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彥 唐 亮 朱 靜 鄭茗芥
公共體育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
尹 彥 唐 亮 朱 靜 鄭茗芥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與人文藝術學院,北京 102249)
大學公共體育課每周的運動刺激程度和頻度無法達到顯著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閾值,文章在公共體育課身體素質課程中應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結果表明,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雖然對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速度素質和上肢力量等相關指標的影響較小,但是能顯著提升耐力素質、柔韌素質、下肢和腹部力量等身體素質指標和水平,改善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體質健康水平;影響
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是一個國家民族素質最直接的反映,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嚴格執行學生體質健康合格標準,健全國家監測制度。除體育免修學生外,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不得發放畢業證書?!比绾文軌蚯袑嵦岣叽髮W生體質健康水平一直是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一周一次的大學公共體育課的生理刺激程度無法達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閾值,學生需要掌握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并實施體育鍛煉的方法,由此出現了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本研究分析在公共體育課教學實踐中應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大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體質健康指標的影響,以了解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尤其是在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上所起到的作用。
本研究以中國石油大學體育公共體育課身體素質課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公共體育課身體素質課程的4個班共124名學生,將4個班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男生44人,女生19人)和對照組(男生44人,女生17人)。實驗組應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時間均為1個學期。
1.2.1 專家咨詢法
根據研究需要,就公共體育課程中實施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理論支持、教學方法、運動處方制訂等方面,咨詢相關的體育教育學專家。
1.2.2 測試法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版)》的測試內容和要求,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對所有受試者各進行一次體質健康測試,測試指標包括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身體機能(肺活量)和身體素質(50米跑、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一分鐘仰臥起坐)3個大類共8項指標。
1.2.3 教學實驗法
實驗組學生應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內容設計一套課上課下相結合的健身運動處方(見表1)并應用到教學內容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原有的教學內容,學生主要完成教師布置的課上練習任務。

表1 課上課下相結合的健身運動處方
1.2.4 數理統計法
采用SSPS 24.0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應用2×2[組別(實驗組和對照組)×時間(學期初和學期末)]混合設計雙因素方差分析,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期初和學期末的體質健康水平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所有統計分析的顯著性水平定為一類誤差概率小于0.05。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學期初和學期末的身體形態指標的比較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實驗前后身體形態指標比較()
由表2可知,教學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形態指標以及對照組教學前后身體形態指標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05)。雖然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的體重有所下降,但是與教學前實驗組學生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05)。結果表明,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身體形態影響較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反映身體形態的指標包括了身高、體重和BMI指數,其中只有體重具有可干預性。體重是否變化主要取決于人體攝入和消耗能量的平衡關系,體育課中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干預只能少量增加學生的能量消耗,無法影響學生的能量攝入,因此學生的體重變化并不顯著。這可能與運動處方教學只有1個學期,干預時間較短有一定關系。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學期初和學期末的身體機能指標的比較分析結果見表3。
在體質健康測試中,采用肺活量來反映學生身體機能狀況,肺活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胸廓彈性、呼吸肌強弱以及性別、身材和年齡等。由表3可知,教學前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以及對照組教學前后的身體機能指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05)。雖然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的肺活量有所增加,但是與教學前和實驗組教學后相比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05)。結果表明,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大學生身體機能的影響較小。經過一個學期的運動處方教學加強了學生體育課上和課下的體育鍛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呼吸機能的發展,但是并不顯著。這可能由于干預時間較短、肺活量的影響因素較多所致,這種對呼吸機能的單一促進作用不足以使學生的肺活量產生顯著變化。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前后身體機能指標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學期初和學期末的身體素質指標的比較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前后身體素質指標比較()
由表4可知,教學前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以及對照組教學前后的身體素質指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05)。除50米跑和男生引體向上之外,實驗組教學后的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和一分鐘仰臥起坐等指標成績均優于教學前,并且優于對照組教學后的成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結果表明,雖然速度素質和男生的上肢力量提升較小,但是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的耐力素質、下肢力量、柔韌素質和女生腹部力量。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中設定的運動處方內容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身體素質指標的專門性練習為主。運動處方教學模式下這些練習的加強,不僅提高了學生相應的身體素質,而且提高了學生對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的熟練度和相應的技術水平。由于50米跑和男生引體向上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顯著提升的測試項目,所以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運動處方教學才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公共體育課中應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雖然對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速度素質和上肢力量等相關指標的影響較小,但是能夠顯著提升耐力素質、柔韌素質、下肢和腹部力量等身體素質指標和水平,改善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在公共體育課中通過制訂針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運動處方,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提升測試成績的需求,還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個性化運動處方方案的方法,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科學健身能力、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學校體育教學目標。
[1]邢聰.學校體育課程“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構建[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9):1288-1292.
[2]江蔚葦.融合與發展:將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嵌入乒乓球教學的實證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38(3):126-131,146.
[3]張敏青,李文平.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理論下對開發高校普通大學生體適能課的實證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21,43(3):50-56,74.
[4]張彥.運動處方理念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2020(12):40-43.
[5]華建軍.全民健身行動下高校實施運動處方的教學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36(5):100-103,130.
[6]唐麗.雨課堂背景下《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革新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6):162-163.
[7]苗耀祥,魏航.健身運動處方教學對高校體育教學的作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9):158,160.
[8]林輝,王奕,鄢行輝.運動處方教學對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J].嘉應學院學報,2019,37(6):117-122.
[9]鄒娜.“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2):68-69,72.
[10]盛治進,張忠興.高等醫學院校開展運動處方教學對醫學生影響的實證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2):170-172.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YIN Yan, et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改革創新教學項目(項目編號:XM10720190156);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基本科研業務費學院自主項目(項目編號:ZX20200093)。
尹彥(1984—),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健康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