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荊國林,吳 瑋
(東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雙萬計劃”是一流應用型本科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其面向所有高校、所有專業,統一部署,“分賽道”實施,突出特色發展與示范領跑。“雙萬計劃”重在建設,特別強調專業建設實施的過程性和動態性。計劃分兩步走,即確認為一流專業“建設點”和確定為一流專業。過往專業建設的成效僅僅是一流專業建設的前提,只有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后才能正式確定為一流專業。該計劃分三年統籌規劃,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這將有助于推動制定專業發展規劃,明確專業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整合專業建設資源,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對于建設質量不達標、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專業建設點予以撤銷,從源頭上打消了一勞永逸的專業建設觀念,促進更加扎實、持久、精細地開展專業建設[1-3]。
“雙萬計劃”為地方行業特色高校提高本科教育水平以及專業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此機遇背景下,如何推動傳統專業的升級改造,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度,是一項非常重要和迫切需要解決的研究課題之一。
我國將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建設作為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省市先后啟動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計劃等項目,特別是將專業建設作為轉型的橋頭堡,初步形成了向特色應用型轉變的發展之路。
高等教育為社會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滿足產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必然選擇。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要構建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鏈的專業體系。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專業建設質量將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應用型專業建設是發展應用型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核心,要結合專業自身的特色,找準專業定位,通過調整專業方向、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加快對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造,突出專業主動適應相關產業的綜合應用性特色,將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融入課程建設,提高專業的內涵建設質量[4]。依托“雙萬計劃”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完善專業建設規劃,提升專業內涵,強化專業特色,在專業改革創新、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方面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依托“雙萬計劃”,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按照“突出應用、培育特色、試點引領、整體推進、提高質量、形成優勢”的建設思路,實施學科專業布局優化工程,不斷完善專業建設規劃,提升專業內涵,強化專業特色,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與教材、師資隊伍、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六個方面加強建設,如圖1所示。
在“雙萬計劃”“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大背景下,堅持遵循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對新時代人才跨界培養的研究與思考,向產業問需求,向行業要資源,校企雙方共同探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提高“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引領性和針對性,也是全過程多方協同育人的良好開端。準確定位“新工科”人才培養規格,應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并體現學校辦學特色。
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新工科”建設標準和畢業要求,聚焦本專業復雜工程問題,兼顧新知識、新方法、新理論、新技術,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專業思政、課程思政”教育,以“兩性一度”為標準,著力打造育人效果顯著的一流課程,編寫面向新工科的優質教材;結合現代技術和互聯網教學平臺,實施智慧課堂教學,深化面向學習過程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勇氣和研究與探索的精神。
強化教師立德樹人意識,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5]。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依托相關項目支持,選派教師國內外訪學深造;組織教師參加本專業全國性的人才培養或教學交流研討會,掌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最新發展動態。通過產學研合作,引進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建立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師雙能型”一流師資隊伍,為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學生提供保障。
應用型本科高校側重點在“應用”,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以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專業建設要引企入教,以產興教,強化產教深度融合,構建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專業建設需要依托地緣、業緣優勢,以推進產業發展為契機,主動對接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融合,構建企業深度參與的專業教育教學培養模式,強化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支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創新創業能力應成為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的特色和專長,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將課堂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產業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創業平臺,創建本專業創新創業實踐中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各類學科競賽等賽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同時,以產業學院建設為契機,建設專業仿真、實訓示范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平臺,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強化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的質量過程監控與評價,推進開展專業評估、課程評估、主要教學環節評價等自我評估、自我檢查和自我整改,建立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促進專業辦學水平提升。開展課程目標和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建立和完善專業教學質量信息監測與改進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組織教師深入省內外企業、高校實地調研、搜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建設資料,加強相關文獻分析與消化,從中吸取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現實依據。
對開設同類專業相關高校的專業建設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比較,提煉出專業建設共性經驗。并結合本專業實際加以改進,突出自身特色,形成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專業建設模式。
從目前研究較多的專業建設成功案例入手進行分析和歸納,借鑒有益經驗,總結出普遍性的結論,并以此為實踐依據,分步實施,逐步推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專業建設途徑。
對于探索出的改革思路和工作方案等敢于嘗試,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總結不足,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循序漸進,扎實推進專業建設。
學校要高度重視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保證教學條件。學校每年撥付一定數額的專項經費用于開展教學研究工作,有力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學校要建設配套的實驗中心、仿真實訓中心、創新創業中心等平臺,滿足理論和實踐教學要求。專業還需與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和實訓基地,滿足學生實習、實踐鍛煉要求。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重要的辦學使命。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緊緊圍繞所在區域經濟社會及行業發展需求,調整升級改造傳統學科專業,發展新興特色學科專業,以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建設不是無中生有,從零建設,而是一定要發揮原有傳統專業的優勢與底蘊,利用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教研科研等方面的積淀,按照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要求,進行調整與改造升級。
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與特點,圍繞應用型專業建設,以“雙萬計劃”的實施為契機,合理定位,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化產教融合,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和教學投入,不斷推進專業升級改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新工科”背景和工程教育理念支撐下,培養具有寬厚理論知識及扎實的工程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專業人才,實現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的內涵式與高水平、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