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如萍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其他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也是學好地理、成為地理人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個人成長、適應生活環境、終身發展的基礎。為了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教師須努力創新教學方法,而問題式教學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問題式教學,是指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制造認知矛盾等方式,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設計合理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以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教師的引導逐步解決問題,獨立地獲取知識,掌握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經驗[1]。
地理綜合思維的構成完美地體現了地理的綜合性和區域性。地理學科中綜合思維的形成體現在:①能夠理解地理環境中地形、河流、氣候、工農業等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②能夠意識到地理環境是在時空發展變化背景下形成的,且時空發展的變化具有多維性,并用此思維去解決地理問題;③能夠對區域各要素的關系進行綜合分析,了解各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對區域發展的作用,繼而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問題式教學的核心是“問題”,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體系的設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2]。綜合思維指學生能夠多角度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因此,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必然的聯系。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問題的層層創設,引導學生逐級探究問題,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指向綜合思維的問題式教學,首先需建構特定的教學情境,這是課堂教學問題的源泉,創設的問題要體現出所學知識的綜合性,不能只針對單一的地理要素,而要綜合地考慮各地理要素,突出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其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影響區域環境各地理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關系的敏銳度,以更好地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要培養學生從時空的角度,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分析并解決問題[3]。
本文將以現行人教版中國地理部分——第八章西北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為例,探討基于問題式教學培養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方法。“西北地區的氣候成因及其影響”錯綜復雜,涉及的地理要素眾多,能夠充分體現要素、時空和地方相結合的綜合思維。
教學過程中,本案例以“西北之旅的所見所聞”為情境,引導學生在綜合考慮西北地區位置、地形、河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分析問題,通過分析西北地區“旱之源”“旱之果”“旱之策”的過程,最終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目的。繼而對“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知識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得出西北地區受位置與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成為我國典型的干旱區,而干旱的氣候又促使當地形成了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西北地區國際邊境線漫長,是我國絲綢之路的必經關閘,更是“一帶一路”的途經之地。西北地區的發展現狀,是由多個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典型案例,充分體現了地理綜合思維的要素綜合和區域綜合。
本節課以西北之旅為情境,基于“旅前準備—旅途見聞—旅后收獲”三個環節展開問題式教學,以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2.2.1 創設情境
學習區域地理,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在此情境下設計合理的問題鏈。“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一課體現的是新課標中運用地圖評價區域地理位置,理解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從真實性和關聯性出發,首先由教師展示西北美景圖、美食照,讓學生感受西北地區的自然風光,對西北地區形成一個初步印象,進而提出問題:這些西北美景圖、美食照能夠體現出西北地區怎樣的自然特征?從而創設情境,帶領學生來一場特殊的“西北之旅”。
2.2.2 問題體系設計
按照課標要求,“西北地區”一課采用問題式教學方式,需要在學生原有知識和能力架構的基礎上,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體系,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地圖、文字材料等素材進行分析探究,構建區域內的要素聯系,以發展地理綜合思維。
第一,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始此次“西北之旅”前,其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明確西北地區的具體位置與范圍,并通過讀圖概括出西北地區的地形特征。
設計意圖:此部分難度較低,學生能夠通過自學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感受西北地區的與眾不同,初步形成地方綜合思維。
以上相關知識可以圖2的思維導圖形式呈現。
第二,由于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當地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歸納造成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的原因及其對自然地理特征的影響,明晰此氣候條件下,西北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受到知識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其探究能力仍有待提高,綜合思考問題的邏輯性不強,教師需要在方法上和邏輯上加以引導,借助層層深入的問題創設,有助于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在以上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從初始的畫面,到產生疑惑,再到有目的性地分析圖文信息以解決問題,在整理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到本區域的氣候特征及其對環境中的河流、植被等的影響,感受到了區域自然環境對當地農業、民居、服飾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逐步具備了綜合思維的能力。
以上相關知識可以圖3的思維導圖形式呈現。
第三,干旱的氣候雖然對西北地區當地農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限制,但同時也促進了部分農業的發展。
設計意圖:在探知西北地區氣候對該地區農業發展影響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和綜合思維,從降水、光照等多方面對干旱氣候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優勢和劣勢進行評價(見圖4)。
從上述問題設計可以看出,問題設計與具體情境相結合,實現了思維的進階,并指向綜合素養的逐級提升。同時,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多種學習活動,包括閱讀地圖、歸納特征、分析原因、說明理由等,學生可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交流學習等,實現了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有利于學生活潑、生動、愉悅、積極地學習。
2.2.3 知識遷移
通過“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的教學設計,學生沿著教師設計的問題體系進行思考分析后,學會了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區域自然特征及其影響的思維模式。教師可以本校所處地理位置——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以柳河縣為新情境,創設知識遷移運用環節,調動學生運用構建的綜合思維方法,嘗試分析柳河縣的氣候特征,探討柳河縣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條件。通過新的案例,教師不僅可檢驗學生綜合思維的實際運用效果,還可進一步訓練學生的綜合思維應用能力。
在基于問題式教學的綜合思維培養過程中,情境是基礎,問題是關鍵,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建構區域地理知識框架,掌握區域學習方法,通過新情境的遷移運用,螺旋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4]。
綜合思維強調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包括地理要素綜合、空間和時間綜合、地方區域綜合等多維度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思維習慣影響行為結果,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督促學生思維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以綜合思維的具體表現為基本載體,突出表現“要素—時空—地方”的綜合特點,巧妙地將這些內容融入情境,這是情境創設的關鍵點,同時,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因果聯系,加強學生對地理因果關系的分析,多方位、全面地看待地理問題。
綜合思維即綜合性的分析思維,是地理學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要素—時空—地方”綜合情境和問題的創設,離不開分析綜合法的運用,即用正確的方法培養相應的思維方式。在問題式教學中,學生面對的是復雜的、真實的地理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對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分析過程是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通過分析問題,學生可明確問題中所包含的各個要素、時空條件、地方特征等,進而進行整合,形成綜合思維。
通過新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線索遷移至新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構建新的問題思維線索,促進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學生可通過對西北地區荒漠化治理方法的學習,嘗試解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三江源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保護問題等,促進思維的全面發展。
通過學生對現實地理問題的解決,能夠了解其是否具有運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5]。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相當必要的,因此在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最后環節,教師可帶入真實的、身邊的地理問題,讓學生憑借所學的知識及所掌握的技能去分析原因,解釋地理現象,充分發揮此教學模式的優勢,綜合運用要素、時空、地方等因素,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從初中階段即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增強其綜合思維能力。該過程中地理教師要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教學固有模式,精心設計每一節地理課,使學生在地理課上不僅能學到豐富的地理知識,還能開拓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