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對鄉村產業發展、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發展以及幫扶保障等鄉村振興促進活動作出了規定,這為我省邁進鄉村振興全國第一方陣提供法治保障。
從國家層面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去年2021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了鄉村振興促進法,廣東省的條例也是2021年啟動制定。從條例施行開始,各級政府應當將鄉村振興促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政策措施,組織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可見鄉村振興絕不是短期完成的階段性項目,而是深刻的嵌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布局中,并將長期成為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從立法引導社會的功用來看,條例有兩大突出的地方,第一是注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鄉村振興政策法定化;第二是強調地方立法的執行性、補充性、實驗性作用,完善上位法有關規定,也展現出廣東特色。
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要在面積廣袤的農村土地上進行。經濟是基礎,立業是根本,沒有農業的興旺,就不會有農村的穩定,更不會有農民的富足。所有落實到具體的實施層面,農業將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核心。
從廣東的農業情況來看,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糧食主銷區,近5年來,廣東糧食產量總體穩定在1 200萬噸,2021年達到1 279.87萬噸。如何能繼續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可謂是農業的第一責任。因此條例的推出,能否助推我省保障糧食安全,關涉到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一些地方片面追逐農業經濟效益,悄然改變產業結構,降低糧食生產比例,年輕人不種田以至于耕地丟荒,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很大威脅。若廣東連種好水稻都保證不了,這意味著廣東人的以米為主的飲食結構也會受到減產帶來的價格沖擊,對民生影響可謂巨大且深遠。
條例讓人期待就在于,這是首次將各級政府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寫入我省地方性法規。它要求各級政府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建立糧食生產補償機制,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完善糧食加工、流通、儲備體系,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
顯然,條例對農業的根本價值與立足點,有著非常清醒的洞察和指引。以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了可靠的糧食供給,才有民族生命的延續;有穩定的農業產出,才有穩定的社會發展。依靠條例對糧食安全的重點保障,就能以法律的形式對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做出長期提醒。這還能抵御各種華而不實、破壞農田的偽環保概念,防止單純把農業都市化、娛樂化和美圖化,以此保護傳統耕地農田真實的本色與生命力。
鄉村的振興,不能掩蓋和淡化農田的基本使命,而是在堅持糧食生產的底線和地位的同時,全方位的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在條例也同步規定了,政府要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現代種業、種植業、養殖業……康養業、鄉村休閑旅游業、農村電商等涉農產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這意味著,農業迫切需要成為新時代生產力的聚集地,這就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重價值。比如企業與農戶協同發展,發揮鄉村休閑旅游業,發揮農村電商對接科技、工業、商貿。這樣一來,農民傳統的生產銷售關系,必須變成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社會性網絡。這種融合和創新,難度更大,挑戰更強,但也是鄉村振興的造血來源,最終還能推進新格局的形成。
要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農村資源也必須重新盤活開發,比如村集體可以利用閑置的辦公用房、校舍、倉庫、舊廠房,通過租賃、托管、合作等方式,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電子商務等業態。這些多元化也必須有更高層次的規劃,防止千村一面、毀壞式建設。比如都利用老房子搞民宿,低層次抄襲,公共配套滯后,如此業態只能是短暫網紅,最后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浪費,損失更大。
科學的規劃,始終需要財政資金的持續投入才能落地。作為保障措施,條例提出各級政府應當保障鄉村振興財政投入并按照規定使用。建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多元投入保障及合理增長機制。此外還規定了政府應當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明確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這些輸血與造血之舉,長遠來看,對于鄉村振興的目標達成都有著剛性的保障作用。
總而言之,條例的實施,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與修正,更是對未來鄉村振興如何可持續發展、三農命題如何破解的一種規劃與解答。廣東立法已經做成了這第一步,各級政府都應該遵循條例的指引,才能讓鄉村振興的偉業在法治道路上走出成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