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鼎 馮曉蘇 趙洪波
基于共生理論的遼寧省城鄉休閑體育統籌發展研究——共生度評價研究
胡順鼎 馮曉蘇 趙洪波
(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文章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遼寧省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進行評價,得出的結論是遼寧省各地市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的差異性較大,阜新、鐵嶺、葫蘆島各市共生度較低,沈陽、鞍山、大連各市休閑體育共生度水平位居前三位。在探究其原因后發現城市和鄉村之間在文化、制度、城鄉交流、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發展的現象,通過共生度的評價研究為城鄉休閑體育統籌發展給出理論上的建議。
遼寧;休閑體育;共生度;評價
休閑體育指人們在閑暇時間以增進身心健康,豐富和創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為目的的身體鍛煉活動[1]。休閑體育具有主動性、自動性、文化性和非功利性等特點。休閑體育在增進人們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促進人際關系的融洽、促進人的個性的形成和社會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共生是指“不同的種群生存在一個相同的空間內”[2],最早源于生物學(De Bary,1876),而后,有學者相繼給出了共生、互利共生、寄生等相關物種間關系的概念,使共生理論更加豐富,并將這一概念拓展到超出生物學的領域,使共生概念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
上世紀中期以后,關于共生理論的研究便不再局限于生物學,有人認為人類也處于這種共生關系中,因此共生關系開始應用到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和管理學等學科[3]。最早Marshall(1890)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就曾闡述過生物學和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我國的社會發展在早期出現了農村發展緩慢的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的發展才逐漸得到重視,近幾年更加重視鄉村的發展[4]。我國城鄉休閑體育的發展受城鄉關系的發展影響,也出現了由“割裂”逐漸到“融合”的過程。處在這樣的歷史發展時期,探尋合理、高效的城鄉休閑體育統籌發展模式對我國休閑體育的發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共生理論對遼寧省城鄉休閑體育的共生度進行評價,以便為下一步建立遼寧省城鄉休閑體育共生發展模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論支撐。
2.1.1基本理論
共生最早應用于生物學,簡單來講就是不同的種群生活在相同空間中,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復雜的交互關系。它們之間通過競爭、共享資源等一系列復雜的交互關系,經過長期進化使得種群之間的關系趨于穩定。它們之間的共生關系分為有利、中性、有害。隨著共生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經濟學家逐漸將共生理論應用于經濟學領域內,經濟學家認為生物體與經濟體非常相似,都是非常復雜的個體,經濟體內部之間也存在著類似于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交互的關系,所以Hannan和Freeman于1977年利用共生理論提出了組織生態學的概念并形成理論框架,并對企業的發展運用數理模型進行研究。文章借鑒共生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重在研究城市和鄉村休閑體育之間的共生關系,進一步豐富城鄉休閑體育協調發展的理論研究。
2.1.2指標選擇思路
生物系統中共生度的評價體系包括共生界面、共生關聯以及共生協調,以此為基礎,在構建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評價體系時,將城鄉休閑體育交流的平臺、城鄉休閑體育之間內在聯系以及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差異性作為城鄉休閑體育共生體系中的共生界面、共生關聯和共生協調[6]。城鄉休閑體育交流平臺能給城鄉間休閑體育之間的交流提供機會和途徑,因此選取休閑體育消費、專業人才、休閑體育賽事舉辦(文化交流)等相關指標作為共生界面。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反映了城鄉休閑體育之間在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關聯水平或者說是匹配度,關聯性越高,越有利于城鄉休閑體育的共生發展,這對應于生物系統中的共生關聯。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差異性用共生協調來評價,協調性越高,差異性越小,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共生度就越高,在這一層級目標中,選擇鄉村與城市人均體育消費比和鄉村與城市人均收入比作為指標因素。
本論文在研究過程中首先確定影響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的影響因素共計10個,作為最初級的目標層(命名為目標層C)。第二步將影響因素歸類,確定影響因素的上一級目標層(命名為目標層B),該層有三個指標,分別是共生界面、共生關聯、共生協調。最終得出終級目標層(命名為目標層A),也就是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如圖1)。

圖1 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歸類圖
評價之前需要對原始的數據進行處理,本研究采用Z-score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該研究中,將所選取的所有指標進行加權后得到一個整體指標,將其進行共生度,其函數為:

在評價計算過程中,為了方便比較,將共生度Ci中出現的正值和負值進行轉換,其過程分兩步。首先,將所有負值全部轉化成正值,最小值取1,正值也根據比例做相應的轉化,得到的結果記為Ai;其次,轉化的數值最大定為100,其他數值也按比例計算,計算公式為:

Di是區域i共生度經過處理后的標準值,Amax是Ai的最大值。經過轉換,將共生度最終結果的取值范圍轉換為0~100,此數值便于進行比較。
根據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評價體系的設計思路,將其共生關系的第二層次指標分為三個維度:共生界面、共生關聯和共生協調[7]。共生界面主要反映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交流狀況,因此選取休閑體育人均消費水平、賽事舉辦頻率(文化交流)、體育從業人員比等相關指標作為共生界面的評價指標。共生關聯主要反映城鄉休閑體育之間在經濟、文化、政策等各個方面的匹配度,關聯性越高,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共生發展水平越高。因此選擇體育產業占GDP比重、鄉村參賽人數占鄉村總人口比重、鄉村具有體育鍛煉意識人口比重、鄉村體育消費比重、鄉村整體收入比重作為共生關聯的評價指標。共生協調用來衡量休閑體育之間的差異性,協調性越高,差異性越小,城鄉休閑體育之間的共生度就越高,因此選擇鄉村與城市人均體育消費比、鄉村與城市人均收入比作為共生協調的評價指標。具體如表1、表2。

表1 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評價表

表2 指標計算方法
通過搜集遼寧省2020年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于2020年遼寧省體育局、遼寧省統計局統計年鑒),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遼寧省各市城鄉休閑體育共生關系的水平及其排序(見表3)。通過統計數據可知,遼寧省的城鄉休閑體育共生發展度存在較大差異性,各個城市的城鄉共生度差別較大,共生度最高的為大連市,其次為省會城市沈陽市。而交通不太便利、經濟不發達的阜新、鐵嶺、葫蘆島市的共生度較低。
對遼寧省各地市的城鄉共生度簡單劃分一下等級,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見表4)。大連、沈陽、鞍山和撫順四市的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最高;營口、丹東、盤錦、錦州四市的城鄉休閑體育共生水平較高;本溪、遼陽、朝陽、葫蘆島、鐵嶺、阜新六市城鄉休閑體育共生水平較低。通過分析數據可得到一定規律,即總體呈現與經濟水平及交通發達程度以及文化發展水平有一定的相關性。
通過專家訪談和具體數據分析可以總結出一定規律:第一,遼寧省的城鄉休閑體育共生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關聯。經濟狀況好的地方共生度較強,如大連、沈陽、鞍山等;而經濟不太發達的城市其共生度較低,如朝陽、阜新、鐵嶺等城市。經濟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沒有經濟作為后盾,休閑體育的發展必定受到影響。第二,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還與交通的便利程度有很大關系,交通便利或者處在交通樞紐的位置上的城市有利于促進城鄉之間資源互換,從而為共生能量的傳遞提供極大的便利。如撫順市的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排名要高于其在遼寧省經濟發展水平排名。其得益于該市離省會城市距離近,交通便利。第三,服務業發達的城市其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較高。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城市的人口流動大,促進了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使得旅游城市城鄉居民的思想先進開放,且降低了城鄉居民思想意識形態的差距。如大連和丹東兩市的旅游業發達,其城鄉休閑體育發展的共生水平就較高,尤其是丹東市更為典型,丹東市的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水平排名要高于其在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且也不如營口、盤錦等交通比較發達。另一方面,旅游城市的經濟相對發達,這和上述第一條的點相一致。

表3 遼寧省各市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排序

表4 遼寧省各市城鄉休閑體育共生度等級
因此,遼寧省各市城鄉休閑體育發展的共生度存在較大的差距,經濟發達地區的共生度明顯高于城市欠發達地區。其重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狀況,但經濟不是主導原因,居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文化水平等方面也是重要原因。
在發展城鄉休閑體育的過程中,首先要意識到其發展的不均衡性,這主要是由于城鄉在經濟、文化、體育市場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城市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在統籌發展城鄉休閑體育的過程中要認清城鄉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積極發揮城市在這個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形成相互依賴、功能互補的有利共生關系。
這種有利關系的建立不能只靠市場,需要政府積極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積極誘導城市在這一關系中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的技術、人才、基礎設施等優勢反哺鄉村休閑體育的發展[9]。
由于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等相對于城市落后,鄉村在休閑體育的發展中會與城市出現脫節的現象,在城市與鄉村休閑體育的協調發展中就會出現錯位的問題,城市休閑體育文化、產業、觀念等可能會在鄉村找不到落腳點[10]?;诔青l之間的這種關系,在統籌發展城鄉休閑體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鄉村體育設施建設、加強體育健身意識的宣傳,提升鄉村在城鄉休閑體育統籌發展過程中的接受能力,促進城鄉休閑體育發展的匹配度。
物質、資源、信息的共享和傳輸在城鄉共生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城鄉均衡發展的關鍵,良好的資源共享途徑和平臺是資源、物質、信息傳輸順暢的基礎,可促進區域經濟的共生發展。休閑體育產業作為城市經濟產業的一部分,也離不開資源共享的平臺。當前我國交通網已經十分發達,交通已經不是限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信息的共享、資源的共享、交流的及時性將對城鄉休閑體育共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為城鄉休閑體育共生發展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
5.4.1大力開展旅游性鄉村體育項目
遼寧省地處東三省,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為旅游體育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旅游性項目對環境和土地面積要求較高,因此農村是建設旅游性項目的首選,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鄉經濟、文化的交流,進一步促進了城鄉休閑體育的共生度。
5.4.2大力開展地方性、民族體育項目的賽事
發掘鄉村民俗體育項目,在農村開展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以此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文化的交流,進一步促進城鄉休閑體育的共生發展。
2022年冬季奧運會在我國舉行,借助冬奧會的發展契機和遼寧省地處較為寒冷的東三省地緣優勢,大力開展冰雪項目,以此帶動冬季休閑旅游體育項目。冬季項目,尤其是滑雪項目,由于占地面積大,場地建設一般建設在離城市較遠的郊區農村,可以以此為中心,輻射周邊鄉村體育產業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促進城鄉間的體育文化和經濟的交流,進一步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促進城鄉休閑體育的共生發展。
轉變思想,充分發揮市場的協調能力。遼寧是老工業基地,建國后曾一度是中國經濟發展重地,但正是因此也讓遼寧長期沉浸在老工業基地的“優勢”下,官僚主義較重、思想較為固化,因此必須轉變思想、充分調動市場的靈活性來促進城鄉間經濟的交流,這樣才能給城鄉休閑體育的共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文化環境。
[1]De Bary A. Researches into the nature ofthe potato-fungus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William Clowes,1876.
[2]Chertow M R.Industrial symbiosis: litera-ture and taxonomy[J].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0, 25(1):313-337.
[3]陳鴻彬.城鄉統籌發展定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65.
[4]陳錫文.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J].改革與理論,2003(3):10-11.
[5]陳秋玲.走向共生:基于共生關系的開發區發展路徑依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6]蘇國勛,張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共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7]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指導叢書》編委會.國外大眾體育[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8]李香華,鐘興勇.體育旅游與健身[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9]何業泉.論休閑體育的和諧價值[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1):94-96.
[10]胡振宇.體育健身休閑于體育健身休閑設施的發展方向[J].江蘇建筑,2003(1):23-25.
A Study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eisure Sport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A Symbiosis Evaluation
HU Shunding, eta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名稱:遼寧省城鄉休閑體育共生發展模式研究;編號:L17CTY002)。
胡順鼎(1987—),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馮曉蘇(1985—),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理論與方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