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把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權用起來,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維護國家法治統一、尊嚴、權威,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實施,確保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依法正確行使。總書記所強調的監督權就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職權,故此,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要注重人大監督權的行使落實。那么,新時代如何加強人大監督職權的行使呢?
首先是法律制度的完善。2022年修改通過的有關人大制度的兩部重要法律地方組織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都突出了對人大監督職權的重視。2022年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在總則部分增加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保證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的實施。”這是地方人大行使監督權的重要法律依據。并且此次修法新增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大“審查監督政府債務,監督本級人民政府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本次地方組織法修改還增強了鄉鎮人大的監督權,在“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后面增加規定,“監督本級預算的執行,審查和批準本級預算的調整方案,審查和批準本級決算”。可以看出修法的重點之一是加強各級人大對政府預算的監督權。2022年修改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對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聽取和審議報告的制度作出了更加細化和全面的規定,在原來聽取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聽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執行情況報告,聽取決算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聽取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提出的執法檢查報告等其他報告的基礎上,新增加聽取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報告、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國務院關于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國務院關于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報告、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專門委員會關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交付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和有關部門關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情況的報告、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備案審查工作情況的報告等其他報告。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的此番修改還增加了專題詢問制度,規定常務委員會圍繞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人民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可以進行專題詢問。
其次是監督工作的創新。我國各級人大監督權的落實,一直是在探索監督權實現方式的創新中發展完善。憲法賦予地方人大常委會監督本級“一府兩院”的工作,但并未具體列舉這種監督以何種方式實現。從80年代中期各地的地方人大常委會開始探索多種人大監督職權形式,其中一些監督方式被吸收至2007年監督法中。這種探索延續至今。人大監督工作創新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在法律規定的框架下進行更加詳細的制度完善。例如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會印發《政府投資項目審查監督辦法》對于人大常委會監督重大的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查和表決做出細致可操作的規定。例如某些市人大常委會制定《錯案責任追究工作監督辦法》,對于錯案責任追究的范圍、方式和程序做出規定。另一種途徑是在法律框架下開創新的監督方式。例如“人大+”模式的創立,在人大主導下有機貫通監察、監察、審計等多個部門,發揮聯動監督優勢;有的地方人大加強任后監督,對于人大選舉任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開展定期述職、滿意度測評等多種方式的任后跟蹤監督;有的省市人大常委會推行“會議審議意見卡”制度,推進對常委會組成人員自身履職情況的監督;等等。
再次是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上述各地地方人大開創人大監督工作方式的創新,都離不開當地黨委的支持保障、定調把關。黨的領導是人大推動工作創新的壓艙石、定盤星、指南針。監督權行使到位,會提升當地的治理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而監督權如果行使不當,則會造成對其他機關部門工作的干擾困擾,因此必須由黨委統籌協調,統一領導。新時代加強人大監督職權,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重點,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愿,推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新時代加強人大監督職權,要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和依法監督,無論是對工作制度的細化補充,還是開創新的工作方式,都應當在憲法、法律的框架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