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璟,賈永興,朱 瑩,王 淵,岳振軍
(陸軍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7)
混合式教學,指的是教師經過教學設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線上資源,整合教學資源、擴展課堂邊界、豐富課堂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增強師生互動,使得學生發生了混合式學習行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9年工作要點》曾明確指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和課堂革命。由此看出,混合式教學對于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尤其是公共衛生事件突發以來,“停教不停學”的要求促使各高校大規模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在線教學,對“互聯網+教學”的新形態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索,有力推動了混合式教學的發展[1]。
“以學生為中心”是混合式教學的靈魂。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各個實施階段,通過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學,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軟硬件支持,結合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等多樣的教學形式[2],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重新規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安排,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激發內在驅動力,鼓勵發散思維與創新實踐,強調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與靈活運用,提倡學生進行學習經驗的交流和觀點的碰撞,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切實實現“以學生為中心”[3]。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信號與系統”課程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和談心談話等方式,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研究,并結合本課程的資源建設情況,給出了若干教學實施建議與策略。
“信號與系統”課程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等電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專業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4]。承上,指的是本專業學生要先修“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電路分析基礎”等基礎課程;啟下,指的是本課程介紹的方法和理論是后續“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自動控制原理”“電磁波與天線”等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5]。下面簡要介紹本課程混合式教學的資源建設情況。
課程團隊建設了基于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信號與系統》課程,已開課8期,在線課程中包含53個視頻和9套測驗試卷。中國大學MOOC平臺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小,學生可以靈活安排課前的時間進行學習。此外,在線課程的每一個視頻都對應某一個或兩個知識點,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情況選擇針對性地觀看其中的某個視頻,甚至是視頻的某一段,大大提升了自學效率和效果。
本課程建設了線上試題庫,涵蓋本課程的全部知識點和常見題型,在每一章節之后還有階段測試卷,讓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就能隨時隨地做題,及時進行知識掌握情況的自測。此外,線上題庫還包括少量高階的、難度較高的考研題,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結合知識點的工程應用背景,課程團隊建設了拓展學習資源,包含科普微課、文獻資料、MATLAB范例等多樣的資源形式,擴展視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工程意識與科學思維的運用。同時,學有余力或有意愿參加創新競賽的學生也能在拓展學習中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不同專業和不同期班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觀,在專業基礎、自學意愿、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差異,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避免千篇一律,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下面以“信號與系統”課程為例,介紹課程組對于學生學習觀的調查研究,以及對混合式教學實施的建議。
在上學期(2021年春季學期)開課前,課程組對實施混合式教學的通信工程專業某兩個教學班共62名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了解學生的自學習慣、學習需求、對于課程的期待等基本情況。
對于“你有利用微課等線上資源進行自學的習慣嗎?”這一問題,學生的回答如圖1所示,其中有15名學生表示“從來沒有,也不想嘗試”,有23名學生表示“沒有,但是愿意嘗試”,有19名學生表示“有過,但是用的不多”,有5名學生說“經常自學,基本掌握自學方法”。根據結果能看出,91.9%的學生自學基礎和自學能力并不高,75.8%的學生對于線上自學這一方式表示認同和接受,但仍有15%的學生表現出了并不高的學習熱情和接受程度。

圖1 學生自學習慣的問卷調查結果

圖2 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期待收獲
當回答“你希望從這門課中收獲什么?”這一問題時,有7名學生表示自己只想要期末考試及格即可,有28名學生從保研、評優等角度出發,希望在本門課程期末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有12名學生已明確考研的想法,而本門課程作為多個專業的考研課程受到普遍重視,另有15名學生認為本門課程介紹的理論與方法能夠在實際工程中有所應用,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從學生的回答能看出,大多數學生比較重視本門課程的學習,不僅注重自己的“應試表現”,而且關注本課程相關的實際應用,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本門課程,收獲做題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同時提升。
分析開課前的問卷調查結果,并結合本門課程已經建設的教學資源,課程組對于上學期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進行了以下優化設計。
一是增強對于學生自學方法的引導。大多數學生對于線上自學的學習方式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的自主學習。在學期開課前,進行集中的線上平臺使用輔導培訓,介紹線上平臺和資源的基本使用方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并熟悉線上自學的模式;在每一次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發布預習導學課件,梳理知識點,強調重點、難點和必考點,并發布自學自測題,幫助學生掌握自學效果,教師也可以依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課堂講授,調整課堂時間分配,提高教學效率。
二是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課程組設計了“請學生講解知識點和習題、分享好的自學方法、合作完成小組作業并課堂匯報”等豐富多樣的展示環節,結合翻轉課堂、小組匯報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分享與表達,在這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知識點查漏補缺,保證了學生充分掌握學習內容,同時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溝通表達和小組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展示中收獲成就感,增強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熱情。
三是豐富課后鞏固練習和拓展練習的難度層次。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后練習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以教材每章節后的習題作為作業。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接觸到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僅練習教材上的習題難以滿足全部學生的需求。此外,在問卷調查中也了解到本學期兩個期班中有近20%的學生有考研打算。因此,課后作業不僅布置教材上的經典習題,還增加了相關知識點的部分考研試題,這些練習題的難度較大,不要求全部學生都完成,僅作為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選做。
四是采用問題引導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工程應用案例的討論。前期的問卷結果表明大多學生關注于課本知識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課題組設計了貼合知識點的案例庫,設置“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加深對概念和方法的深層理解,提升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提高工程素養和專業能力,為后期專業課的學習以及崗位任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是采用階段性的測試和問卷調查,階段測試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階段問卷則是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適應情況,有助于教師動態調整和針對性優化授課模式。
結合上述優化設計,課程組完成了2021年春季學期“信號與系統”課程的授課,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兩個教學班(62名學生)結課考試平均分為84.5,略高于實施傳統教學模式同專業另兩個教學班(69名學生)平均分83.4,相差不大。此外,結課后在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教學班中發布了問卷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的體驗與獲得感,以便課程組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實施策略。
如圖3所示,有58%的學生表示享受學習過程,自學能力也有所提升;29%的學生表示學習過程雖偶爾感覺困難,但收獲是令人滿意;11%的學生表示學習過程比較艱難,但自己有所收獲;2%的學生表示不想再嘗試這樣的學習方式了。分析問卷結果,絕大多數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方式表達了肯定的態度。由于學生的學科基礎、學習能力和自律自覺等多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學習過程的體驗是不同的,基礎較好、自律較強的學生可能會更快適應混合式教學,但整體來看,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經歷一學期學習后除了課本知識外,是有所收獲或提升的。此外,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受益于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中教師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應在教學周期全過程都加大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注重對學生自學數據的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談話談心,不讓混合式教學只是少數優秀生的表演舞臺,更要讓每位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其中。

圖3 結課時問卷調查結果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既符合新的教育發展環境,同時也為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為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了多樣的可能。在實踐中,教師應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在教學全過程中靈活運用問卷調查等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結合課程資源建設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實施的策略,注重反思,逐步優化,以期進一步提高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