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英
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此宏觀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前所未有的嚴峻,如何在重重困難中抓住機遇,實現順利就業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構建職業院校就業服務體系,提升職業院校就業服務質量刻不容緩。本文在厘清經濟新常態和職業院校就業服務內涵的基礎上,分析職業院校就業服務體系運行的缺陷,探討如何從政府、職業院校、社會中介、用人單位、大學生五個維度構建職業院校就業服務體系,以期促進職業院校就業服務質量的提升,更好地幫助職校生求職擇業。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結構的一種對稱態,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和方向。“新”代表經濟發展狀況與過去不同,基本告別了以往幾十年的10%左右的增長速度,“常”代表這種經濟發展狀況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短時間內不會改變。經濟新常態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必將創造大量的勞動崗位。這些勞動崗位所需的從業者大多需要具備一技之長,且對學歷的要求相對不高,這些特征與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訴求正好匹配。職校生若能抓住機遇,將會爭取到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職業院校是依法成立的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各類職業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以及高等專科學校。和普通高校不一樣,職業院校實施的是職業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和專業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工作實踐能力。2019 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首次將職業教育放在了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一個單獨種類的教育。
職校生就是職業院校的學生,這部分學生通常在初高中時期文化課成績不夠理想,或是中高考失利,根據家人的建議或自己的興趣選擇到相應的職業院校學習,爭取習得一技之長,以便將來找到合適的工作。相關調查顯示,超過70%的職校生來自農村,一方面,職校生背負祖輩父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從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來到城市求學,開啟了人生嶄新的一頁。與此同時,這部分學生視野不夠開闊,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理論學習較為欠缺,很多人完全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對將來想要從事的行業、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想法,走一步看一步,這就需要學校給予其大量的幫助和指導。提升職業院校的就業服務質量,可以幫助職校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養過硬的職業技能,爭取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職業院校完善的就業服務工作,職業院校一方面需要了解市場,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學生,它是學生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如何讓學生安全通過橋梁、接受職場檢驗、促進自身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是就業服務工作的主要任務。職業院校就業服務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統籌發展系統,政府、職業院校、中介機構及用人單位在其中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為職業院校大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服務。一方面,他們相互獨立,各自履行相應的職責;另一方面,他們相互聯系,作為職校生就業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他們只有相互協調,在統籌指導下共同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就業服務工作的發展。
1.勞動力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難以實現。一方面,政府在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合同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設長期滯后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員的自由流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政府尚未制定專門針對職校生的法律法規用以保障其在就業方面的權利。職校生畢業后進入勞動力市場,其身份迅速發生轉換,成為市場上的勞動力供給方,性別歧視、地域歧視時有發生。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勞動力市場呈現出比較典型的買方市場特征,學生的議價能力普遍受到削弱,主要依靠市場來進行調節,職校生的弱勢地位越來越明顯。
2.政府財政投入的欠缺。教育是公共事業,職業院校就業服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服務體系,其本身的固有特征決定了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資助和政府撥款。而目前雖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職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資助政策,如相應稅費的減免、財政補貼等,但遠遠不夠。各個層面的就業服務組織都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缺乏財政保障的現象,進而導致就業服務組織場地狹小、測評工具落后、服務人員編制不夠等問題,極大影響了就業服務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和積極性。
1.對就業率的過度關注致使就業服務嚴重偏離原有目標。因為就業率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社會上評定職業院校辦學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指標,就業工作完成得好壞、就業率的高低還影響國家對職業院校的經費支持。這一切又極大地強化了職業院校上至校長下至教師對就業率的追求,就業指導中心的大量工作就是圍繞就業率展開的,嚴重偏離了就業服務的基本目標。很多學校的就業服務工作依附于教學工作,缺乏獨立性,通常當成教學工作的一個環節展開,在學生臨近畢業的學年或學期進行,缺乏系統的規劃。
2.就業服務內容單一且時間滯后。在調查中發現,目前職業院校學生接受的就業服務內容較為單一,方式較為單調,基本集中在就業信息的發布、國家政策講解、就業形勢宣講等方面,較少涉及就業心理輔導、擇業技巧指導等。此外,學生通常在臨近畢業的學年甚至學期才開始接受到有限的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時間上嚴重滯后。此時的職校生面臨就業的壓力依然很大,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匆匆參加幾場招聘會,投遞簡歷,找到有一份工資與預期相差不大的工作就萬事大吉,完全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也鮮少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
3.缺乏從事就業服務的專業人員。職業院校就業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是輔導員或者學生管理教師兼任,缺乏必備的專業技能,也沒有接受過相應的專項培訓,其工作多是行政事務性質的工作,按照學校下發的文件展開,缺少創新和主動。
4.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欠缺。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相應崗位為基礎展開,具有明顯的生產指向性。但從縱向上看,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設置與本科教育的差別并不明顯,定位不明確;從橫向上看,大部分職業院校尚未打造自己的優勢專業,未形成自身特色。此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顯然不具備競爭優勢。
社會中介機構在整個就業服務體系運行中的補充功能嚴重缺失。提供就業服務的中介機構并不直接聘用大學生,而是以其專業技能為依托,為委托者提供就業信息咨詢、就業心理輔導、擇業技巧培訓等相關服務。從本質上來看,就業服務中介機構大多是營利性質的私營機構,這樣的性質決定了其目的是盈利。有些中介機構盲目追求經濟利潤,打著為大學生找工作的幌子騙取大學生錢財,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大學生談中介色變,更不用提主動前往尋求幫助了。
自從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以來,勞動力市場的買方特征日益明顯,導致用人單位水漲船高,盲目追求高學歷,有的單位完全不進行工作分析,不考慮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對人員的任職資格進行拍腦袋決定,本科生基本不要,研究生考慮要不要。此種情況下,職校生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境地,他們往往直接被拒之門外,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用人單位這種對人才的高消費,造成了人才的浪費,也極大地打擊了職校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信心,沒有發揮相應的導向作用。
封建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就成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重要工具,明朝的八股取士更是將科舉制度推向了頂峰。一方面,科舉制度推崇的選賢授能給了廣大讀書人一個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但與此同時,科舉制度又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直至今日,社會中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考上大學,讀好書,考高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就業問題更是手到擒來,不值費心,在思想上從未意識到就業服務的重要性。
1.完善法律體系,規范就業市場。一是促進職校生就業的法律法規,如就業促進法等;二是創造公平就業環境的法律法規,如反就業歧視法等;三是加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用制度立法來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業院校就業服務的提升中來。
2.加強財政保障,提供經費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從辦學經費上予以傾斜,幫助職業院校購買實訓設備,培養實訓人才,創建高質量的實訓基地。此外,政府還要提供財政支持,幫助職業院校創設良好的校企關系,打通校企合作渠道,建立定向實習基地。政府資助校企合作的實習項目,并建立有效的監控考核機制,確保專款專用和經費的合理支出。
3.優化職能,提供信息支持。一方面,各級政府應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公益平臺,發布就業供需信息;另一方面,政府要具有前瞻性,深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并以此指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引導職業院校學生的流向,盡量減少人才供需雙方的矛盾。
1.整合各方資源,打造專業人才隊伍。第一,職業院校要加強就業服務組織的人才隊伍建設,在經費和編制上予以保障,讓這部分教師無后顧之憂;同時還要加強就業服務組織隊伍的培訓,拓寬教師的思維,拓展教師的理念,創新求職培訓的形式。第二,制定激勵措施,讓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加入就業服務的隊伍當中。輔導員與學生的接觸最為密切,在學生當中具有較高的威望,輔導員的參與能使就業服務事半功倍。
2.轉變傳統觀念,創新就業服務體系。職業院校要結合實際,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挖掘有潛力有價值的就業服務項目,提供內容多樣的就業服務,轉變傳統的以行政事務為主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服務的內容從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描述、經濟形勢判斷等常規項目的窠臼中跳出來,將重點轉至擇業禮儀培訓、擇業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教育上來。
一方面,中介機構可以大力挖掘自身的合作企業,進行人才引進洽談,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目標明確、有的放矢的就業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中介機構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量身定制就業服務套餐,如形象設計套餐、面試通關套餐、專項技能培訓套餐等,與公共就業服務組織形成互補,有效填補就業服務市場的空缺。
一方面,用人單位要樹立合理的用人觀念,摒棄以往的唯學歷是舉的觀念,用人單位要科學地進行人力資源規劃,客觀地開展崗位標準分析,為職業院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可以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積極主動地建立實訓基地,引入職業院校教師前來頂崗實習,并派遣單位的專業人員前往學校開展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溝通交流。此外,用人單位還可以開展訂單式的人才培養。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部可以和職業院校的就業服務中心、教務中心進行對接,共同探討并商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這種訂單式的培養能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實現人職匹配。
職業院校學生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一方面不要把視線緊盯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上,進入民營企業也可以大有作為。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發展勢頭良好,蒸蒸日上,并且其人事制度日益完善,保障日益穩固。另一方面,不要把視線緊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而應響應國家號召,到基層中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職校生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要放下身段,腳踏實地,準確定位,努力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