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艷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2017年,習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素有“國術”之稱。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建立了豐功偉業。縱觀武術發展史,毋庸置疑的是武術在現代社會受到嚴重沖擊,西方國家新興體育項目席卷世界各地,武術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現代武術和傳統武術兩種形式。21世紀的武術雖有健身、教育、娛樂等功能,是否存在以技擊為本質的防身功能,仍備受爭議。武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其內涵是非常深奧的,武術最初的功能是自衛。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戰爭對武術的技擊技能產生嚴重影響。武術界“假大師”、“打假拳”等現象層出不窮,這不僅給武術界帶來了惡劣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中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此外,競技武術傳承者身份遭到質疑,對武術傳承與發展具有怎樣的作用呢?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武術何去何存成為眾多武術學者思考的問題。社會總是朝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方向前進,因此,武術發展不僅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同時也要注重武術整體的發展,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本文試圖從社會變遷視角分析中國武術發展對新時代武術發展具有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縱觀近代體育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發現,中國現代體育的重大發展和改革都是受西方體育的思想而推動的,反映時代意蘊,并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緊密相連。由此可知,現代武術是受到西方體育文化影響形成的,50年代后,由于多方因素影響,武術只有套路,無對抗形式,并受武術競賽規則的制約,向藝術化方向發展。作者認為,此種觀點過于膚淺,競技武術中存在器械對練及徒手對練形式,因此,認為競技武術無對抗形式的論述是刻意削弱競技武術的內容。每個習練者皆知現代武術以拳、器械為基本套路組合。武術史記載,在商周時期,武術形成各自特色,出現地域等差別并逐步分化,出現武舞。現代武術在全國普遍開展,武術的愛好者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人們對武術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有學者表明,現代武術是以入奧為終極目標,并朝著多樣化、國際化、全球化、高水平化方向發展,以健身娛樂為目的。《周易·系辭下》記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自然變化的基本特征,即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瓶頸期”,原先有利的條件會成為事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如何使中國武術在國際社會立足,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華武術成為武術界學者思考的問題。
有學者研究發現: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其生存環境和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崇拜者以及民間拳家普遍認為,民間傳統拳種重視技擊,承載著武術的本質屬性,是真正的武術。陸小黑等人認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文化回歸、傳承和保護并重是傳統武術未來發展的時代需求、立足之本、必然趨勢、有效保障。回顧歷史發現,社會發展和科技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和傳承,武術對人類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具有重大貢獻。
時代瞬息萬變,一味墨守成規,終將被社會淘汰。然而,現代人學習武術的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競技武術的技擊技能被淡化甚至缺失,被普及的只是武術的外在表現形式,真正的既能防身御敵,又能強身健體的武術基本得不到普及,甚至出現傳承危機,這是武術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本質功能的缺失。盡管傳統武術門派眾多、拳種各異,但在技法類型方面,基本上都是以套路和技擊為主。因此,我們不能把武術套路作為武術本身看待,以武術套路代表武術犯了“以部分代表整體”的錯誤。喬鳳杰教授認為傳統武術面臨的問題主要有:(1)技法單一,以套路為主;(2)目標多元,古今差異大。傳統武術發展至今,雖然技法仍然以套路和技擊為主,但是由技擊技能組合而成的武術套路已成為武術的主要技法,傳統武術面臨的現狀和基本事實。鑒于此,傳統武術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創新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歷史始終屹立在世界文明舞臺上的核心要素之一。現代武術為武術的發展和傳承起到推動作用。
《周易·系辭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自然變化的基本特征,有時是細微的而有時又是顯著的,變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關于社會變遷的概念,也同樣存在見仁見智的論作。社會文化進化論者認為社會和文化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的發展,從簡單到復雜;循環論者認為社會和文化是經歷著一個無方向、連續的成長和衰落、挑戰和反應的變化模式。社會變遷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變遷實質是社會結構的變遷,物質環境、科技發展、經濟發展、文化進程等因素均會促進社會結構變遷,而社會結構變遷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社會變遷往往能引起文化變遷,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而體育文化變遷是文化進化與傳承的互賴過程。中國武術隨著文化變遷,內在功用與外在表征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外在表征方面,古代中國武術注重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沉淀,也是中華武術得以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社會發展與變遷導致文化沖突成為無法避免的難題,文化沖突使中國武術內在功用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冷兵器時期,武術主要以技擊形式體現,服務于戰爭,將保家衛國、安身立命作為終極目標,而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冷兵器時代結束,信息化戰爭改變了中國武術應有的技擊技能,衍生出健身、娛樂、競技、休閑等多元化功能。總而言之,文化變遷導致武術內在功用與外在表征均發生了明顯變化,武術學習目的本質上存在差異,逐漸從拜師學藝向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轉變,古代武術的創編是以技擊為首要目的,但隨著信息化戰爭的興起,中國武術淡化原有技擊功能,主要以強身健體、競技表演為核心目標,武術在社會變遷中探賾了自身的發展方向。
武術界長期存在傳統武術和現代武術的爭鳴,其實,武術并無現代和傳統之分,昨天的傳統,也曾是今天的現代,今天的現代也將成為明天的傳統。人們將武術分為傳統和現代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由武術的技擊本質延伸出健身和娛樂等功用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中國武術呈現多樣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特征。正因如此,作者認為現代武術只是選擇性發展了中國武術的部分內容。
有學者對現代武術傳承者的身份提出質疑,認為現代武術算不上對傳統武術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綜述文獻,發現認為競技武術不具備傳承者身份的主要原因是技擊性淡化甚至缺失。中國武術的技擊本質是在人類社會發展中逐漸產生的,《韓非子·五蠹》記載“人民少而禽獸眾”。人類為了生存才逐漸形成跑、跳躍、滾翻、拳打、腳踢等技能,進而衍生出技擊技能。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首先,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適應戰爭需要,要作戰斗的演練,以熟悉戰斗的擊刺動作和群體組合,于是萌生了武舞,舞者手持器械做各種擊刺動作,通過武舞,以獲得超自然的力量并戰勝對手;其次,現代武術是隨著傳統武術而產生的,而且是現代化中國武術的必然發展趨勢。如,《晏子春秋》:“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 ”以及《淮南子·道應》:“爭者,人之所本也。”這些論述均表明華夏先民對競爭觀念的崇尚。在此觀念影響下,武術現代意識開始萌芽。依以上論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武術的技擊技能是在社會生活發展中逐漸演化形成的,且隨著社會變遷,武術會衍生出多樣化的功用和價值。
傳統武術是現代武術之基,現代武術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哲學認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武術本無傳統和現代之分,傳統是隨時間推移而形成的,競技武術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武術,馬文國認為,現代武術和傳統武術同根同源,并無本質區別。現代武術的發展是由于受到社會文化的演變和世界體育文化的影響而從傳統武術中分離出來的,這是文化發展中沖突與融合的必然趨勢。雖然西方體育與中國傳統體育是兩種不同質的文化,必然有沖突、對立的一面,但同時也有相互滲透、融合的一面。
縱觀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武術由以前的攻防技擊功能轉變為如今的健身、娛樂等功能。因此,人們將以技擊為本質的武術稱為傳統武術,而將現代以健身、娛樂為功能的武術套路稱為現代競技武術。1957年出版第一本武術競賽規則,專家創編長拳、刀、槍、劍、棍的規定套路,形成以“長拳、南拳、太極拳”為核心的競技武術,標志著中國武術的發展開始轉向高標準的套路演練。因此,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屬于同宗同脈,并不存在競技與傳統之分,唯有二者融合,才能推動中國武術發展,否則,將不利于武術保護與傳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厘清中國武術發展的主要矛盾,注意到“影響中國武術發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解決好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區別,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別”。只有這樣,中國武術才能欣欣向榮。然而,以技擊為本質的中國武術為何只在民間發展,且發展緩慢,有學者將傳統武術發展的不利完全歸咎于現代武術,這是無理取鬧。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將中國武術推向另一個高峰。顯而易見,中國武術只有不斷創新并主動調整其發展形勢,才能在調整中尋求穩定的發展路徑。正如季羨林教授說的那樣,如今風靡全球的西方文化不會永遠長流,21世紀,西方文化將會讓位于東方文化,人類文化事業的發展會步入一個新紀元。武術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更加美好,取決于對待傳統的態度,應是立足現實,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現代化的武術出現多元化的特征是顯而易見的。
國家提出“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并將其上升至國家戰略。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重任。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弘揚崇高的民族精神是推動國家和民族進步與發展的動力源泉。武術進校園意味著武術的普及,但普及不等于傳承,武術精髓和深刻內涵很難普及。武術進校園雖不乏為一種優異的傳承路徑,但這只是以武術操等外在形式教授和普及武術,并不是等同于傳承,縱使有數億人學習中華武術,能傳承武術精髓的又能有幾何。“傳承”一詞是傳遞和承接武術精髓和深刻內涵,學校武術教授是行政班教學模式,一位體育教師要教授多種體育運動項目,因此,對拳理與拳法了解僅限初級階段。因此,武術進校園活動并不能以普及武術為目的,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強文化認同,就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刻內涵與武術精髓。基于國家武術政策的導向功能,武術相關政策和中國武術發展互動形塑,呈現出武術以御敵和強身健體為主的武術功用的繼承和發展。
師徒傳承是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特定的制度規范,是指師父將自身技藝傳授于徒弟的社會活動。“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首要任務,中國很多傳統項目都講究“拜師學藝”,如,戲曲、變臉、中醫等傳統文化,武術也不例外。武術傳承是非常嚴格的過程,師父不僅會傳授武術理論知識,還會教授武術套路與拳法,并讓其吸收精髓,最終內化與傳承武術精髓,此外,達到理法合一。師徒傳承雖然可以學習和傳承武術深刻內涵與精髓,但是傳承者相對單一,出現傳承斷代現象,這將對武術傳承與發展的具有阻滯作用。綜上所述,師徒傳承須打破舊制度觀念,建立新型師徒關系和師徒社會網絡,形成良性互動,從而推動武術傳承與發展。
地方武術協會與民間組織是是武術傳承與發展必不可少的傳承路徑之一,體現了政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程度。主要形式有:第一,政府和社會力量為傳承和保護中華武術提供支持與物質保證;第二,武術具有地域性與民族性特征,因此,武術傳承與保護的地理環境與文化等因素為武術傳承提供條件;第三,隨信息科技的發展,武術逐漸出現國際化、全球化的特征。因此,可利用自媒體等形式傳承武術拳理與拳法,在普及大眾武術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其對武術的認知,促進武術事業發展。
武術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價值意蘊與內在精神不隨社會變遷而流失。中國武術要及時適應互聯網模式的快餐時代,以互聯網發展為契機,讓互聯網為中華武術傳承作出應有的貢獻。一言以蔽之,應加快建設中國武術教育平臺,通過影視、武術手工品等方式制作適合互聯網傳播的武術文化專題與作品,加快中國武術融入新媒體的步伐。同時,通過博客、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進行武術宣傳與傳播,使社會公民加入武術保護與傳承行列。
社會變遷會影響文化的發展與繼承,現代武術的發展,在學習和借鑒現代體育思想和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觀念的更迭、理念的更新、模糊的改進。現代武術和傳統武術維系著中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中國武術究竟要走向何方,這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武術不僅是身體技能,也是璀璨的中國文化,新時代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摒棄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之間的隔閡,通過武術進校園、師徒傳承、社會團體傳承及互聯網進行武術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