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彩 王晅
關鍵詞:職業技能;職業精神;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進入新時期以后,國家經濟進行了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也做出了相應調整,并且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也發生了改變。[1]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只是掌握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要求會更加多元化,側重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面對嚴峻的社會形勢,職業院校要盡快制定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職業教育發展了幾十年以后,逐漸顯現出人才培養特色,畢業生基本上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但是整體質量不高。經過調查發現,很多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都不會長期從業于某一家固定的公司,常常跳槽。[2]并且在工作中沒有責任心,缺乏團結合作的精神,職業價值觀也出現偏差。出現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就在于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時候未能結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沒有把握好“育人”和“傳技”之間的關系。
評價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學生學習的專業是否和崗位要求相吻合,學生是否能勝任工作崗位,但當前評價人才的重點在于就業率。很多職業院校也會進行惡意競爭,導致職業院校辦學方針和培養目標背離初衷,職業教育失去了教育性。[3]為了在短短幾年時間教會學生職業技能,很多學校的教學重點都在培訓崗位技能上,縮短文化素質課的課時。除此之外,很多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影響到他們在職業院校中的學習。
教學課程是培養人才的關鍵,職業院校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做好教學體系的設計。結合學生的認知特線,歸納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并作為教學體系改革的依據。合理設置專業理論課程、拓展課程、同時課程和技能課程,開足公共基礎課,設置選修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構建均衡全面的課程體系。教師在授課中也要將職業精神元素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把職業技能的培養落實在日常教學任務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引導學生認識到職業技能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到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
學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也能讓學生的職業精神在企業中得到深化。由于職業教育的學制很短,課時也少,與企業進行合作能夠讓學生更快適應工作崗位。職業院校也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整合校企資源,日常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與企業環境接近的教學環境,提供實訓設備,讓學生在準職業環境中提高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精神,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進入企業實習的機會。學生在實習期間,和企業其他員工一樣學習企業的制度和規范,訓練技能,感受崗位的復雜性,更加全面的了解工作規律,學會提高工作效率,體會團隊意識,更加理解職業精神。
進行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關鍵在于師資力量。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還要有高超的技術,以及高尚的職業精神。教師不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格。職業院校應該多與行業企業進行交流,全面了解本校的師資結構,分析每位教師的優勢與不足,制定培訓計劃,加強企業與對教師的培訓,打造一支企業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首先,完善教師輪訓制度,選擇精英教師進入企業中進行培訓,感受學校教學和企業工作崗位的差異,更好的改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企業中的技術人員擔任教師,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多設置實訓類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實訓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用師傅們精湛的手藝感染學生,刺激學生形成職業追求。每個專業都要專門請到行業的權威人士,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建設實習基地中,發揮行業人才的作用。
當前的時代形勢下,職業教育正面臨改革和發展。面對嚴峻的社會形勢,職業院校要教會學生“為何而生”和“何以為生”,把職業精神的培養加入67x 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金栓,江雪兒.基于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四層三境三改三評”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8):5.
[2]陳熙.廣西企業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及案例分析[J].廣西教育,2022(3):4.
[3]婁麗莎.高等職業教育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3(2):3.
(作者單位: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張學彩 王 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