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11月11日,騰訊搜狗輸入法聯合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漢儀字庫,共同發起“漢字守護計劃”公益行動。該計劃將針對姓名、地名、古籍等存在的生僻字,從征集、考證、賦碼,到擴容國標、字形設計、推廣應用等環節,全程助力“漢字數字化”進程,重煥生僻字在數字時代的功能作用與文化價值。
這項計劃,將通過搜狗輸入法APP新增的“生僻字征集”功能,面向大眾征集在字庫“擴容”基礎上仍無法打出的生僻字,并由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進行價值及學術考證,經過技術和標準化流程審查后,賦予相應編碼并收錄國標字庫;搜狗輸入法隨之完成適配,漢儀字庫為新編碼漢字設計字形,從而實現用戶在電腦、手機等信息系統中輸入并顯示目標生僻字。
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主任黃姍姍表示,這項公益行動是貫徹落實《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新國標的典范,打通了標準通往用戶的渠道,從用戶端直接收字,切實解決用戶問題。“漢字數字化”過程復雜,需要鏈條各方合力解決,我們期待更多科技企業和社會力量行動起來,打破因生僻字造成的公共服務和數字生活障礙,滿足用戶高質量的語言文化需求。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包含人們不常用的、不熟悉的生僻字。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6000萬人名以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包含生僻字,其中多數因尚未數字化,各部門辦公系統字庫沒有收錄相關生僻字,無法在信息系統中正常使用。
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部分國人由于姓名含有生僻字,在辦理社保繳費、戶籍遷移、車輛登記、就醫看病、金融服務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處處碰壁,備受折騰,引發輿論關注。隨著“漢字數字化”持續推進,這些民生“痛點”將迎刃而解。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是唯一有確切文字可考且五千年沒有中斷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關鍵載體,是中華文明的基本標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
數字化時代,這場以“守護漢字計劃”為名的“漢字數字化”公益行動,推動了生僻字的便民化輸出顯示。這不僅能解決部分國人急需的現實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保護、傳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漢字,有助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脈。由此可見,“漢字數字化”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