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廣州治水投訴”公眾號,進入投訴板塊頁面,在市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巡河人員、民間河長“五個身份”欄目中任選其一,對應欄目填寫基本信息、拍照上傳可完成投訴。舉報有獎,全民治水。試想,誰還敢惡意偷排、污染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廣東不僅在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全列,在環境治理方面也不落后于國內其他省市。對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嚴厲的單位、部門以及人和事,都依法依規嚴肅處理。除此之外,省人大常委會還修訂了《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等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規,對廣東“鐵拳”整治環境污染提供可靠法治保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各市相繼制定出臺從嚴執法、從重處罰,倒逼治理和轉型升級的有關法規,從目標評價到責任追究;從生態補償到河湖長制;從林長制到環境保護;從黨政同責到“一崗雙責”;從依法監督到巡察檢查……覆蓋各個領域的環境保護要素初步健全,各種治水的實招硬招輪番上演,在南粵大地涌現出一個個環境治理的成功典范。
“舉報有獎、全民治水”是廣州人大利用信息手段,發動全民治水的工作亮點。進入“廣州治水投訴”APP,所有治水投訴信息清晰可見,并標記著投訴的處理進展。投訴經核實可根據投訴時間、問題質量獲得現金獎勵,最高每宗15元。每個月投訴數量最多的前10名可獲得最高100元現金獎勵。這種“舉報有獎、全民監督”的環境治理舉措,有效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弄虛作假等不良行為。
“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在改革開放之初,深圳曾付出了環境巨大成本,水污染一度成為深圳最大的“陣痛”。2016年以來,深圳把治水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開展水污染治理攻堅戰。他們創新推行“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的治水模式,做到了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治理“雙勝利”上取得了舉世矚目,成為廣東治水的“樣板”。
“像保護眼眼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肇慶作為佛山、廣州的上游,為讓下游喝到安全、放心的水,他們對“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流動源”進行“鐵拳”治理,對西江、北江、賀江、綏江等江河,實施強硬依法保護措施,不斷強化環境執法力度,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弄虛作假行為突破口,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力度,確保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
而在珠海,在嚴格執行環保法規定的基礎上,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治水。他們整合國土、建設、三防等部門信息資源,強化河庫水域環境動態監管,實現河庫基礎數據、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信息化、系統化。此外,還將建成一套河湖信息化監管平臺,實現對市級通用平臺的功能補充,以及數據交換和共享,輔助珠海河湖違法違章行為監管,為保護河渠以及庫區水環境、水資源與水生態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技術支撐。
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濱海城市湛江,發揮粵西和北部灣經濟圈的地理區位優勢,建立“河湖長+檢察長+河湖警長”聯動協作機制,推動行政執法和司法監督無縫銜接,形成水生態環境保護強大合力,全面打造湛江特色碧道名片。高質量規劃建設碧道1500公里,構建“碧海藍灣映港城、五廊串珠覽風光”總體空間格局,目前已建成總長度共104.6公里。
“良好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佛山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堅持從“四源共治”到全流域、強統籌、大兵團、分層次的環境治理新格局,重塑嶺南水鄉風貌,煥發城市水脈新活力,讓優美的水生態環境擦亮這座工業大市亮麗的名片。
……
由此看來,廣東的環境治理,不管從法律制定還是建章立制,不管是資金投入還是人員配備,不管是鐵腕治污還是目標考核,不管是從嚴處罰還是責任追究,不管是信息手段還是傳統治水……廣東環境治理認識之深、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麗廣東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廣東全民的共識和行動。
但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跋而就,必須牢固樹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其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全省上下只有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發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以燕子壘窩的恒勁、螞蟻啃骨的韌勁、九牛爬坡的拼勁,一錘接著一錘敲,一棒接著一棒跑,一任接著一任干,才能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