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衛東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各地先后出臺了相應政策,并編制了五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在城鎮化洪流中,土地撂荒卻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村莊廢棄消失越來越快。在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五大振興中,人才振興是關鍵,沒有人才振興,其他振興都不能真正實現,有了人才振興,其他振興則事半功倍。當前,城鎮化趨勢不可逆轉,城鎮化道路不可阻斷,決定了不可能用過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村人口禁止外出的方法來解決人才振興問題,如何讓人才從城鎮逆行農村,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研究的首要課題。在此,筆者通過調研剖析,結合多年的總結思考,特從引人、留人兩個方面提出鄉村人才振興實現路徑。
讓農村成為城里人的奢侈品,這是未來農村建設的奮斗目標。縱觀多年來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投了不少錢,效果卻不盡人意,歸根結底是就農村建設而建設,沒有結合產業、沒有根據需要、沒有從實際出發。眼下,鄉村治堵、鄉村亮化、鄉村環境整治是重點,在此基礎上,根據現有下鄉人才、業主、項目的需求,圍繞需求有的放矢地建。特別是要建立鄉村建設負面清單,對建大廣場、大游客中心、大雕塑等形式主義說不,從根本上杜絕長官意志強加鄉村、政績指揮大棒亂舞鄉村。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嚴重匱乏,走農業機械化道路刻不容緩,這也是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山地、丘陵農業,現有大型機械水土不服,難以推廣,有針對性研究開發適應不同地形、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功能的小、微、特農業機械迫在眉睫。一要建立推進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農業機械研究、推廣、生產等方面所遇到的人才和資金等問題。二要成立攻關聯盟,把現有智能、定位、遙感、機械、機器人、新材料科學等各項成熟技術,與農業機械研發有機結合,建立跨學科的農業機械研究聯盟,以推動農業機械的研發。三要建立全程機械生產示范,從種子培育入手,開展全程機械化生產研究。四要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出臺相關政策、制定相關措施,鼓勵支持農業機械研究開發,探索農機購置補貼與研究開發新機械掛鉤,設立農機研發專項資金,進行專門扶持。綜上,只有通過農業機械化革命,徹底改變干農業苦、臟、累、環境惡劣等不利因素,讓干農業變得很輕松。
農村賺錢難,靠農業賺錢更難,解決了愿來農村、愿干農業,如果不賺錢,人才一樣會留不住。一是落實優惠扶持政策,為鄉村企業扎根提供保障。眼前,一個項目、一戶企業要落戶鄉村,用地、用電、用水、用網、用氣等問題困難重重。中央把鄉村振興作為“五級書記”工程,堅持優先發展,各級各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但這些政策在實施中執行難,特別是相關的權力機關、相關的國企,依然存在臉難看、事難辦、收費高、拖拉推等官僚作風,思想和行動沒有真正統一到中央的要求上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企業的發展。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鄉村產業集聚奠定基礎。首先要使經營主體企業化,大多涉農企業經營理念還停留有家庭經營階段,特別是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其企業化管理尚未起步,必須加快向企業化邁進。其次從產業鏈延伸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初級農產品不管怎么做文章,都難以實現高附加值,延鏈是農業生產、農業經營的必然選擇,只有根據當地特色,在產業鏈條上深挖,才能實現鄉村經濟長期穩定、持續繁榮。再次積極引進成熟企業投資農業,把成熟的理念、成熟的管理、成熟的市場、成熟的營銷直接帶入鄉村。三是拓展多種經營形式,為鄉村產品變現暢通渠道。實現產業融合,依托一產拓展二三產,再通過二三產反哺一產。實現行業融合,鄉村是內循環中最重要市場,鼓勵各行各業瞄準鄉村大市場,走行業大融合之路,如物流向鄉村發展解決運輸難、客運向鄉村發展解決出行難、加工向鄉村發展解決賣難、制造向鄉村發展解決機械難等等。實現營銷融合,突出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營銷,激發向往之情,突出區域公共農產品營銷,激發購買之欲,突出鄉村自媒體矩陣營銷,激發暢銷之力。
村級干部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他們既能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又能對其他人才起到引領作用,還能為優化鄉村發展環境起決定作用。一要讓村干部職業化。現有村干部制度待遇低、責任大、當干部是副業、掙錢養家是主業,在撤、并行政村后,工作量增加,村干部職業化時機已經成熟,應加快步伐推進村干部職業化工作,特別是落實村干部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至關重要,建議積極探索村干部事業編制化。二要讓村干部選拔多樣化。打破村干部選拔地域限制,把村民自治與民族自治一樣來理解,在村干部配備上,就可以跳過非本村村民不可作為村干部后選人的坎;打破村干部選拔年齡限制,農村缺有能力、有經驗的干部,而城市里卻有大量經過黨和國家培養多年的退休干部,他們中不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三要讓村干部晉升公務化,重點是為人年輕、有能力、有成績的村干部,打通一個上升渠道,激勵他們在村干部的崗位上奮力拼搏。
嚴格來說現有農村戶籍人口,除了老人、病弱、孩子,青壯年均不在農村,更沒有從事農業,農民成了農村戶籍人口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打破常規,讓鄉村企業主成為新農人,讓返鄉農民工創業成為新農人,讓事業、企業、城鎮人員下鄉創業成為新農人,特別是引導大企業、大財團涉足農業,開辟職業農民之路。
受多年輕農、輕勞價值教育影響,農村勞動力再生產令人擔憂,未來誰來種糧養活中國人急需解決。農業生產、鄉村產業發展,必須走職業工人的道路,職業工人之路重點是加大農業職業教育,要大力發展農業職業高中、大專學校,要在其他職業高中、職業學院多開設涉農專業,為未來農業工人隊伍,培養新生力量。特別是要把對農業工人的培養,放在培養其他行業藍領一樣的高度認識、重視。
鄉村旅游、農業旅游、民宿體驗、農場體驗,不僅僅是增加收入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鄉村粉絲的“收割機”,正如德清的“洋家樂”產業,得益于一位法國人的偶然之行。當前,有一股鄉村美食之風,成就了李子柒;更有一股鄉村戶外之風,成就了無數大咖。要抓住自媒體時代的機會,通過自媒體宣傳引客,唱響鄉村之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挖掘潛在的農人;更要通過正面引導,讓各路鄉村大咖成為常客;還要拓展渠道,如成立畫家村、作家村等,讓各路“大神”,在鄉村安居。也要建立農業創業園、農業培訓園,讓更多新農人、新農工得到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