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婉璐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戰時政治工作是戰時我軍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戰時政治工作訓練能夠提高政治工作從業人員及其他受訓對象的從業能力,服務于未來作戰,是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手段之一。習近平主席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軍政治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主要包括……等。這些優良傳統是我軍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則和內容。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我軍政治工作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研究戰時政治工作訓練,能夠鞏固戰時政治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確保政治工作生命線地位。目前,“戰時政治工作訓練”一詞在《軍事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軍事訓練百科全書》等書籍中并未檢索到官方定義,因此,筆者將基于自身對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認識理解,將其歸納如下。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是針對陸、海、空、認知等多域戰場中的一切政治工作而展開的實戰化訓練,是新型軍事訓練體系的有機組成,是部隊戰時政治工作能力生成的主要途徑,目的是奠定戰爭條件下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地位,提高受訓對象的政治素養和組織開展政治工作的能力,為保持我軍先進性和占領未來戰爭制高點提供有力支撐。認識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本質規律,是研究陸軍合成部隊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必須首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和理解。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是按照一定的原則邏輯構建起來的軍事科學實踐體系,其根本目的是軍隊提高軍人在作戰中組織政治工作能力的軍事實踐活動,這種包含著多重名詞含義以理論形態表現出來的訓練體系,不能簡單將其理解為提高政治能力的特殊方法論,也不能狹義概括為加強戰時政治工作成效展開的軍事實踐活動,應當對其定義為戰時政治工作不斷積累起來的系統化理性認識,通過主體思維能力對其加工,將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抽取,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總結和概括,對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本質,以及政治工作整體與局部聯系而進行的綜合把握,是具備完整邏輯科學的軍事實踐活動,能夠形成體系效應,促使戰斗力的高速合成,是軍事訓練體系的一部分。
戰時政治工作來源于革命戰爭年代,隨著戰爭形態、武器裝備、意識形態的更迭變革,其一如既往的工作方法與未來軍事需求不相適應,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戰時政治工作訓練便應運而生,各部隊在實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以及軍事斗爭演練中緊貼未來作戰需求,不斷積累政治工作經驗,并使之升華,從而產生了指導戰時政治工作實踐的理論,同時,通過總結概括、去偽存真,推動了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產生與發展,并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訓練體系,用于指導未來戰爭條件下開展戰時政治工作。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不僅建立在戰時政治工作學的理論指導上,同時又汲取了軍事實踐活動的精華成分,發展成為一套系統的訓練科學,這其中必定包含著完備的訓練方法論,而正確的方法論則需要正確的認識論加以引導,因此,戰時政治工作訓練作為特定的訓練體系,不是感性的經驗知識,也不是一般的理性知識,而是在戰爭實踐中反復檢驗,證明其符合客觀存在,從而既能提供理論指導,又能指導訓練實踐的訓練體系。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區別于其他軍事訓練實踐活動,源于其固有的本質特征具有鮮明特點,分析研究其特點規律,有助于加深對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本質的理解,更有利于對陸軍合成部隊戰時政治工作訓練規律的揭示和把握。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特點也必須適用于軍事訓練的特點,軍事訓練的7 個特點也是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特點。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所關注的“戰時”,并非是在時間坐標上狹義的以戰前作戰等級轉換作為起點,以戰后作戰總結作為終點,廣義“戰時”是完全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短、急、快特性的,戰略威懾期、國防安全斗爭期、非戰爭軍事行動、戰略戰術演習等,都能夠稱之為廣義戰時。在空間范疇上,以狹義地域來認識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政治工作本就與人的意識形態領域高度關聯,其空間的界限更應轄蓋作戰地域的多維空間,例如信息域、認知域等,除此之外,通過近幾場戰爭如俄烏戰爭、佩洛西竄臺所牽引的臺海危機等表明,戰時政治工作空間不僅僅局限于軍事打擊目標,其他與戰爭密切相關的非軍事目標也將納入戰時空間范疇內,成為敵方政治攻擊的目標范圍,故而戰時政治工作訓練也具備特殊空間范疇。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確保本部隊在未來軍事斗爭中占據主動權,但各軍兵種部隊所面臨的作戰對手不同,所處作戰環境不同、所擔負的作戰任務不也盡相同,故而對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具體需求也各有指向,這就決定了各部隊的訓練短期目標不同,針對性不同,為了使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最終效果達到統一高度,就不得不根據不同任務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也是對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所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是軍事訓練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特定的軍事實踐活動,其不僅具備很強的操作實踐性,同時又要接受戰爭實踐的檢驗,任何偏向形式主義、不切實際的戰時政治工作訓練都將無法有效提高作戰積極性,難以事半功倍的完成作戰任務,這就決定了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是一種規范性、實踐性很強的軍事行為,只有擁有規范正確的方法論,才能有效地將戰時政治工作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訓練實踐活動。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地位,指的是它在軍事訓練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只有認清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地位,才能切實端正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認知態度,從而推動戰時政治工作訓練體系的長足建設發展。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屬于軍事訓練體系是毋容置疑的。首先戰時政治工作訓練與軍事訓練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促進戰斗力生成而服務的;其次,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具備訓練科學中的五要素,即組訓者、受訓者、訓練環境、訓練方法、訓練內容,且五要素的針對對象都分別包含于軍事訓練五要素中;再次,戰時政治工作訓練雖然與政治工作存在一定關聯,但政治工作是以全軍所有官兵為服務對象,而聯合作戰的連貫性、整體性決定了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必須以政治工作的高質量人才為重心,如果把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納入政治工作中,不僅會削弱政治工作人才培養的通路,還勢必會影響戰時政治工作內容、方法、手段的實際服務效益,這就是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無法歸于政治工作體系的原因,因此,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是軍事訓練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首先,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在軍事訓練體系中的地位是由其施訓對象所決定的,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對象是從事政治工作的專業人才,縱觀歷史,我軍出色的戰略學家都是政治學家,例如毛澤東、劉少奇……他們都善于使用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在作戰中屢次取勝,而軍事訓練的目標是通過人與武器的高度融合從而取得作戰勝利,那么,戰時政治工作訓練與軍事訓練有著相同目標,并以他們為榜樣而培養政治工作人才的軍事實踐活動——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沒有理由不成為軍事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在軍事訓練體系中的地位,是由其訓練客體的地位所決定的,戰時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最早呈現方式,在革命戰爭實踐中得以充分驗證,是提高部隊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是促使我軍發展壯大的制勝法寶,為我國在世界之林取得立足之地立下汗馬功勞,既然戰時政治工作如此重要,則作為提高其實施效能的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沒有理由不成為軍事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作用,是指開展戰時政治工作訓練實踐活動對軍隊建設、政治工作等一系列軍事活動的影響功能。
1932 年7 月,中共中央明確指出:“政治工作在紅軍中有決定的意義,每個紅軍戰斗員不僅要能夠有充分的軍事技術——手的武裝,而且最重要的是腦子的武裝,必須充實現有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實現中央政治工作條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帶的,而是紅軍的生命線”。政治工作武裝頭腦的過程與政治工作訓練的過程基本一致,是同木之根,而依靠政治工作武裝過頭腦的軍隊取得作戰勝利不僅證實了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地位,也更證明了戰時政治工作訓練的重要地位,也可以說正是政治工作訓練發揮的正向效益保證了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地位。
1945 年4 月24 日,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意義作用,“我軍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的”。正是如此,我軍才能夠依靠、汲取人民群眾中的無限力量,取得戰爭勝利,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為人民戰爭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其任務是為團結我軍,團結友軍,團結人民,瓦解敵軍和保證戰斗勝利而斗爭。”“為了人民”是我軍推行戰時政治工作的初心使命,戰時政治工作又是“人民戰爭”的“助推器”,戰時政治訓練正是為了維護戰時政治工作的初心使命,對其進行繼承、延續、再創造,使得“人民戰爭”論斷得以創新發展,使人民戰爭藝術立于時代浪潮的不敗之地,使得我軍能夠繼續在未來戰爭中從勝利走向勝利。
“戰爭中所需要的知識是很簡單的,它只涉及很少的問題,而且只要掌握這些問題的最后結論就行了,但是運用這些知識卻不那么容易”,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道明了軍事實踐的重要作用,戰時政治工作訓練作為一項重要的軍事實踐活動,正是用于解決理論與實踐間隙的抓手工具,讓政治工作從業者將戰時政治工作理論以及政治工作的精華內容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內驅動力,最大限度發揮潛能,在戰爭中靈活運用,隨時隨地作出必要的、有益的決策,因此戰時政治工作訓練是促使政治工作者能力提升最直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