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 斐,袁 野
(1.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2.江蘇銀行南通分行,江蘇 南通 226001)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短時間內蔓延至全國各地。盡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國民經濟在穩步恢復,但其仍然對我國社會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產生了長遠影響。我國是農業大國,科學準確地判斷、分析疫情對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的影響,找出改善農民生活、促進農村經濟的可行之策,對實現鄉村振興及共同富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分析疫情對農民的影響。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得出,在傳統中國經濟結構中,很多農民進城務工,在城市從事工業及服務業工作,但疫情爆發后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民個體經濟行為。由于防疫工作的需要,各地政府采取防控措施,導致農村居民外出務工受阻。其次分析疫情對農業的影響。從產業角度來看,疫情爆發后鄉村旅游業、餐飲業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下降,會大幅影響其銷售。同時,各地政府出于防疫工作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旅行的需求,鄉村旅游業受到一定的影響,農村家庭的經營性收入下降。
分析中央相關政策以及農村農民的發展現狀,對于進城務工農民、農村新增就業人口而言,或主動選擇、或被動接受,創業均成為其重要的人生選項。首先,農民工返鄉就業不僅可以改善自身生活質量,而且可使農村地區獲得更多的人口紅利,吸引青壯農民工回鄉建設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大量勞動力,有效解決目前農村地區勞動力不足的實際問題。其次,進城務工人員在多年的打拼中提高了自身的謀生技能以及眼界,很多回鄉就業創業的農民工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會從城市中借鑒更多的特色產業,同時新生代農民工會借助現代化的互聯網進行自我宣傳,使得農村產業得到進一步延伸及拓展。再次,很多農民工受到了城市文化的洗禮,因此回鄉創業時會根據自己的思想理念治理農村,并融入農村文化的現代元素,尤其在發展特色產業和環境保護方面有著不可多得的經驗[1]。
在農村創業大潮中,各地出現了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共享農莊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創業發展新模式,主要包括特色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骨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新模式以及農旅結合,并在上述創業模式中嵌入電商化、體驗化的經營理念,與傳統農業經營的績效相比,現代農業經營的績效有了大幅提高。
高職院校畢業生、農村新增就業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等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規模化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可吸引周邊農民就業創業。該模式是鄉村發展的重要路徑,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有一定的引領和輻射作用,該模式結合糧食和果蔬種植、養殖、餐飲、農旅結合體等領域,細分為資源依托型、技術改良型、市場網絡型、模仿創業型等不同創業情形[2]。
以如皋市雅宇農場為例,該農場在如皋石北村打造集有機水稻和果蔬種植、銷售以及水產養殖、銷售為一體的生態農場。
除了銷售農產品之外,該生態農場開展生態旅游副業,吸引城市居民周末來生態農場休閑度假,體驗農村風土人情,品嘗鄉村美食,通過體驗生態農場促進農產品銷售,形成了良好的聯動效應,并且經濟效益較好,年經營收入接近500 萬元,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成為了當地家庭農場經營示范基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
農村產業龍頭企業是農村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通過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訂單式產銷合作關系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該模式具有兩大優勢。首先,帶動效應強,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簽訂長期采購合同,推動合作農戶經營標準化、規模化,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基地。其次,發揮產業資本優勢,進行全產業鏈發展,通過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打響行業知名度,培育一批產業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影響較大的農業品牌[4]。
以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是綜合研發生產銷售絲綢行業龍頭,在江蘇、安徽等重點蠶區建立基地,帶動約3 萬hm2桑園建設、30 萬戶蠶農增收、50 多家絲綢企業發展和數萬名勞動力就業,僅在海安地區與鑫緣合作的農場超過150 個,帶動大批農民自主創業。在發展傳統產業時,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比如利用蠶桑資源延伸開發茶葉、枕頭、面膜等創意產品,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吸引更多的青年農民投身于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農民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通過這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形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是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織載體。在許多地區,農民在籌資成立合作社的基礎上,初步探索了以農民承包地、集體林地、集體水域等資源資產投資合作社的模式,整合農村創業資源,通過市場機制和經濟機制的有機結合,開展產供銷、信貸一體化的業務合作。
以海門市海盛發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配備高、中級專業農業技術人員,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農學院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專家為社員及周邊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目前合作社種植基地面積92 hm2,年銷售額超過6 000 萬元。合作社本著為農民服務的宗旨,吸引外來務工人員4 000 余人,農戶不僅得到了土地分紅,也獲得了勞動收益,并免費向周邊農戶發放果苗,每年免費推廣和培訓種養技術,深得農戶好評,起到了帶領農戶共同富裕的作用。
在這種模式下,通過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農旅融合實施載體,以當地特色的人文或者自然景觀作為對外宣傳的突破口,推進建設適合鄉村產業培育、環境優美的田園綜合體,支持鄉村旅游發展,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前來體驗、生活和消費,將農業休閑產業做大做強,通過文化旅游產業促進農業發展,形成多產業的互動。
以海門市張謇故里小鎮為例,通過構建“五景四街兩河一田”的文旅業態,以產業一體化發展為目標,打造全省有影響力的鄉村振興示范區,以點帶面,多點融合,實現當地“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同時,在文化旅游的基礎上,著力打造農田觀光、農事體驗為核心的田園體驗區,塑造“當代田園美術館”,把田園生態作為小鎮的底色,形成多個產業板塊,其種植規模達0.23 萬hm2,建成了12 個66.67 hm2以上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受益農戶達2 萬多戶,為農業富民提供了示范案例。
目前農村創業方向日益多元化,并與其他產業不斷融合,需要較高的專業素質,而現階段我國農民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對農業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財務規劃等專業知識缺乏全面了解,難以適應快速變化、不斷更新的農村環境。同時,很多農民對農村創業的政策內容還不熟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經營思路等關鍵點理解不深,未能充分利用政府對農業方面的各類補貼及扶持政策,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創新創業進程。
農村地區的血緣以及地緣關系、傳統風俗習慣形成了非正式的組織環境,催生出農村地區的創業陋習,極大影響了新型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同時,農村基層黨組織有待加強農民在創業過程中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例如基層農業科技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結構斷層等問題日益突顯,以及對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力不足,并且缺乏對管理型、經營型知識的指導,使得很多農民出現重技術和輕市場的現象。
新型職業農民創業面臨各種各樣的資源投入問題,資金問題尤甚,真正能開展創業農民的投入資金一般只能支持建成小作坊式的家庭農村工廠,而不斷進行創業,需要的資金量會越來越大,很多農業創業項目最終因為資金鏈斷裂影響了項目的正常運轉,最終導致創業失敗。而對于新型農民而言,由于作坊農業風險較大且難以提供合適的抵質押物,申請貸款難度較大,取得政府補貼的標準較高,所以新型職業農民普遍存在資金跟不上創業發展需求的問題。同時,農民取得土地的難度較大這一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生產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在農業領域如果不能打開市場,及時找到下游供應商,將會對農民創業造成最致命的打擊。而農民創業呈現熟人特征,與外部社會聯結不足,創業者需要尋找有效的外部力量來尋找到合適的交易伙伴以及創業機會來提高創業績效,使其共同發展。
漫長的創業過程中總是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對于農民創業而言,不僅要面臨生產、管理、市場等常規風險,而且還要面臨各種突如其來的政策、疫情等極端風險。加之互聯網行業對傳統行業的沖擊,農村現有的傳統創業領域將面臨很大的行業風險。目前的農業合作社更多的是一個互助合作組織,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帶動能力偏弱,無法真正發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作用。而現有農業保險運作機制難以有效幫助農民分散風險,無法充分發揮抵御市場風險的功能,使得農民和合作社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農產品市場風險及各類突發事件和意外事件時抗風險能力較弱。對于農民而言,雖然其主動選擇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但其生活保障完全依賴于農業收入,具有極強的波動性。
為達到系統培訓目標,需要結合農業技能培訓與經營、創新以及營銷等,進行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一方面,在線學習和實地教學相結合。當前我國農村已初步具備了大規模開展在線教育的基本條件,地方政府應做好傳統現場培訓工作,為農業部門、農業高職院校以及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提供在線學習的資源,不斷改進推出符合農村創業需求的課程資源,將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術傳輸給新型職業農民。另一方面,分類施策,針對不同人群推動不同層次的職業培育,發揮“老農”的經驗優勢,做好老帶新工作。同時,吸引高校畢業生、赴城市務工人員歸巢創業,因材施教將其發展成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創辦者,為新型職業農民群體注入新鮮血液、活力和創新力。
改善農村地區的制度環境,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用新的思想和理念改變農村地區傳統觀念,做好宣傳工作,建立協調推進機制,灌輸向市場要效益的創業思想。首先,必須做好黨組織服務農民的制度設計工作,發揮黨員模范引導作用,努力在各村建立多功能的為民服務中心,將其作為黨員為農民出謀劃策的主戰場。其次,選擇合適的帶頭人,選擇標準為年輕化、多元化、敢作為、能作為。將這些優秀的致富帶頭人推選為鄉村基層村干部,定期集中培訓,增強村干部指導和服務創業農民的能力。再次,農業部門要負責做好統籌協調和組織發動工作,因地制宜為創業農民尋找挖掘適合自身特色的產業資源,充分利用農村生態化經濟優勢,通過大數據分析未來市場發展趨勢以及市場機會,設計出適合當地農村農民發展的好方案。
為支持好的創業項目順利啟動,需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啟動資金支持體系,向考核達標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啟動資金,加強對創業資金使用項目的跟蹤,確保資金用到刀刃上。在創業過程中,地方政府可通過創設風險補償基金、組建農業擔保公司等,協調金融機構設計出適合新型農民創業的信貸產品并對符合條件的涉農貸款給予風險補償,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的支持。同時,要引導產業資本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例如可以通過股份合作、生產合同雇傭等多種方式建設地方農業龍頭企業與創業農民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產業資本的優勢和帶動作用,讓創業農民搭上產業資本的順風車,借力發展。
由于創業農民承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需要社會來承擔一部分兜底責任。首先,應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互助作用,健全合作社的經營財務制度,引入高素質人才隊伍來加強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各類農業保險制度,普及農民的投保意識,并引導保險公司降低各類保險門檻,拓展農保險種范圍,使其能夠切實分散創業農民面臨的各種風險。再次,地方政府應出臺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例如政府通過各種渠道收購農民產出的各類農產品、對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實行價格指導政策,對創業農民實行收入補貼政策等。最后,人社局應積極探索職業農民社會保障體系,適時研究讓新型農民參照個體商戶的待遇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障權。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加大了農民工進城打工就業的難度。政府多次強調鄉村經濟振興,并在政策上提出了傾斜紅利,使得大量資金及優惠政策涌入鄉村,給農民創業提供了良好契機。要正視目前新型農民創業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針對性進行整改,優化政府職能,完善創業環境,實現鄉村經濟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