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主入口

mint+
mint+ 是一家由建筑師、投資人與策劃團隊組成、獨立發起并運營項目的非標建筑事務所。關注城市更新與鄉村建構,專注于呈現建筑感染力,賦能商業空間。

陳凜
英國皇家注冊建筑師RIBA PT2,曾在部院、Kengokuma Associates 主持項目設計。作品持續發表在國內外知名設計雜志及谷德、Archdaily、一條等專業媒體。近年作品如“雀舍里”“YESOME 城市改造”“云果丘”“Superflat Beijing 20xx”等作品,獲得廣泛良好的專業圈反響。

2 軸測分析圖
項目位置:北京市朝陽區東村創意園
設計公司:mint+ studio(建筑、室內)
主持建筑師:陳凜
設計團隊:賈西貝、李一凡、顧博、惲錚
建筑面積:587.3 m2
設計時間:2021 . 5 ~ 2021 . 6
建造時間:2021 . 6 ~ 2021 . 12
業主:葉桑沐文化有限公司
造景顧問:墨千視覺
結構:鋼結構
攝影:陳凜
也許需要行使一場謀殺才能真正的欣賞建筑。建筑是由自身結構和其空間內的行為活動二者共同定義的。
伯納德· 屈米

1 前廳
建筑的敘事性,在大多現實項目中受制于坪效和功能,很難如理論研究或作品集一般被放到一個高優先級的位置。而密室逃脫或許是個特例。不同于其他商業活動,沉浸式建筑需要一個完整的敘事閉環作為首要的空間元素,而非僅僅是視覺感官體驗。
在高碑店南側的工業園區群落中,每個廢棄廠房單元就像一個等待修復的機械心臟。從劇情的構思、空間的呈現到人物的演繹、追逐的路線,都將其重新雕琢、激活。
主題的構思源于美國80 年代的木偶劇院。主題內的線索圍繞劇院內父子兄弟、木偶與人、兇殺與復活的不同角色情節展開。霓虹與破碎重組作為第一印象引人進入到這個精心塑造的時空。
建筑內部分為入口、畫廊、聲閘、主題機關與演員休息室5 個部分。彼此之間用相同的材料形式語言貫穿一體。
前廳利用廠房原有的空間作為展覽區,磚塊的堆砌與破碎的門洞形成呼應與補全。
因為密室隔絕缺少自然光的進入,人造光源的布置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空間、不同光線帶給參觀人的情緒都有差異。

2 北立面

3 前廳展示區

4 入口細部
主題內,不同的房間與走廊已經被提前設計好進入與離開的次序。建筑的體驗不再是冰冷靜止的墻體,而是演員的感染力和活動機關的交融。
每一層有四扇活動的墻體,跟隨時間節點而開啟、關閉;觀眾與演員也隨著空間的變化而進行角色轉換。
街道、醫院、劇場、化妝間等小空間藏匿在后半部分的建筑里。
一個好的建筑體驗不該只有傳統意義上的建筑材料構造,新型舞臺技術、聲光電的融入讓傳統的空間富有新的生命。在機關運行與聲光反應中,尺度的設計變得更加細微敏感。
演員有可能會在機關的任何一處進行即興表演,空間里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可能展開全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