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冠軍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商務外語系,山東 青島 266100)
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深入,2020年到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消費者大規模轉向線上購物,刺激了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跨境電商在國際貿易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與一般貿易相比,跨境電商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縮短交易流程,提高流通效率[1],在交易流程、物流、支付方式等方面與傳統貿易相比均有著顯著的不同。阿里研究院資深專家歐陽橙(2019)認為,跨境電商在未來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模式,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都會以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行[2]。由于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方向主要為外貿業務員以及涉外商務服務等,因此,該專業的課程設置要與國際貿易行業發展變化緊密融合,否則就會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所學的內容不符合就業崗位的需求,在國際貿易新模式下,亟須根據目前國際貿易模式的發展變化加大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改革,以便培養更多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2.16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了1.9%,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了31.1%。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 39.1萬億元,比 2020年增長了21.4%,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1.98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15%;其中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萬里匯《全球消費者購物行為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國外消費者跨境購物的主要目的國,如美國、德國以及新加坡2019年的跨境購物消費中,從中國購買的占比分別為 16%、13%、47%。大量中小企業參與跨境電商貿易,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體現了中國整體產業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的主要模式包括B2B、B2C以及C2C,即企業對企業、企業對個人以及個人對個人。在跨境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一般通過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立業務關系。B2B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有敦煌網、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國制造網以及環球資源網等;B2C模式有速賣通、大龍網和蘭亭集勢等。
據2021年11月29日的人民日報報道,海外倉數量已超過2000個[3],海外倉的建立,使得企業更接近終端用戶,提高了客戶體驗感,解決了跨境電商原本發貨所采用的國際小包、國際快遞以及國際專線等所存在的運輸成本高、運輸時間較長的問題。據估算,海外倉發貨到達終端客戶時間,可由原來的20天左右,縮短至3到5天[4]。同時,由于海外倉在消費者本土,賣家可提供靈活退換貨方案,提高了消費者購買信心,大大提高了商品競爭力,使得賣家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先機,海外倉成為跨境電商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選擇。
傳統貿易與跨境電商所涉及的交易鏈條如圖1(P257)所示。

圖1 傳統貿易與跨境電商交易鏈條
從上圖可以看出,傳統貿易與跨境電商的交易鏈條不同,傳統貿易鏈條基本包括五個環節,包括生產商、出口商、進口商、分銷商、國外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而跨境電商交易鏈條只有三環,包括生產商、國內跨境電商以及最終消費者。在跨境電商交易模式中,國內跨境電商從生產商購買商品后,通過平臺直接將商品賣給最終消費者,節省了不少中間環節,在控制了商品的定價權的同時,也保障了利潤。
在傳統貿易中,一筆交易的達成往往要經過詢盤、報價、還盤、接受、簽訂合同、生產貨物、租船訂艙、辦理保險、報檢報關、運輸以及收款等環節,一筆交易從開始到結束經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跨境電商相對非常快捷,買賣雙方直接在線上交流,選中商品后下單付款,節約了很多交易時間和交易成本。
傳統貿易多屬于批量購買,每筆業務涉及金額較大,貨物多采用海洋運輸,運輸時間相對較長,結算方式主要包括信用證、電匯以及托收等,付款一般要委托銀行完成,委托涉及的票據也較復雜,相關專業課程涉及支付環節也主要圍繞以上結算方式開展,付款不需要第三方支付平臺,回款周期較長。
跨境電商多屬于零售方式,每筆業務涉及金額較小,貨物多采用空運,付款一般需要第三方支付平臺,常見的支付平臺有Paypal,WorldFirst,Airwallex等,支付流程一般是將貨款支付到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平臺在確認付款后,再通過合作的銀行進行貨款支付,回款速度快。
傳統進出口貿易基本是B2B模式,貿易介于外貿企業與外貿企業之間的洽談。而跨境電商主流經營模式為B2C,直接面對消費終端。
在指導學生畢業實習的過程中,通過與外貿企業以及畢業生座談,同時借鑒了黃照強(2019)、吳炅(2016)的研究內容,總結出在跨境電商背景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對于跨境電商背景下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應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目前,不少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所學的專業知識跟不上外貿形勢的發展,學生對外貿工作的基本操作流程尚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與崗位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由于跨境電商興起的時間較短,大多數高校還缺少完全科班出身的專業老師,商務英語專業的老師主要由英語專業的和商務專業的老師組成,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乏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沒有企業工作背景,在教學方面也缺少成熟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不能很好地將跨境電商實踐做法融入教學當中去。
有些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還只有《國際商務函電》《國際貿易實務》等與傳統貿易相關的專業核心課程,與跨境電商相關的核心課程幾乎沒有,沒有針對外貿的發展變化對課程進行調整優化,學生畢業后還無法滿足跨境電商崗位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知識的不斷更新換代,工作崗位對人才技能的要求也必然會不斷發生變化,在校期間的學習無法全部滿足未來工作的技能需求,因此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知識技能需求。目前,不少高職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自主學習能力亟須進一步提高。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境電商與傳統貿易在諸多方面存在著顯著區別,按照傳統貿易模式制定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距離跨境電商的崗位需求勢必存在著不小的距離,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面臨著轉型升級壓力的外貿企業對跨境電商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對商務英語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就顯得迫在眉睫。
職業院校應根據企業崗位要求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標準,充分利用學校在人才、場地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吸引優質企業成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優化培養方案,在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穩定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學校與企業應制定相關的合作制度,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保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利益,提高企業參與合作的熱情和吸引力。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友資源,利用好校友資源能加快學校發展的步伐,提高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有利于拓寬產教融合途徑,學校應加強與校友企業的溝通交流,建立校友信息資源庫,挖掘校友資源,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實現合作共贏。
跨境電商的基本工作可以概括為企業在跨境電商平臺發布產品信息,買方瀏覽信息、洽談、下單并支付,跨境電商企業將買方訂購的產品交付給物流公司進行運輸,進出口國海關查驗放行后,產品送達買方手中。跨境電商崗位要求從業人員應具備扎實的商務英語應用能力、電子商務技能、外貿進出口業務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跨境電商平臺操作技巧。為了培養學生具備以上知識目標,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開設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要組織人員對專業未來的就業崗位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專業對應就業崗位的工作內涵,掌握就業崗位的需求,才能做好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2)根據跨境電商的工作需求,學校在商務英語專業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加以優化,在加強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能力培養的同時,增設《跨境電子商務》《電子商務英語》《跨境網絡營銷》《跨文化交際》等跨境電商類核心課程。
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改革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老師只有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以及高超的教學能力,才能防止閉門造車、教學脫離實踐,才能讓學生在教學中學到外貿業務最前沿、最新的做法,才能讓學生勝任未來的工作。專業老師應主動到跨境電商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自己的實操水平,了解外貿企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除此以外,學校應主動聘請跨境電商企業的業務骨干到學校兼職任教,打造一批高素質穩定的企業外聘教師隊伍,促進專任教師與外聘教師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在提高企業外聘教師教學經驗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校專任教師的實操水平,有利于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針對一些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特點,教師應主動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課程平臺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材料,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在約定的時間提交學習成果,教師進行線上評價,評估學生學習效果。學生在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后,還要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可協助學生選擇學習目標,識別自主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己搜索學習輔助資料,學習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系統性評價[5]。
跨境電商作為外貿發展的新業態,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商務英語專業必須隨著外貿行業的發展變化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培養出更多勝任跨境電商新環境下的外貿復合型技能人才。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加強校企合作和師資建設、優化課程設置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實現校企共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