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芳明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2021 年2 月25 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部署了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忻城縣以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鄉村”建設、產業扶貧為抓手,發掘村落生計資源,以特色手工技藝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忻城縣以“市場主導、政府引領、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為原則,大力發展特色、高效現代產業,實現產業興旺、經濟增長、農民增收,實現傳統壯錦的現代轉換與創新,是振興忻城縣鄉村經濟的首選途徑。
壯錦又稱為“土錦”“僮錦”“絨花被”,與南京云錦、成都蜀錦、蘇州宋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2006 年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西壯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織品。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市舉辦,壯錦作為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被隆重推出,壯錦重新受到世人關注。2010 年,忻城壯錦織錦技藝被列為第一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很多重要的建筑都以壯錦圖案做修飾,廣西南寧每年的國際民歌藝術節常常以壯錦元素為舞臺背景,還有以“美麗的壯錦”命名的文藝晚會。不僅如此,在許多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中,壯錦是必不可少的禮品之一。
此外,許多壯錦圍巾、壯錦服飾、壯錦背包、壯錦掛畫等作為旅游紀念品在各特產店、旅游景區銷售。
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忻城壯錦在開發的過程中缺乏規劃,片面注重市場運作,存在任意包裝、掠奪性開發、干涉性開發,出現了大量“假壯錦”、胡亂制作壯錦等現象,有些更是以偷工減料、簡化工序、降低成本的方式來提高壯錦的市場競爭力。壯錦已成為第三者消費的工藝品,消費者更多關注外在造型、裝飾圖案、色彩搭配等綜合設計,對壯錦本身的文化內涵、工藝品質等并不關注,原有的文化內涵和繁復工藝所具有的藝術價值消失殆盡。
改革開放至今,外來文化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涌入,許多年輕人追求和向往大城市,盲目崇拜西方外來文化,輕視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甚至放棄當地民族特色的服飾和生活方式。加上壯錦制作成本高、產量低,市場需求量銳減,經濟回報少,人們很難靠制作壯錦維持生計。忻城壯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的傳承,即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尤為重要,千余年來一直與壯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從事民間織錦的人數日益減少,忻城壯錦傳承就可能出現斷脈現象。對此,周星曾經撰文指出:“民間傳承大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反復實踐著,或口耳相傳,或‘以心傳心’,或借助文字、教育及其他各種包括非語言的方式(行為)而代代相傳。作為傳承母體的社區解體、崩潰或出現結構性變動,傳承就面臨中斷。”[1]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曾經壯錦文化興盛的忻城縣,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偏老齡化、邊緣化和孤獨化;由于缺乏文化知識,許多織錦工人生存艱難,古老的壯錦技藝面臨后繼無人之困。
一方面,壯錦是一種高檔的工藝品,并不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東西,市面上有很多種物美價廉、花色品種豐富的紡織品可供選擇和替代。當前,生產壯錦仍采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工藝復雜,費工、費時、費心,成本高、利潤低。傳統的壯錦工藝品結構單一,紋樣、工藝陳舊落后,材質低檔,不耐存放;現代壯錦較之傳統壯錦,圖案和紋路更加復雜,但生產流程中仍然保持著大量的手工技藝,密度越高織造的難度就會成倍增加,在市場經濟中,缺乏價格競爭力,無法體現其經濟價值。廣西壯族地區蠶桑業養殖不發達,作為原材料的絲來源困難,極易造成利用現代機械替換原材料、減少工序。例如人們常使用棉絲合織,使織物結實厚重。這限制了忻城壯錦的用途[2]。
除了一些老人和家庭婦女,很少有年輕人愿意花時間耐心制作壯錦產品,從事這項活動的老人和婦女長期生活在偏遠地區和大山深處,鮮少能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使壯錦脫離時尚潮流,缺乏創新性吸引力,在營銷宣傳上大打折扣。忻城壯錦資源分布分散,很難形成大規模聚集效應,缺乏產業化發展的文化氛圍,加上當地政府缺少對壯錦的宣傳與推廣,忻城壯錦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有待發展。
為了使傳統技藝重新煥發活力,在忻城壯錦技藝的傳承保護和生產中,必須打破傳統的生產模式,大膽創新模式發展,開發出既具有時代特征,又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壯錦系列產品。同時,要樹立品牌意識推進品牌戰略,在品牌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吸引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通過旅游產品的品牌文化體現壯錦文化,品牌戰略之魂——品牌力要依托于品牌的文化內涵。品牌本身是本質和文化的結合,應從廣告推廣、市場推廣、公關推廣等角度探索忻城壯錦品牌建立與推廣方式,以加快培育忻城壯錦品牌,促進忻城壯錦產品營銷。忻城縣某民族傳統文化公司善用品牌效應,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運用法律來保障民族知識產權,擴大品牌知名度;創立文化品牌,合法維護權益,保護傳統文化得到健康完整地傳承延續。該文化公司堅持打造民族品牌,要將壯鄉文化壯錦技藝帶出廣西、影響世界。以誠心、愛心、進取心、誠信,立于世界;愛傳統、專技藝,推動壯錦走向未來。能在消費者心靈深處形成潛在的文化認同和情感眷戀,這是壯錦文化得以存在、延續和發展的保障。忻城壯錦產業化是傳承賡續的核心,要加強創意設計,注入文化內涵。政府與社會應給予更多支持,推動形成壯錦產業化,才能真正讓壯錦文化更好地傳承下來,要推動忻城壯錦藝術國際化,以國際化視角中的現代審美詮釋民族文化。
文創產品被稱為“帶得走的文化”,源于文化主題的創意轉化,是具備市場價值的產品。在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通過差異化、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和細分化來設計旅游產品,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忻城縣某民族傳統文化公司結合當地資源,提煉壯錦紋樣,通過壯錦生產技藝體驗等方法,充分展現了壯錦文化的特點。該文化公司開發的壯錦民族娃娃榮獲中國旅游協會“2017 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百越織錦繡包榮獲中國旅游協會“2018 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在設計衣服、圍巾、鞋帽、挎包等外觀的過程中,點綴以壯錦紋樣元素,不僅裝飾了衣物,同時具有時尚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該民族傳統文化公司通過專業化運營,將忻城壯錦文化和技藝轉化成產品,并進行推廣和宣傳,保障產業良性發展。將各種壯錦文化內容轉化為市場接受度高的產品銷售,承接各種相關文化活動。另外,依托壯錦生產基地的資源,孵化培養更多壯錦技能人才,為傳統文化培育優秀人才。該文化公司讓消費者實地體驗傳統織錦技藝,讓消費者自己動手織錦,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忻城壯錦文化[3]。
忻城縣某民族傳統文化公司立志將壯族文化和忻城壯錦技藝傳承發揚光大,主要經營范圍是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舞臺藝術造型策劃、服裝設計、工藝品設計銷售等。以基地為核心,創建公司、基地和品牌之間的連接,為傳統文化和技藝傳承打造一個穩定、健康、可持續的良性生態鏈。該公司聯合忻城縣土司博物館,建立壯錦技藝傳承基地和傳承隊伍;編制忻城壯錦技藝傳承發展規劃;開展教學試點,建立忻城壯錦工藝大師工作室,編制壯錦技藝傳承教材;開展忻城壯錦技藝遠程教學和壯錦文化產品課題研究;依托基地優勢,進一步開拓忻城壯錦銷售途徑;開設織錦服裝廠,擴大人員、場地規模,增加盈利,打造華南地區知名文化品牌。不斷深挖傳統文化資源,轉化成可經營資源,提升多種經營模式,讓老舊的傳統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力。拓寬忻城壯錦銷售渠道,使其不再局限于線下營銷,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完善商業模式,創新忻城壯錦產品,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完善忻城壯錦相關企業的生態鏈。
同時,充分認識壯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性,從思想引領、壯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權益保障、技能培訓、先進典型選樹宣傳多方面開展工作。持續不斷地加強壯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落實好壯錦產業工人的權益保障制度,加強壯錦產業工人工作技能培訓,弘揚壯錦產業工人的勞動精神、創造精神、奮斗精神。
任何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傳承和創新的關鍵是人。發掘、扶持壯錦老藝人和培養織錦傳承人是關乎壯錦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應加強忻城壯錦傳承人的觀念轉變和技術培養,定期舉辦忻城壯錦技藝培訓班。傳承人要有肩負振興忻城壯錦的責任感,積極參加技藝培訓班,到相關部門相關單位進修學習,提高自身織錦技藝水平,拓寬視野、激發創作靈感。在忻城縣某民族傳統文化公司創始人團隊中,創始人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壯錦傳承人,擁有20 多年資深織錦技藝,主要負責公司日常運營、傳授織錦技藝、文化傳播、品牌推廣、內外資源對接;執行人是廣西多屆山歌比賽“歌王”、資深主持人,主要負責活動策劃,服裝、道具設計等以及業務的開發、運營和管理;監事有著多年知名咨詢公司的工作經驗,是返鄉青年創業者,主要負責公司及品牌整體戰略規劃、監理公司等相關工作。這些年輕人以熱情、誠心挽救即將消亡的傳統文化和織錦技藝,去除糟粕,傳承經典,致力推廣,發揚光大,積極開發,激發活力。
“產、學、研、銷”一體化,就是將現有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再把部分產品盈利投入到科研中,開發出“含金量”更高、市場適應性更強的產品,“以產養研,以研促產”“生產、營銷、研究”缺一不可。傳統技藝傳承人,不僅是在活動展會上表演、展示,只有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讓其參與到創造當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實踐中,才能煥發忻城壯錦的生機,才能真正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在產、學、研、銷中實現活態保護。
企業應起到指導和示范作用,生產流程上體現高要求、高標準,堅持走少而精的產品路線;在研發中傳承和弘揚忻城壯錦,研發新的忻城壯錦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不斷創新,使忻城壯錦產品主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做好忻城壯錦文化的傳承工作,當地應結合學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需要,將忻城織錦技藝引入課堂,與學校合作建立織錦展示館,設立大師工作室,傳授織錦技藝,使學生從中獲取到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真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忻城壯錦應逐步實現集設計、生產、銷售、文創研發、研學教育、體驗為一體的文化產品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生產基地。忻城縣某民族傳統文化公司在傳承壯錦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公司建設成集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傳習技藝、銷售貿易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服務平臺,以文促產、文產相融,以展揚名、以展立牌、以展促銷,使忻城壯錦衍生出壯錦圍巾、壯錦掛飾、壯錦披肩等產品融入生活、融入時代、融入民眾。
忻城壯錦只有用心創新,激發創造活力,提高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才能使壯族織錦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更廣泛應用。著力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壯大從業者隊伍,拓展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渠道,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樹立民族文化品牌。在品牌推廣模式上,忻城縣某民族傳統文化公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元化的營銷方式,擴大盈利,創造出最佳渠道和通路。線上包括電商平臺推廣銷售產品,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形態;線下主要有“基地+人員+場地+活動+項目代理”運營,以廣告服務、項目加盟,精準營銷。忻城壯錦應立足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生產加工富有歷史印記的文化旅游產品;與相關企事業、產業單位抱團發展,放大脫貧發展集聚效應;明確市場定位,走品牌化發展路線,瞄準市場,注冊品牌,生產銷售自己品牌服飾;廣拓市場,增加產能建設,發揮原創設計優勢;工藝改進、品種創新、轉變經營戰略;結合生活實際開發、創新旅游紀念品,堅持品牌化的經營理念,進行市場化探索;充分利用內外資源,打造文化IP,響應國家號召,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忻城壯錦傳統工藝的變遷,取決于壯錦工藝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變化,從而導致人們對壯錦這個傳統工藝價值觀產生了變化。在鄉村振興領域,新時代美學研究、審美文化建設和“一帶一路”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必將推動傳統忻城壯錦文化的創新性轉變及相關文化產業的新發展。以市場為核心,開發系列有時代特色的壯錦產品,創新營銷模式,走民族特色之路。在壯錦工藝的基礎上,設計更多更有趣、更受歡迎的創意產品,讓忻城壯錦從傳統中來,到傳承中去,使傳統壯錦織造工藝煥發新的活力。壯錦工藝品的設計走創新之路,科學穩健地傳承壯錦的生產技藝,才能贏得商機和市場,才能保障忻城壯錦有活力、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