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琳 權赫哲
(大連外國語大學 韓國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44)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也隨之快速發展,網絡流行語也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21世紀的年輕人想象力豐富,思想比較活躍,充滿激情和活力,樂于創新,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尤其是對于網絡上的新鮮事物更是愛不釋手。他們喜歡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并樂于創造新的詞匯使之相互傳播,從而流行起來,網絡流行語也就應運而生。
網絡流行語是網絡語言中一個影響巨大的群體,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口語,是人們在網上交際時使用的別致、活潑而新鮮的詞語。①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在網絡上廣泛流行的語言,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的代表,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流行語具有時段性和高頻性特征。②
網絡流行語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能及時了解和掌握網絡流行語,就會和年輕人的世界格格不入,難以融入進去。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具有權威性,通過了解當今時代的網絡流行語,可以了解當代年輕人的思想;學習運用網絡流行語,可以拉近年輕人和長輩之間的距離,促進交流;通過網絡流行語,還可以了解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文化發展趨勢。

表1 2012—2021年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十大網絡用語
在過去十年里,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走紅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六類:一是與公眾人物相關,如2018年的“官宣”和2021年的“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二是與影視、音樂等文學作品相關,如2012年的“最炫民族風”和2019年的“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三是與游戲相關,如2014年的“我也是醉了”和2018年的“皮一下”;四是與網友熱評相關,如2016年的“你的良心不會痛嗎?”和2021年的“傷害性不高,侮辱性極強”;五是與社會事件相關,如2019年的“996”和2020年的“云監工”;六是與政治政策相關,如2019年的“不忘初心”和2021年的“雙減”“強國有我”。
從表2中可以發現,近十年里,網絡流行語主要是由網友熱評和影視、音樂等文學作品衍生出來的,分別占比35%和26%,占了近十年全部網絡流行語的五分之三。
從六個分類中發現,與公眾人物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2014年和2015年占比較大,但在2016年之后,占比就慢慢減小并在0—20%之間上下波動;與影視、音樂等文學作品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2012—2014年占比較大,尤其是2012年占了一半的比重,2015—2021年則在10%—30%之間上下波動。除了2017年出現了兩個有關游戲的網絡流行語外,與游戲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近十年里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0—10%之間游走;與網友熱評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近十年里所占的比重還是很大的,在20%—60%之間上下波動,2017年達到了巔峰,占比六成;與社會事件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2012—2017年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在2018—2020年三年里呈遞增趨勢;與政治政策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2012—2017年并沒有,但是在2019—2021年卻出現了,尤其是2021年出現了兩個網絡流行語。
通過分析網絡流行語變化情況不難發現,近十年網絡流行語的第一個變化趨勢就是有關政治政策的網絡流行語增加了。從2012—2017年一個都沒有,到2019年的“不忘初心”、2020年的“光盤行動”以及2021年的“雙減”和“強國有我”,網絡流行語越來越趨向于時政化,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后,大家共同抗疫,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情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奏響了愛國主義主旋律,同時還出現了“逆行者”“破防”等感動全國人民的網絡流行語,愛國主義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國情,想為國家、為人民出一份力。從有關政治政策的網絡流行語的變化還可以了解這一段時期政策的變化和重點。
近十年網絡流行語的第二個變化趨勢就是重心從與公眾人物相關轉移到與社會事件相關。與網友熱評相關一直都占著很大的比重,雖然與影視、音樂等文學作品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從2012—2014年占的比重很大,并從2015年開始逐漸變少,但依然占據一定的比重。然而2014—2015年占比很大的與公眾人物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在2015年以后占比就減少了,而與社會事件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從2016—2020年逐年增多。網友比起關注公眾人物更關心社會上的事情,如今越來越多的高學歷畢業生,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生活壓力,新時代的年輕人身上肩負的壓力越來越重,變得越來越現實,比起公眾人物,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近十年網絡流行語的第三個變化趨勢就是從偏“娛樂化”轉向偏“正能量化”。從2012—2018年的網絡流行語可以看出,不管是與公眾人物相關還是與影視、音樂等文學作品相關、與游戲相關、與網友熱評相關、與社會事件相關、與政治政策相關的網絡流行語都更偏向于娛樂化,流行起來也更多是圖個開心,但是從2019年開始,更具“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增多了,例如“不忘初心”“逆行者”“奪冠”這種傳遞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的增加,既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能夠激發網友的民族熱情。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現在的網友的知識學歷和文化水平也較之前相對提高了,再加上近幾年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以及中國越來越繁榮昌盛,網友的心態也得以轉變,負能量減少,對生活充滿希望,熱愛生活。因此,這也就是傳遞“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逐漸增多的原因。
現如今,網絡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對人們的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網絡流行語作為全民性的大眾流行語言,既具有語言簡潔、貼近生活、高度開放、交互性強的特性,同時也具有亞文化、盲從性與高仿性的特點。③網絡流行語貫穿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既有著積極影響,也有著消極影響,人們要做的就是將消極影響轉化為積極影響,推動網絡流行語向著正能量方向不斷發展。
1.為生活增添了樂趣,減輕了人們的壓力
大多數網絡流行語都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詞語,貼近生活,并帶有一定的娛樂性、正義性,不僅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幫助他們釋放一些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壓力,而且還能方便人們之間的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在一些話題上產生共鳴。例如,“且行且珍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且行且珍惜”一詞是文章出軌事件之后,馬伊琍在微博上發文,“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就提醒網友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后悔為什么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則掀起了紅包熱潮,借著秋天的到來,情侶、親人、好友之間發出第一杯奶茶的紅包,表達對對方的情意。這不僅帶有趣味性,而且還能促進雙方的交流,加深彼此的情誼。
2.有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
大部分的網絡流行語都帶有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了解網絡流行語的同時也能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升華自己的文化修養。例如,“為國護盤”“逆行者”“奪冠”“覺醒年代”“強國有我”等都是帶有正能量、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的網絡流行語,網友可以從這些網絡流行語中學習正確價值觀,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1.帶有一定的漢語文化誤導性
有很多網絡流行語是由固定的漢語詞語“改編”而來,例如,“雨女無瓜”就是“與你無關”的諧音,雖然“改編”后的網絡流行語具有一定的娛樂性,但是卻破壞了漢語文化原本的韻味,會在文化認知方面帶有一定的誤導性,不利于漢語文化的傳播,所以在這方面要注意,使用時要正確引導。
2.部分網絡流行語對正能量思想以及價值觀的沖擊
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雖然推動了社會發展,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滿足了網友在娛樂方面的享受,但是會有一些網友盲目跟風,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用一些低俗的話語懟別人,這些帶有惡意的網絡流行語對正能量的思想以及價值觀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例如,不文明用語、網絡暴力等。網絡暴力帶有很大的負能量,一些網友認為在網上發表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有沒有傷害到別人,都是無罪的,不用負任何責任,因此,在網上肆無忌憚,這種行為首先很不負責,其次還會給別人帶來傷害,網絡不是他們可以任意妄為之地,也不會縱容這些人用一些低俗的網絡流行語去惡語中傷他人。
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④網絡流行語在不同階段經歷了不同社會力量的塑造,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語言特征,折射出階段性的社會變化、轉型中的社會矛盾和多元的國民心態。⑤說起中國近十年發生的變化,首當其沖的就是互聯網的崛起和發展,互聯網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溝通上的便利,還推動了新時代文化的發展。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也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文化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因此,網絡流行語在這種發展趨勢下應運而生。網絡流行語的出現與發展滿足了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表達需求和自我娛樂需求,在溝通的過程中釋放壓力,娛樂的同時還有助于思考。因此,網絡流行語作為新時代的交流工具,不可或缺。
本文將近十年里,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走紅的原因分為六類:一是與公眾人物相關;二是與影視、音樂等文學作品相關;三是與游戲相關;四是與網友熱評相關;五是與社會事件相關;六是與政治政策相關。并對占比進行了分析,接著分析了近十年間網絡流行語的變化趨勢,以及網絡流行語所帶來的影響,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網絡流行語。而且從近十年的網絡流行語變化中還可以了解中國當代社會和文化的變化,還能夠幫助對外漢語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漢語。
注釋:
①湯玫英:《網絡語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頁。
②樸美玉:《跨文化視角下韓漢網絡流行語比較》,《青年記者》2015年第18期,第39-41頁。
③駱昌日、何婷婷:《近十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演變及傳播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108-115頁。
④易艷剛:《網絡流行語十年之變》,《青年記者》2020年第3期,第96頁。
⑤張萌:《網絡流行語的發展歷程與社會變遷》,《青年記者》2022年第1期,第7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