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南昌 330000)
南巖石窟位于江西省弋陽縣城南部的南巖山上,依山而建,自唐太和年間(827-835)僧人神曜始鑿石龕,雕刻佛像;至宋嘉定年間(1208-1224)當地邑人王元長對石窟進行擴建,并繼續雕鑿佛像。后在文革時期遭受破壞,1999年由當地政府進行修復,并找回被損壞的36尊佛頭,重新進行修復,安置于佛身上。現南巖石窟中,共保存有北宋嘉定年間佛龕28座,造像35尊,是研究江南地區佛教造像樣式的重要資料。水月觀音像(圖1),位于石窟主龕左側第3號龕中①,龕高2.05米,像高1.40米。該水月觀音像,為紅巖雕刻,頭戴寶冠,坐于石座上,右腿彎曲立于座上,左腿彎曲橫置于其旁,雙臂已失;造像頭部風化眼中,但依稀可見菩薩造像面容慈祥,臉龐圓潤,眼部的表達尤為突出,具有漢族人的特征特征,與窟內其他造像相似,具有世俗化的傾向。上半身挺直并無彎曲、依靠之態。這種上半身身姿挺拔的姿態,在江西贛州通天巖石窟的水月觀音像也有體現。
贛州通天巖石窟的水月觀音像(圖2),位于第257號窟的 圓拱龕中,龕高2.12米、像高1.61米②。水月觀音像,施半趺跏坐于石座上,右腿彎曲立于座上,右手橫彎置于右膝蓋上,左腿彎曲橫置于右腿旁,左臂向后支撐于臺座上。該像表面已風化,但可見其全貌為頭戴寶冠,著雙領下垂式菩薩服,與北宋菩薩造像服飾一致,佩瓔珞,上半身身姿挺拔成直立之姿,與一般的水月觀音像上半身呈依靠或閑適姿態不同。
水月觀音的圖像,是中國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構圖樣式,在我國的佛教寺院、石窟壁畫中經常出現。水月觀音,作為觀音菩薩三十三化身之一,以其獨具中國韻味的審美、菩薩慈悲的面容,不僅在中國流行,還流傳到了日本、韓國等地,成為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2
唐人張懷瓘在《太平廣記·卷二百一十三·畫四》中,指出觀自在菩薩即為水月觀音,即“今上都有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云西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面兩神,皆殊妙也。”因此學界一般認為,水月觀音即觀自在菩薩,而其居住地則為布呾洛迦山。關于這一點,唐朝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中,有記載水月觀音所在地區即為布呾洛迦山③。
水月觀音的形象的創造者一般認為,是中唐時期的畫家周昉。這一說法源于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即“勝光寺,一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并是劉整成色”。文中所描述的水月觀音圖像,包括了菩薩身具頭光、竹子這兩大要素,與現今流傳的水月觀音圖樣相仿。現存的最早的水月觀音,一般認為是四川省綿陽魏城圣水寺石窟中的水月觀音像,該像位于第七窟,其上有銘文。根據銘文記載,該像尊號為水月觀音菩薩,造像者為“弟子”(這里應該指的是佛弟子)王宗建所造,時間為唐朝中和五年(885)二月二十三日,目的是“設齋表慶”。水月觀音頭戴高冠,坐于石座上,右腿彎曲下垂,左腿彎曲腳放置于右膝蓋上,雙手懷抱左膝蓋達到身體的平衡。這種樣式,顯然與現在流行的樣式有著明顯的不同,應該是比較早期的水月觀音形象。張萌在《浙江金華萬佛塔出土鎏金銅水月觀音像研究——兼談水月觀音圖像的演變》一文中提出,這種雙手抱膝的水月觀音式樣可能就是周昉所創造的樣式。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反應在佛教造像中,如敦煌石窟中的五代石窟,共有三十三個,數量較多,說明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但是在造像、壁畫的質量上,遠遠不如隋唐,缺乏靈動、生氣。水月觀音造像在這一時期有所增多,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萬佛塔出土的五代鎏金銅水月觀音像,壁畫上敦煌地區莫高窟、榆林窟等出現了多幅水月觀音壁畫。到了兩宋時期,水月觀音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本土化。相對于隋唐五代時期的男身女像,這一時期的觀音更加女性化,女性特征更為突出,神態安詳恣意。
現如今我們常見的水月觀音的形態,主要有四種④:
(1)抱膝坐姿水月觀音像,與四川省綿陽魏城圣水寺石窟中的水月觀音像一致。
(2)半趺跏坐式水月觀音像,這也是現在比較常見的一種樣式,即觀音一腿彎曲于座上,一腿自然垂落或立于蓮花之上,其代表有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二窟西壁的水月觀音龕像、榆林窟第二窟水月觀音經變、大英博物館藏《水月觀音像》等。
(3)雙腿結跏趺坐水月觀音,這種姿態,源于唐朝實叉難陀翻譯佛經《華嚴經·入法界品·參觀自在菩薩》中的記載,經文中描述了觀自在菩薩結跏趺坐于金剛寶座上⑤。敦煌石窟曾經有一副乾德六年繪制的水月觀音像,現藏于史密斯學會弗利爾美術館。其主尊為一觀音坐像,雙腿交疊、趺跏坐于金剛座上,畫面中上部題有銘文“南無大悲救苦水月觀音菩薩”。
(4)游戲坐姿的水月觀音像,這種形態的水月觀音,右腿彎曲立于臺座,左腿橫置于其旁,右手放于膝蓋,左手自然下垂,放置于身后,支撐整個身體;這種坐姿與江西弋陽南巖石窟、江西贛州通天巖石窟中的水月觀音造像姿勢一致。
據記載,游戲坐姿的水月觀音像在宋代時期大量出現,除了江西的這兩尊水月觀音之外,比較有名的是大足石窟、安岳石刻水月觀音像,現在共發現可以確定為游戲坐水月觀音像的為二十四處⑥。分布時間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主要有北山135號、133號龕的水月觀音像,以及川安岳縣毗盧洞第19號窟的水月觀音像,其坐姿均為游戲坐,但在身形姿態、圖像構成上,與江西兩尊水月觀音像又有不同。
以四川大足石窟北山佛灣第133龕水月觀音像⑦(圖3)為例,主尊頭戴寶冠,右腿彎曲立于金剛座上,左腿橫置于其旁,右手肘部置于右膝之上(前臂部分已失),左手放于左腿上。其面帶微笑,注視著下方,上半身略呈倚靠姿態,整體隨性自然,透露著無拘無束、自在悠樂之態。頭后有頭光,身后為山岳峰巒林立,右側山崖之上放置有玉凈瓶。該洞窟內水月觀音左右眷屬分別為龍女、善財童子,兩人之外又各有隨侍力士立于兩側。135、133窟中雕刻內容,講述了觀自在菩薩在補怛洛迦山中說法的場景(通常稱為洛迦山),來源于實叉難陀譯佛經《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六參中的記載⑧。

圖3 四川大足石窟北山佛灣第133龕(圖像來源:董秋雨、龍紅.巴蜀水月觀音圖像演變探析,法音.2020,(04),p45圖7)
此外在敦煌、榆林等西北石窟中也有水月觀音像,但多以壁畫為多。如甘肅瓜州榆林窟的水月觀音像,在榆林窟第二窟的東崖下層,石窟的窟門南、北兩側,各有一鋪水月觀音。其北側所繪的水月觀音壁畫(圖4),包括了對觀音周圍環境的描寫。在夜晚月光或傍晚彩霞映照下,整個畫面呈現出朦朧感,天空上云朵漂浮,觀音倚坐于石座之上,兩腿自然彎曲,昂頭望天,身后為山崖松林,溪水潺潺,整體顯示出一種閑逸、靜謐的姿態。這里觀音的姿態類似于游戲坐姿,但相比于游戲坐,顯得更為閑適、自在,頗為放松。

圖4 水月觀音像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側
西壁南側水月觀音(圖5),與北壁的表達又不相同,其姿態為典型的游戲坐。菩薩坐于蓮花座上,蓮花座的蓮瓣雕刻成單覆瓣蓮花形,各蓮瓣呈下垂狀。菩薩身披飄帶,戴瓔珞,右腿彎曲立于金剛座上左腿橫置于其旁,右手肘部置于右膝之上,左手放于左腿上。菩薩頭戴冠飾,身后為山崖松林,天上彩云飄蕩于山峰之間,遠處天地空蒙。其身右后側石桌上,放置有一石盒。龍女侍立于其前方,似在聆聽觀音菩薩講經,表現的主題與四川的水月觀音主題相似,均為觀自在菩薩在補怛洛迦山中說法的場景。

圖5 水月觀音像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南側
可知西北石窟壁畫中的水月觀音像,與四川石窟的水月觀音造像相比,表現基本一致,圖像出處應該均來源于《華嚴經》中觀自在菩薩在補怛洛迦山中說法的場景。但是在表現上可能由于表現題材為繪畫的原因,菩薩神態更為人性化,沒有了隋唐時期菩薩的俯視感,體現出來菩薩對于人間、世俗的慈悲。同時,兩地水月觀音像的服飾、造型相似,但是江西的兩尊水月觀音像,均為單體觀音造像,其身材更顯得消瘦,尤其上半身挺直的身姿,與西北石窟壁畫、四川石窟的水月觀音像相比,少了閑逸,更多了幾分觀察世間萬物的姿態。
水月觀音像在唐朝之時就已流傳至日本。唐文宗開成元年,日本僧人常曉來到唐朝求法,曾將中國很多密教佛像、佛經帶回日本,其中就有一具水月觀音菩薩像,同時描述了當時唐人對于“水月觀音”的看法⑨。
常曉在文中說到請來水月觀音像的原因,即菩薩大慈大悲,化形萬方,觀察眾生苦樂,故以水月觀音像示人,并指出唐朝人多以水月觀音像可以除災禍,天下之人多信奉水月觀音。但是在日本尚未有此像流傳,故請來水月觀音。通過此段文字記載,可知唐朝之時水月觀音像便已經盛行,其主要功能是除災滅噩。常曉帶到日本的水月觀音像很顯然應該是早期的水月觀音,且其形象與密教相關。
水月觀音像自唐代創作出來之后,在中國乃至日本、韓國一直流行,這與水月觀音構圖或形象中體現出的世俗情懷,有著深遠的關系。同時也與其除災難的功能有關。現存的佛教典籍中并無直接介紹水月觀音的經文,如上述提到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文中,通過善財童子的視角對于水月觀音進行了描述。敦煌曾經出土有一卷《水月觀音經》,現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為五代時期翟奉達為亡妻馬氏營齋“超登妙道”抄寫,但是據王惠民先生的考證⑩,該經應為偽經,密教經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水月觀音的描述,該偽經很可能參考了此經;并提出敦煌藏經洞曾經出土一副千手千眼觀音畫像,時間為五代后晉天福八年(943年),在畫中千手千眼觀音下方有一小幅水月觀音,可見兩觀音的附屬關系。
注釋:
①徐長青,吳海生,翁志強.南巖禪寺與南巖石窟[J].南方文物,2005,(02).8-12.
②張總,夏金瑞.江西贛州通天巖石窟調查[J].文物,1993(03),48-56+101-102.
③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秣剌耶山東有布呾落迦山,山徑危險。巖谷欹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
④張萌.浙江金華萬佛塔出土鎏金銅水月觀音像研究——兼談水月觀音圖像的演變[J].博物院,2020,(04).58-65.
⑤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M].大正新修大藏經No.0279,p366。具體記載為:“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彼居士教,入彼菩薩解脫之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念彼諸佛相續次第,持彼諸佛名號次第,觀彼諸佛所說妙法,知彼諸佛具足莊嚴,見彼諸佛成正等覺,了彼諸佛不思議業。漸次游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⑥江佳銘.大足、安岳地區水月觀音造像研究.四川美術學院碩士論文.p17。但是其文中游戲坐水月觀音像中包括了一腿垂于坐下的觀音像,與本文所述游戲坐觀音略有不同。因此游戲坐水月觀音像的造像數字,尚待商榷。
⑦孫婷.大足石刻北山水月觀音造像世俗化研究[J].西部論叢.2018(10).
⑧同注釋⑤。
⑨常曉和尚請來目錄[M].大正新修大藏經No.2163,p1070.具體記載為:“入唐學法沙門常曉言。常曉以去承和三年(836)五月。銜命留學遠期萬里之外。其年漂回……上新請來法門并佛像道具事……水月觀世音菩薩像一軀右大悲之用。化形萬方。觀思眾生。拔苦與樂。故示像相使物生信。今見唐朝世人。總以為除災因。天下以為生福緣也。是像此間未流行。故請來如件。……”
⑩王惠民.敦煌寫本《水月觀音經》研究[J].敦煌研究,1992,(03).93-98+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