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月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目前我國已全面步入小康社會,鄉村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鞏固取得的成績方向,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的重要保證。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是現有產業從發展到興盛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城鄉要素整合和助力鄉村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振興具有覆蓋范圍廣泛、涉及人口眾多等特點,是避免發生返貧問題、推動鄉村發展的主要途徑。
隨著我國實現全面脫貧,各地區、各級政府均將鄉村建設發展的任務落實在產業興旺方面。根據農村產業發展狀況,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等優勢,實現產業可持續穩定發展,加大人才建設,以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積極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在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全新、多樣的發展方式[1]。目前全國各地區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借鑒各地發展經驗,對鄉村振興產業模式的選擇展開分析。
生態模式主要指實現生態產業與鄉村產業融合,將生態工作作為核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促進區域良性循環發展,吸引更多民眾參與支柱產業,建立完善的生態產業鏈。光伏發電、水電建設以及生態旅游是其主要體現[2]。光伏發電較為常見,適用于一些光照充足的地區,可大面積安裝并使用太陽能電能板的政府、光能企業要加大投資力度。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采用水電開發模式,水電、水利工程建設不但能達到防洪減災的目的,同時有助于推動經濟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鄉村地區著力建設生態工程,很多農民擔任了生態護林員,該產業發展模式幫助了眾多貧困群眾脫貧。
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開展,該產業模式展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通過政府對各類自然資源的合理規劃,使其在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應用范圍變廣,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因此要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加強可持續產業工程項目建設,如水電建設、光伏發電等。二是生態產業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二者融合能有效延伸產業鏈,增加綠色產業的比重,建立完善的綠色產業評價機制,實現鄉村振興和能源結構優化的有效融合。三是積極落實生態公益就業,吸納貧困群眾從事相關的生態公益崗位,帶動其就業,完成鄉村振興任務,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文化發展模式實現了文化資源開發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融合,可將文化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附加產業,吸引本地優秀人才加入其中,從而促進文化產業推廣,成為經濟產業。該模式主要包括文化產品與企業聯合、鄉村主題與旅游資源聯合等方式,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大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利用力度,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民俗文化資源等。例如湖南省花垣縣有眾多傳統苗繡藝人,將傳統的苗族工藝進行現代化創新,將現代設計元素應用于傳統工藝中,制作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民間特色文化產業的建設也十分重要,需要建立專門的產業基地,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也是弘揚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3]。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文化產業模式展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鄉村地區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對一些民族地區、革命老區來說,只著力建設常規產業難以實現鄉村振興,但是該地紅色文化、民族特色資源豐富,應將展示民族特有文化作為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融合的重點發展內容。二是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關系密切,要加大地方文化創新力度,積極推行文化產業幫扶政策。三是有助于激發廣大農民的發展動力,更新思維觀念,增強文化自信。
旅游模式主要指將旅游資源和鄉村振興工作融合,鼓勵廣大農民發展旅游產業,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風光良好的地區可將旅游產業設定為鄉村支柱產業,將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資源。該模式的發展需要以旅游企業、景區為主體,積極聯合廣大農民,開發紅色旅游、人文景觀以及自然景觀旅游產業等[4]。例如秦巴山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實現全面脫貧前,旅游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革命老區贛南蘇區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其文化資源,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游客,并且積極建設紅色旅游平臺,并銷售當地特色產品,實現了農民增收創收,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強化了人們的革命精神與愛國精神。
鄉村振興背景下,旅游產業模式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發展各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時,要結合當地旅游政策,加強自然旅游、人文旅游以及紅色旅游項目的建設,鼓勵群眾參與其中,同時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尤其是道路、網絡等,不斷提高市場意識,加大開發力度。二是積極引導當地農戶參與旅游發展,以旅游開發企業為主體,充分利用鄉村地區豐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建設優質景區,加大旅游商品開發力度,同時對農戶進行旅游服務、經營管理等培訓活動,加強其對旅游產業相關知識的學習,協調農戶和開發商的關系,推動旅游產業健康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農村旅游產業覆蓋范圍廣泛的特點,推動農村特色民宿、餐飲、康養產業等行業發展,全面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金融模式是鄉村地區常用的一種發展模式,是將鄉村振興與金融資源融合。農村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因此要發揮資金融通的作用,在企業、政府與農民之間搭建資金流通渠道。金融產業模式的一項具體措施是富民農戶貸。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沿邊地區采用“靠邊吃邊”的富民模式,建立邊民互市專業互助組,使該地區的口岸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邊境貿易業務活動得到廣泛開展,金融機構根據農民資金需求,實施相關關稅政策,推行邊貿貸,推進鄉村地區產業發展[5]。
鄉村振興背景下,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是政府與相關企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農民在股份制經營模式的幫助下將土地等經營資產讓渡至企業等經營機構,得到相應收益,增加自身收入,實現各方互贏。同時,加強對鄉村地區閑置資源的利用率,全面改善產業發展模式,激發農村的發展動力。二是充分了解農戶的資金需求狀況,積極落實利率優惠相關政策,加大金融產品開發力度,發揮外源融資機構和內源資產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作用。三是加大信貸模式的創新模式,結合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農戶授信門檻,建立完善的風險擔保機制,解決廣大農民以及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階段存在的相關資金問題。
互聯網的產業模式實現了互聯網資源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對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平臺,以城鄉互動模式為主要形式,積極推廣消費品,建立農民、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產銷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互聯網的產業模式需要農業、牧業企業和電子商務平臺合作[6]。如湖南省新邵縣岱水村,在相關企業的幫助下,改造傳統的養殖模式并建立起智能養牛試驗基地,由貧困家庭負責飼養牛犢,由企業負責銷售,最大程度減小市場風險。河北省魏縣采用電商和梨農結合的方式,避免了果蔬庫存過剩的問題,促進了鴨梨銷售模式轉型升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許多地區的農產品滯銷,采用電子商務直播的形式可以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緩解農戶的壓力,提升農民經濟收入。
鄉村振興背景下,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農產品從養殖、種植到銷售全過程的優化、信息化與數據化,建立完善的農業產銷機制,推動鄉村經濟與數字經濟穩定發展。二是加強對先進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互聯網傳輸快、成本低、資金周轉高效等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主,建立完善的互聯網營銷體系,打通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貨運渠道,推動線上線下的共同發展。
產業發展需要合理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認識兩者的界限,合理調度政府邏輯與市場行為,為產業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應充分發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制度作用、指導作用和服務功能,有效引導結構調整,尊重事實,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增加購買相關服務,發揮市場的作用[7]。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產業需要依靠市場實現發展,而產業經營是一種市場行為。
現如今我國農村地區“三產”融合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難以充分發揮融合作用。產業振興需要將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將新型農業主體作為基礎,實現農業內部的有效融合,強化生產、流通、銷售等各階段的聯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在龍頭企業、互聯網平臺的支持下,實現鄉村產業與各發展要素全面融合,如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突破城鄉壁壘,積極引導城市要素進入農村,實現雙方的有效互動。同時,加強產業之間的聯動,第一產業要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第二、第三產業要向第一產業滲透,建立合力發展局面,打造集多項功能全面融合的產業園區[8]。
在產業融合發展階段,第一產業需要保持其特色,全面落實“三農”政策,加大對資源優勢的利用力度,積極發展適合區域特色的產業;第二產業需要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加強對規模優勢的利用,促進生產發展;第三產業需要全面推動城郊農業、旅游等產業發展,建立完善的農村服務體系[9]。
首先,生產規模要注重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由分散產業向集中產業轉變,發展和擴大產業規模,進一步促進種植業和養殖業集約化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集群。
其次,產業特色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考慮氣候等因素,樹立獨特品牌,開拓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發展道路。
再次,在經營市場化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民的市場發展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利用網絡、互聯網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拓展產品銷售渠道。不斷增加客戶數量,結合市場需求和變化,通過市場化獲得更多的供應鏈資源。
最后,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注重行業可持續穩定發展,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10]。
各方聯動需要在政府、龍頭企業的引導下,將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機構作為橋梁,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實際問題。產業興旺需要充分發揮各方作用,建立合作式集群網。政府要出臺相應政策,協調各方關系;企業要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農戶做好銷售工作;同時,農戶要做好種養工作[11]。
首先,要建立規范的資源產業化體系,注重集體產權、宅基地等制度建設,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優化和完善風險防范制度,評估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風險因素,準確識別風險,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
再次,加強投資體系建設,著力解決產業發展階段存在的金融問題,建立區域總體規劃體系,有效解決規模問題,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決保障問題。
最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下,強化各主體在產業振興中的地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適合本地的特色產業,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創新生產經營方式。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需要將產業發展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之策,在鞏固現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加大優勢資源開發力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出適合本地產業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