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兵,賀 芳
(1.四川省通江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通江 635700;2.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成都 610066)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幅員面積1.23×104km2,屬盆周邊遠山區,轄三縣兩區,17個街道、116個鎮、6個鄉,常住人口271×104人,森林覆蓋率53%,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肉牛產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牛肉是消費群眾“菜籃子”的重要品種。發展肉牛產業,對增強牛肉供給能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1年巴中市通江縣、平昌縣納入“四川省山地肉牛產業集群”建設項目,規劃打造“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上下游緊密協作的肉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巴中市是四川現代肉牛產業大市,特有地方品種“巴山牛”,作為雜交母本,其后代肉品品質優良。地方牛資源獨特,市內有巴山牛、空山黃牛等優良地方品種,具有耐粗飼、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的特點,其中空山黃牛為巴中市特有地方品種,被納入世界牛種名錄,現有核心群3000余頭[1]。據巴中市農業農村局統計,2020年巴中市出欄肉牛18.27×104頭,年末存欄38×104頭,牛肉產量2.13×104t,分別占全省的6.7%、4.5%、6.0%。巴中市現有草原面積47.36×104hm2,其中人工種植草地面積1.24×104hm2。現有備案年出欄100頭以上肉牛規模化養殖場131家,規模化率達25%,已創建省部級示范場10個,牛肉食品加工企業2個,大型屠宰場加工廠1家。
傳統的養殖方式大量減少,由于種植業方式轉變,耕牛退出,新型的經營主體和養殖企業發展較慢,種公牛培育滯后,良種牛凍精缺口較大。受丘陵、山地環境因素限制,母牛主要以舍飼為主,隨著人工、飼料等成本增加,母牛飼養成本上升,效益降低,能繁母牛數量持續低迷不足。
現階段,肉牛交易主要以“活牛”為主,進入屠宰加工環節較少,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低。以“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普及程度低,產業化生產松散,屠宰精加工水平不高,牛肉產品附加值效益顯現不充分,精準化、差異化、冷鏈鮮銷龍頭未形成,產業價值鏈拓展不夠。
巴中市多為丘陵山地,土地資源稀缺,用于牧草生產的土地及其有限,草業生產經營主體水平不高,實力弱產業帶動力不足。秸稈存在收集、運輸、存儲難等突出問題,秸稈資源利用體系尚未建立。秸稈的飼料化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利用率低。
在牧草種植加工、養殖飼喂、屠宰加工冷鏈等諸多環節均存在設施設備查或不足情況,各環節人工成本高,助推養殖成本增加。
牛糞尿排泄量大,產生的糞尿污物多,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部分養殖場生產設施差、飼養管理粗放,養殖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種養結合不緊密、糞污處理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日益突出,肉牛生產綠色發展仍面臨考驗。
空山黃牛存欄數量較十年前大幅下降,目前存欄僅3000余頭,保種區、保種場尚未完全發揮作用。品種特色優勢及市場占位挖掘不足、良種牛的沖擊以及農耕的退出等均導致了空山黃牛數量的大幅下降[1]。
受傳統飼養管理影響,以及養殖成本制約,肉牛養殖多以中小養殖戶為主,部分養殖戶設施設備條件差,飼養管理水平低,效益低、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相對較低。
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牛羊品種專門化品種選育,逐步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強化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加強保種場、保種區,基因庫建設,推動地方遺傳資源應保盡保、有序開發”[2]。2021年4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促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提出“以牛羊肉增產保供為目標,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在鞏固提升傳統主產區的基礎上,挖掘潛力發展區,拓展增產空間,多渠道贈酒牛羊供給,到2025年牛羊肉自給率達到85%左右”[3]。
2019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把“牛羊”列入十大主產來抓,明確了41個牛羊基地縣,巴中市5縣全部列入[4]。按照“四川省山地肉牛產業集群”建設方案,巴中市計劃利用5年時間,投資5億元,打造巴中市山地肉牛百億級產業園區。
據統計,2020年我國牛肉產量678×104t,進口總量275×104t。2008~2020年,我國的牛肉產量增長了9.88%,但總量僅占到世界牛肉總產量的11.2%。從牛肉人均消費量看,2020年我國人均牛肉消費量僅為6.79kg,與世界人均消費量約12kg的水平還存在差距[5]。國內肉牛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增加,加之肉牛養殖周期長,短期內無法達到快速供給需求,由此可見,國內市場對牛肉的需求量十分巨大。這就意味著我國肉牛產業發展和牛肉品牌塑造還有很大空間,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將成為未來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2021年《巴中市“十四五”肉牛產業規劃》出臺,提出到2025年,巴中市將建成西南地區最大肉牛交易中心和全國山區肉牛產業示范園區,力爭年出欄肉牛22×104頭以上,配套優質牧草種植基地1.33×104hm2。新(改擴)建標準化示范場100個以上,帶動適度規模戶1000戶以上。
4.2.1 實施良種繁育行動 確定空山黃牛保護區,培育肉牛繁育推一體化龍頭企業,健全繁育技術管理體系,結合全國第三次遺傳資源普查,開展資源普查行動。
4.2.2 實施標準化養殖行動 以“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糞污資源化”為主要內容,開展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探索建立“中小養殖戶養殖母牛,適度規模場集中育肥,龍頭企業統一指導”的發展機制。不斷探索適宜于山區丘陵地帶肉牛養殖的新模式。
4.2.3 實施牧草提質增效行動 加強飼草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優良牧草種質繁育基地,根據不同海拔氣候條件,篩選優質牧草品種,擴大人工種植面積。加大培育牧草種植加工新型營業主體。建設 “以秸稈換肉奶工程”,重點支持適度規模場進行秸稈加上設施設備升級改造。
4.2.4 實施疫病防控行動 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獸醫實驗室,完善市縣鄉聯防聯動機制,加強動物防疫人才隊伍建設等等措施,同時出臺政策支持中小規模養殖場動物防疫條件升級改造。另外。落實動物防疫的主體責任,建成高效運轉、保障有力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4.2.5 實施強化科技支撐行動 綠色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加大與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在地方品種保護利用、環境控制、疫病防控以及日糧配比牧草加工等方面加強技術研發。
4.2.6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 積極爭取國家財政項目支撐,巴中市加大政府配套,引導企業投資肉牛產業,財政資金支持基礎母牛擴繁增量,標準化養殖,牧草種植加工等環節。同時以市場消費結構為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動資金、人員、技術等向肉牛產業聚集。
4.2.7 提升品牌競爭力 通過指導肉牛從業相關者樹立標準意識,根據市場需求建立全產業鏈生產技術體系。打造特色品牌和地理標志商標,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巴中市肉牛產業發展要立足川東北豐富的肉牛產業發展資源,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進行資源互補性配置,優化產業生產布局。不斷探索適宜于山區丘陵地帶肉牛養殖的新模式,將肉牛養殖作為產業發展助農增收、革命老區產業扶貧的優勢特色產業,成為我國南方肉牛適度規模養殖的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