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輝,王 昕,劉忠友*,任國業
(1.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雅安 625100;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遙感與數字農業研究所,成都 610066)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是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大局,其有序高效開展,能夠對政府及部門所下發的農村政策、相關規定等實現有效落實、執行和管理,并將農民的實際需求和想法及時傳遞給政府和部門[1],紐帶作用不容忽視。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成效對于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保障農村穩定有重要意義。
協調生產和調配資源是農村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通過科學合理的農村經營管理,可確保農村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2]。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涉及農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經營制度,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工作涉及農村產權制度,農民專業合作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涉及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也涉及農民組織制度,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涉及農村集體和千萬農戶的具體利益,這些都是涉及農村生產關系和“三農”工作全局的大事,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也是當前和今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中的土地承包、農村宅基地管理、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工作和農民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指導工作,雖然工作內容不同,但都涉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展好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不僅可以活躍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而且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推動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3],相關管理工作的好壞更事關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對于新時代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十分重要。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在我國各個時期的“三農”工作中都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工作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營管理已成為保證黨的農村基本政策落實并使之制度化、經常化和長期化的重要環節,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基層農村經濟經營管理體系的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和我國社會建設中有重要意義[4],不可或缺。
2.1.1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工作 我國的成功改革是從農村的“大包干”開始的。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為例,當時的名山縣在新店鄉試點的基礎上,1982年全面推開并完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1997年完成了“二輪延包”,承包期延長30年,2015年全區又在解放鄉試點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并于2017年8月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并獲優秀等次,目前已頒證65772本,確權頒證率達97%以上[5]。依據國家規定,“二輪延包”至2027年9月30日到期后,將再延長30年,讓農戶徹底吃了“定心丸”。
2.1.2 農村稅費改革與優農惠農工作 2003年財政、農業、稅務等部門為主配合,全面啟動農村稅費改革并如期完成。其重要的數字依據之一,就是原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負責計算收繳并管理的農民負擔中的提留、統籌和農業稅等檔案資料,以及之后陸續啟動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調整合并為現在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所依據的依然是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檔案資料,仍屬于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范疇。
2.1.3 農村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等改革工作 為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名山區人民政府出臺《雅安市名山區2018年縣域經濟改革發展工作推進方案》(名府辦發[2018]43號),在區農經管理部門的有效推動下,確定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方案,促進了名山區農村集體土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現全區耕地流轉面積達448.4hm2,流轉效益明顯提高;為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讓農民由村民變股民,名山區人民政府出臺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由區農經管理部門推動實施,全區在建制調整改革的基礎上,完成99個(含1個涉農社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登記賦碼工作,促進了村集體經濟收益的穩步提升[5]。這些改革成效的取得,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功不可沒。
2.2.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 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的基礎。由于我國人多地少,關于在小規模農戶基礎上能否實現現代化,以及怎樣實現現代化的問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關注的重點話題。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逐步退出,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的農業經營體制逐漸確立[6],成了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
但是從實踐看,這種制度的優勢正在逐漸弱化,主要表現在“統”的作用發揮不足,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嚴重滯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面臨一些障礙[7]。由于在改革初期更多地強調“分”,很多生產隊甚至將集體的農用工具和牲畜全都分給農戶,導致絕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再具備為農服務、行使“統一”經營職能的資源[8],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逐漸弱化,越發不適應村組織運行和公益事業發展需要。因此,扭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頹勢,重新賦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能力就顯得愈加重要,也成了基層黨委政府和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名山區在此方面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常識,出臺了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在全面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同時,因村因組制宜,積極大膽探析多種創新發展村組集體經濟形式,積極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和集體資產股份權能實現形式。2019年起至現在,先后探析創新出了雅安市名山區“騎龍村模式”“解放村模式”“紅草村模式”等多種成功模式,具體概括為“土地合作型、資源利用型、產業發展型”等9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取得顯著良好成效,深受各級好評并學習借鑒。目前,全區99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中,經營性收入(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的有90個,其中1~5萬元有42個,5~10萬元26個,10~15萬元8個,15~20萬元5個,20萬元以上9個。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消除,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總額6309.7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37.15萬元[5]。
2.2.2 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工作 名山區始終把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名山茶葉、生豬等產業發展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的意見,茶葉、生豬等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每年春茶采摘時,吸引了大量外區縣采茶工來名采茶務工,同時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客商來名進行茶葉鮮葉收購、加工、銷售和置業,名山區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綠茶大縣和茶苗第一縣,年出產茶(干茶)5萬t以上、出圃茶苗15億株以上。名山區涌現出了一大批上檔次、上規模、效益佳、示范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全區現有注冊農民合作社38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示范社15家、市級示范社24家、區級示范社30家。現有注冊家庭農場207家,其中省級示范場7家、市級示范場26家、區級示范場63家。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目前,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2988元,同比增長11.50%[5]。
2.3.1 農村三資管理工作 配合財政、紀檢、審計等部門,制定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健全管理制度,實行“村財鄉管”加強平時工作督導,依法依規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實現了全區三資管理,多年零信訪,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
2.3.2 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經營等涉農信訪與糾紛調處工作 依法依規妥善做好農村因為土地承包、流轉經營,農村土地確權、農村宅基地管理、農民負擔、一事一議等方面的信訪與糾紛調處(仲裁),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全區每年要接待答復相關法律政策來電來函面訪等60起以上,直接參與調處10余起。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專業跨度大、業務要求高、聯系群眾緊密,必需經常下鄉、進村入戶調查研究,搜集掌握真實、一手資料,才能做好農經統計分析工作,才能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通常,每年各種農經統計數據和文字報告資料皆在十數萬字以上。
2003年名山區鄉鎮機構改革,撤銷鄉鎮農經站后,鄉鎮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人員不足1人,多為兼職,且經常變動,每年變動率在40%左右。區縣近年多的能到4個人,而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工作的開展,至少需要首席仲裁員(1名)、仲裁員或助理仲裁員(2名)、書記員(1名)、仲裁材料傳遞或仲裁秩序維持員(1名)等5名工作人員。顯然,區縣和鄉鎮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人員配備情況,與日益增多而繁復的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農經管理傾向于社會科學,清貧苦累而不容易出成績,不容易拿獎項,于職稱評定不利。加之,農經職稱納入了經濟系列職稱,實行以考代評、考評結合,屬跨系統的經信系統管理,相對于同屬農業農村局系統管理的農藝、畜牧等職稱更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人員積極性、創新性的發揮,人才難留。
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為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開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切實充實和加強鄉鎮和區縣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力量,適應改革發展、鄉村振興,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事業需要,解決鄉鎮農經和區縣機構人事編制,充實工作人員,做到有機構干事,有人干事,從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
加強農村經營管理干部人才培訓,不斷提升履職能力和水平。農經職稱納入農業農村部門評定,與農藝、畜牧相關職稱評定一視同仁,暢通職務職級晉升、職稱評定、人才流動通道。實施崗位激勵,對業績突出的基層農村經營管理干部予以表彰獎勵和重用,留人留心。
經營管理工作歷來是黨的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各級政府管理農村經濟的重要職責,盡管在具體實踐中困難重重,但也總結出了適應本地發展趨勢的經驗方法。盡管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仍要堅定信心,站在“三農”工作的全局來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新時代的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繼續做好新時代的農村經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