧邊區的工業建設,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目的一樣,是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2]。“一切為了戰爭、一切服從戰爭”的戰斗口號成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最強音。而作為支撐陜甘寧邊區國防體系建設的兵工人,更是充分發揚“一切為了戰爭、一切服從戰爭”的抗戰救亡精神,滿懷熱情深入到生產戰線,生產軍民兩用產品,從而有力支援了當時戰爭需要和邊區經濟建設。為了解決武器裝備難以自給、嚴重短缺的問題,兵工人抱著對祖國的赤心忠誠、對人民的真摯情懷、對革命事業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潛心研究武器裝備制造技術,大力攻克技術難關,在黨的領導下同仇敵愾,把軍工線變成抗擊日寇的最前線,研制出了一款完全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制式步槍(即“無名氏馬步槍”)和其他武器裝備,從而有效解決了我軍武器裝備嚴重短缺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70 多年的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兵工人用辛勤汗水在軍工戰線上鑄就成的人民兵工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
延安時期人民兵工精神最主要的內容和最鮮明的特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這與作為延安精神主要內容之一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在本質是相契合、相貫通的。如果說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態之一,毋庸置疑,我們也可以作出這樣一個論斷:陜甘寧邊區兵工人在創辦、發展軍事工業中所培育形成的人民兵工精神也理應成為延安精神原生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延安時期人民兵工精神不僅是延安精神原生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延安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5000 多年文明演進歷程中,中國人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偉大奮斗精神創造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培育形成了融通民族血脈、傳承至今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為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基石和厚重文化積淀。延安時期人民兵工精神是在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日烽火和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中培育形成的,它蘊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傳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民族自尊,有力彰顯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一切獻給黨”的價值追求,生動詮釋了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奮勇向前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傳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綿綿血脈,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在軍工事業中的延續、傳承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軍工事業中的實踐結晶。
陜甘寧邊區軍工是我們黨領導和創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部門,是我國現代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基礎和搖籃。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國防科技工業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以兵工為主發展到當今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等眾多領域的全方位大國防,延安時期人民兵工精神也隨之在實踐中得到傳承與發揚光大,激勵著新時代各個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充分發揚國防精神,不斷譜寫現代國防科技工業新篇章,而且也相繼涌現出一批批成就顯著的時代先鋒和民族脊梁,從而樹立起一座座巍峨屹立的精神豐碑,成為引領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延安時期人民兵工精神,也必將在我國軍事工業現代化發展偉大進程中閃爍出更加閃耀的時代光芒,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兵工人在波瀾壯闊的斗爭實踐中所培育形成的人民兵工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凝聚著兵工人的智慧和心血,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革命風范、優良傳統和價值追求。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兵工精神是共產黨人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和精神旗幟,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奮力譜寫軍工事業新篇章的強大精神武器。在和平建設時期,人民兵工精神也同樣激勵著我們不斷奮勇向前。尤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人民兵工精神愈加彰顯著其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對于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傳承發展。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3],始終是共產黨人干事創業的政治靈魂。在我們黨百年發展歷史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胸懷遠大理想,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不怕流血犧牲,不懼艱難險阻,不畏風險挑戰,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同樣,在延安時期,面對復雜殘酷的戰爭環境,面對艱難困苦的生產生活條件,陜甘寧邊區兵工人毫不退縮、勇毅前行,克服重重困難,使陜甘寧邊區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創造一個又一個非凡業績,也正是基于對理想信念的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面對新時代新目標新要求,傳承和發展人民兵工精神,就是要堅守“把一切都獻給黨”的崇高信仰,牢記初心使命,挺起精神脊梁,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3],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100 年的發展歷史和生動實踐反復證明,改革創新是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奪取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兵工人在極端困苦的戰爭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勇于探索,積極實踐,注重改革創新,創建了一批軍工企業,使邊區的軍事工業由最初的簡單槍械修理發展到能夠制造一定數量和種類的軍用品,使邊區軍事工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這對于改變當時中國軍事工業布局、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發揮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這種在血與火的斗爭實踐中所展現出來的改革創新精神,生動詮釋著兵工人對革命事業的時代擔當,更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最好映照。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人民兵工精神,就要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牢牢把握黨在新時代的奮斗目標,以改革為先,以創新為要,以發展為本,積極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始終恪守艱苦奮斗的革命本色,永葆開拓進取的豪邁氣概,秉持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積極推進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4],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保障。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軍事工業的創辦和發展史,就是一部忠誠報國、一心為民的歷史。陜甘寧邊區軍工一經誕生就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與黨的事業同生長、共進步。陜甘寧邊區兵工人在發展和推進軍工事業的生動實踐中,始終以愛國救國為使命,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既充分考慮國家戰時需要,又適時兼顧民生需求,為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不懈奮斗。這無不體現著兵工人的鮮明政治本色,無不彰顯著共產黨人的鮮明價值追求。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人民兵工精神,就是要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想國家所之想,急國家之所急,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參與國家各項事業。同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和根本立場,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