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精準扶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都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當前,脫貧戶收入整體水平仍然不高,脫貧地區防止返貧的任務還很重。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堅決守住不能發生規模性的返貧底線,并作出具體安排。脫貧地區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當做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響鼓重槌地抓好脫貧工作,堅決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歷史成就。“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同是也是脫貧地區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些脫貧群眾長期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不是很強,一場大病、一次天災、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使他們又滑向貧困的深淵。如何及早發現出現困難、存在返貧風險的群眾,進行幫扶,使他們避免再次陷入貧困之中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要完善監測幫扶機制,精準確定監測對象,把有返貧致貧風險以及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并且及時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其中的關鍵又在于早發現,這樣才能早干預早幫扶。二是健全大數據監測平臺,進一步強化數據的共享共用,以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為載體,不斷地拓展各類的數據信息來源,并進一步健全數據鄉村治理的工作,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首先,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特色優勢農業是要把區域中獨特的第一產業資源變為當地具有自身優勢的產物,使其變為具有自身優勢的現代化第一產業。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的關鍵點在于“特”,要因地制宜,使市場、資源、技術等地區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逐漸確定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重視科技的進步,加大對農業品種、質量和技術的開發力度,利用特色優勢,發揮農村品牌效應。發揮渠道優勢,利用電商平臺運營模式,增強需求和市場的良好銜接。其次,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完善地方產業鏈支持政策,加強脫貧地區的農產品以及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的建設。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批發市場、電商與地方特色產業精準對接。培育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性農產品,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推動品種配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再次,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農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將“旅游”與“扶貧”進行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發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帶動貧困地區人民持續增收。
一是推進因災返貧型人口的增收能力。要提高生態資金的投入數量,改善生態補償資金的使用工具,既要依靠“輸血”生態補償方式幫助脫貧群眾避免生態危機,也要依靠“造血”的生態補償方式。改變單一的種植業的生產方式,增加農民的收入,防止返貧,健全農業保險救助制度,通過財政補貼來吸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保險,使其覆蓋面變廣,大大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帶來的傷害。二是推進因學返貧型人口的增收能力。加強教育經費的投入及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對落后學校和貧困學生進行補貼,加大職業教育,鼓勵脫貧家庭的未完成學業的子女和具有勞動能力的青年引導其進行技能學習,已經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學生要進行技能傳授和就業指導,加強監督管理,防止因為失業而再次返貧。三是推進因殘返貧型人口的增收能力。殘疾人無勞動能力導致再次返貧的現象要更加重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貧困殘疾人發展合適的項目,恢復自身的“造血能力”。各個地區要建立殘疾人扶貧基地,提高殘疾學生參與教學的普及率,為殘疾學生制定專門的職業技能學習。四是完善醫療保障和救助制度。優勢的醫療資源向農村傾斜,讓脫貧戶以及群眾能享受先進的醫療水平和服務。鼓勵引導農村醫療脫貧戶加大農村合作醫療的參與度,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補助力度要加大。脫貧戶中有勞動能力但是患有疾病的人群,要提供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勵他們就業或者自己創業,從根本上防止再次返貧。
一是保留并調整優化專項扶貧資金,逐步提高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用好城鄉建設用地的掛鉤政策對農村低息收入人口的幫扶,積極開發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支持脫貧地區開展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政策。二是支持脫貧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小型水利建設和管護方面,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對貧困地區提升村容村貌,因地制宜,通村公路和村內主干道路加強連接,加強農村產業路、旅游路的建設力度。加強脫貧地區的灌溉和防洪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統籌推進脫貧地區縣鄉村的物流體系建設,支持脫貧地區的電網建設和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等。三是繼續脫貧攻堅期內的各項人才智力支持政策,持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崗計劃,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的國家級培訓計劃,對鄉村教師進行生活補助,開展銀齡講學計劃,返聘退休老教師講學。探索“縣管鄉用、下沉到村”的科技推廣人員的管理的新機制。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校 李碩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