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煜,唐衛東,張如義,蘇圣淞,王東平,陳 亮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坭河村地處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山王鎮,距威遠縣縣城18km,距山王鎮政府所在地約19km。2020年,撤鄉并鎮工作開展以來,原紅豐村與原坭河村合并成新的坭河村,全村轄區現有村民小組16個,共942戶2526人,超過60%的青壯年勞動力在外務工。幅員面積7.5km2,共有耕地1.15×107m2,其中水田2.7×106m2,旱地1.7×106m2,人均耕地466.9m2。地形北高南低,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山間平地較少,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為379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氣候環境適宜水稻、玉米、土豆、紅薯等糧食作物以及多種水果的種植生長。經過幾年的發展,全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實現了硬化路通村入戶,現建有4.5m干道水泥硬化路5.1km,3.5m通組硬化水泥路14.8km。建有水庫一座,提灌站一座,大型灌溉渠5000m,支渠3800m,堰塘54口,蓄水池18個,基本保障了全村的農業生產用水需要。
坭河村擁有悠久的種、養殖歷史,現種植櫻桃3.3×105m2,枇杷1.3×105m2,李子3.2×104m2,橘子7.4×104m2,柚子2×104m2,核桃2.3×105m2,桃子6.7×105m2,杏子1.3×103m2,香蕉1.3×104m2。有專業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15戶,養豬場2個,存欄規模分別為3000頭和100頭。種養殖和外出務工為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坭河村還開展采摘活動,櫻桃和李子為主要采摘品種,2021年櫻桃采摘節創收約20萬元,李子對外銷售收入約為45萬元。
坭河村作為自然村,由于幅員面積相對較廣,村內各村民小組相對分散。每個村民小組都有自己的家族和生活環境,村民雖然同處一個村,但是相互之間的往來較少,尤其是一些距離相對偏遠的村民小組,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變得更加缺乏,在一些村組事務的處理上很難達成統一的共識。村上存在一部分貧苦戶,非貧困戶看到貧困戶享受的各種補貼感覺政策“不公”,非貧困戶因此產生“嫉妒”心理,他們也想更多的享受政府補貼而脫貧攻堅雖然完美收官,但是部分貧困戶等拿靠要的思想仍然沒得得到真正轉變,思想上的脫貧還不夠徹底,不利于當地產業發展。此外,天然氣公司在坭河村建設一個頁巖氣開采點,部分村民因此獲得了相關補貼,這也間接助長了這些村民的等靠要思想。這部分村民沒有從思想上意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導致組織意識嚴重缺乏,影響了后續相關工作的開展。
勞動力作為農村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坭河村許多青壯年勞動力和有知識文化的青年選擇進城務工,農民進城成為熱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以家庭為主的傳統小農生產創造經濟收入有限,無法滿足現階段的物質文化消費支出需要。二是農業生產受市場風險、自然風險等影響較大,生產的綜合效益較低,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城鄉醫療、教育、衛生、社會保障、企業等方面的差異無法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四是城市豐富的文娛和更多的工作機會為裝壯年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機會,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產生巨大誘惑。五是考慮到為子女創造更好醫療、衛生和生活環境,在條件具備時選擇在城市定居。以上這些原因導致村上勞動力流失嚴重,現階段留在家里從事種養殖的農戶基本都是55歲以上的大齡勞動力。
坭河村現階段水果種植面積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在走訪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全村果樹修枝整形和林下管理技術相對缺乏,田間管理一塌糊涂,都是村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也導致全村土地未能得到高效利用。歸結原因主要為:一是由于當時教學水平限制,留在家中從事種植的農戶多為高齡勞動力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小學及小學以下,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對于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掌握速度較慢。二是地方政府雖然組織農民開展了農民技術培訓,但這些培訓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就業技能技術,并沒有專門針對果樹整形修剪和田間管理的專業性培訓,只能依靠農民群眾自己摸索,因此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相對欠缺,無法滿足發展高質量林果產業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挑戰。農民除了要生產出高質量的農副產品外,還要具備強烈的市場觀念,能夠將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轉化為商品,實現農副產品的價值,獲得相應效益。但從走訪調研的獲取的結果來看:一是村上的種養殖基本都存在跟風的現象,當前市場啥熱門他們就種啥養啥,沒有對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最終種養殖產出的產品雖然實現了增收,但是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卻并沒有明顯變化,長期處于增產不增收的怪圈。二是由于農戶自身文化素質和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農戶的市場知識缺乏,無法準確了解和掌握當前種養殖業的市場狀況,即使生產出農副產品也因為市場供求掌握不當、定價不準導致產生的經濟效益不高,常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三是宣傳推廣意識和知識相對缺乏,酒香也怕巷子深,宣傳是實現產品暢銷的重要手段,但農戶自身卻沒有良好的宣傳手段和渠道,也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宣傳的重要性,最終導致走俏的商品賣不出,無法獲得收益。
觀念的更新能農民朋友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作為村級組織,要抓好村級文化建設和對村民的宣傳引導,高度重視全村的精神文化,充分借助即時通訊、公眾號、短視頻、村村響等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1],塑造優秀典型,大力宣傳本村具有良好家風的農戶,在全村廣泛傳播先進正能量,充實農民朋友的精神食糧,在全村營造一個良好的鄉風文明建設環境,形成良好的農村社會風氣,更好的凝聚民心,提振精氣神。同時,要搞好干群關系,村組干部做事要公平公正,要深入農戶家中切實掌握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與群眾打成一片,傾聽民心,了解民情,反饋民意,做群眾的知心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能幫助農民朋友解決實際困難,才能更好的引導農民參與村集體建設。作為政府部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2],規范政府的日常行為,適當放開對農村部分工作的包攬和干預,真正做到有效放權,切實發揮村民自治權利,讓農民群眾能夠真正參與到全村的鄉村振興建設,更好的發揮主人翁作用。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全村的實際情況,按照農村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部分行政手段來加快農民意識轉變,提升農民的組織參與意識,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坭河村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美麗鄉村的建設之中,更好的為坭河村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面對全村生產技術和市場觀念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加大技術培訓投入力度來進行改善。坭河村可以充分借助內江現有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優勢,通過加強與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內江師范學院和內江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來打造農民專業技術培訓平臺,建立起長效的農民實用技能培訓機制。充分借助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的科研技術人員優勢來對本村從事種養殖的農民、種養大戶、專合社進行種養技術培訓,從而提升全村農民的農業種養技能,為全村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對全村農民進行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將電商意識、品牌意識、市場競爭意識講授給農戶,進而增強農民的市場參與度,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生產效益[3],幫助種養殖戶實現增產增收。在開展培訓之前,要對全村農民的培訓意愿進行充分摸排,根據全村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可行的培訓計劃,并結合集體的時節和臨時出現的狀況及時調整培訓時間、內容,有效保障農民技術培訓的效果,切實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達到培訓預期效果。此外,要注重培養鄉村產業綜合管理型人才,注重在本村培養新鄉賢、新村民、新農人和農業職業經理人等新型管理人才[4],并做好第一書記、幫扶干部在適當時間以適當的方式平穩退出,避免出現產業發展斷層,保證全村產業穩定發展。
農村產業的發展壯大,是留住農村人才,實現鄉村的重要抓手。坭河村需要立足本村發展實際,將現有產業做精、做細、做出品質,通過適度規模流轉土地,壯大全村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并緊跟發展熱點,完善各項配套設施設施,為全村鄉村旅游和研學旅創造良好環境,進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研學旅活動,實現全村四季有花看、有果摘、有點玩,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切實增加全村農民收入。要抓好全村資源整合,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5],結合市場需求,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復核開發林下經濟,比如精品蔬菜種植、林下中草藥種植或者林下食用菌種植。同時,做足產業文章,通過招商引資、借助金融扶持、營造創業環境、開展品牌建設推廣等各項措施做大做強農村產業[6],提升農產品品質,搶占市場發展先機,激發農村活力,為全村謀求新的發展機遇,拓寬就業增收渠道,留住鄉村建設人才,保證全村農業產業綠色平穩可持續發展。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實體企業,只有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生產體系,培強農村產業主體,才能有效延長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鏈條,切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確保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為此,在全村產業建設之初,就要以高質量、高標準的建設規劃為藍本,嚴把農村企業引進關,真正引進一批能夠幫助村上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真抓實干企業,提升全村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7]。同時,要堅持創新發展是企業的第一動力,以涉農企業為主題,市場為向導,創新全村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經營模式,高效轉化科技成果,不斷公關新的農業科技難題,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農產品綠色加工體系,實現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農民的增產增收。此外,要大力培養坭河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吸引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住坭河村[8],并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激發這些新型農業參與全村產業建設的相關活力,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帶動全村產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