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郭艷

浮格建筑設計事務所
2018 年成立于英國倫敦,是一個國際化的設計團隊,在倫敦、上海、重慶設有工作室。 F.O.G. 關注空間背后的運作邏輯,將每一次設計實踐都視作探索事物本質的機會,試圖去尋找空間所賦予人的潛在而不可名狀的穩定感。通過不斷審視材料、光線、地形、功用以及文脈所帶來的感官體驗,希望能以一種結構化的方式將“體驗”與“感覺”加以固化,直至形式與空間逐漸顯現。相信美好的空間富有情緒,能穿透時間的屏障,與人共鳴。

華科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2000 年5 月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與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規建系合并而成;下設建筑學系、城市規劃系、藝術設計系,以及建筑設計研究院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堅持以教學及人才培養為中心,逐步建立起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教育素質為一體,能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曹筱袤
F.O.G.建筑事務合伙人,在倫敦建筑聯盟學院(AA)獲得哲學碩士學位,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候選人。在加入F.O.G.前,曹筱袤曾就職于Woods Bagot 和Remapping Studio,期間參與多個大型綜合體和TOD 項目設計。加入F.O.G.以來,致力于將研究與設計實踐結合,通過不同尺度的設計來解決當下城市與鄉村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問題。

詹迪
于謝菲爾德大學獲得建筑學學士學位,后于倫敦建筑聯盟學院(AA)獲得Diploma,現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在同鄭宇成立F.O.G.前,詹迪曾就職于Woods Bagot 和Grimshaw Architects,在此期間參與設計了全球各處的多個大型綜合體及交通基礎設施。成立F.O.G.以來,詹迪致力于將建筑實踐中的批判性思維運用于不同領域,與國內知名舞臺設計師合作完成了多個音樂劇及舞臺劇的舞臺設計,并與鄭宇共同帶領團隊設計完成了A.N. House、 BIK 幼兒園、觀夏客廳等多個室內及建筑改造項目。

1 觀夏閑庭沿街立面

鄭宇
F.O.G.建筑事務所創始人,畢業于倫敦建筑聯盟學院(AA)并獲得 AA Diploma Honour 提名等殊榮。曾任教中國美院課程指導以及 AA Diploma 17 課程指導。在與詹迪成立F.O.G.建筑事務所前,曾就職于LASSA Architects, Urban Systems, PLP 等 建筑事務所。成立F.O.G.以來,鄭宇與詹迪一起主持設計了一系列標志性作品,如觀夏客 廳、HCH 展廳、Dresscode 概念店、A.N HOUSE 等多個不同領域的建筑與室內項目。
項目面積:400 m2
出品人:Elvis . Li . Khoon
設計團隊:曹筱袤、詹迪、鄭宇、吳雷蕾、何宇妤、莊少凱、
雷榮華、熊愛杰、侯紹凱、黃政、宋禹正、鄒德靜、蔣璐、
黃鶯子、Khoon Choi(業主代表)
項目管理:王倩(業主代表)
景觀設計:一宇景觀設計
燈光設計:張旭 (立本社)
軟裝顧問:Linda Wang(二十世紀畫廊)、Grace Wang (尚藝畫廊)
工程總包:有龍金勝
改造施工:上海維方
空間攝影:SFAP
設計時間:2021 . 4 ~ 2021 . 10
竣工時間:2022 . 3

1 觀夏閑庭立面細節
觀夏上海旗艦店位于湖南路111 號的一座100 年前建成的“西班牙式”老洋樓處。當新的功能植入這座百年老建筑時,勢必將引發功能上、結構上、使用上甚至是感知上的系列沖突,而如何妥善處理這些沖突,成為本次設計思考的起點。
“西班牙式”通常指19 世紀末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復古式建筑風格。在“教會風格復興”運動的影響下,美國本土設計師引用14、15 世紀西班牙建筑中以拱廊、半圓形的陽臺,特別是極具西班牙特色的中庭(patio)為代表的空間符號,同時借助新的砌體結構組合而成的建筑風格。對于現代設計師而言,了解建筑形成的歷史與設計方法十分重要。對歷史保持謙卑的態度可以更加準確地發現建筑物的空間結構,能從容地展開新的設計。
細心觀察,在步入觀夏展廳的過程中有隨處可見的“錯縫”,這些“錯縫”并非施工錯誤,而是設計師有意為之。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區分了既有空間結構與新植入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對于新與舊兩種不同空間結構的設計策略。

2 觀夏閑庭內院

3 觀夏閑庭一層展廳

4 通往樓梯與展廳的公共走廊
對于舊的空間結構而言,設計的目的在保證使用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復原。區別于現在的建筑,老洋房為了實現防潮,在地面設計了很高的架空層,因此室內首層的層高較低。在現場勘探的過程中發現架空層下的基礎磚與地梁已經“酥”了,存在結構隱患。為了加強地面結構,同時盡可能地為滿足商業功能增加層高,在強化地面結構后對架空層進行了拆除。由于室內標高的降低,樓梯處需要增加一級新的臺階,門框處需增加新的柱基,包括壁爐也需要多加一部分。這些多出來的部分并沒有延續舊的做法,而是采用洞石來回應新建的需求,在做法上也體現出明顯的“錯縫”。
新與舊的對話還在其他地方發生著:觀夏二樓的次梁受到白蟻嚴重侵蝕,基于安全性的考慮,設計師使用鋼梁進行了局部加固,此處原有的木柱雖失去了作用,但依然選擇保留了它們,以此維護結構本身在空間里的張力與回憶。
設計的另一個難題在于處理建筑已有的“西式”風格與觀夏品牌特有的“東方”品味之間的矛盾,而化解這一矛盾的關鍵是聯系建筑內不同空間的“洞”。與其他建筑風格相比,“西班牙式”建筑的傳統設計方法常會通過強化空間邊界增強使用時的場景感,因此,室內會存在更多的門洞與窗洞。由于產品展示的需求,更多的鏡子嵌入展示柜被置入空間中。設計師將室內眾多墻面元素統一整合為墻面上的不同的“框”,并通過調整“框”的形狀、大小和高低來創造各個角度所看到的不同“景”,以實現步移景異的空間體驗。將窗變成門、門變成過道,拓寬調整門與門、窗與窗的關系,加強空間的層次遞進,并將庭院和花園的景色透過“框景”連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各個空間之中。與此同時,通過鏡子這一框景元素的運用,在并不大的空間創造虛實結合的觀景體驗。

1 與內院相連的半室外展墻

2 從展廳看向內院

3 觀夏閑庭二層室內
打開門窗,建筑的內與外共同構建了觀夏園林。室內與室外的聯系是展開設計的另一條線索,希望體現一以貫之的園林式的空間體驗。這不是簡單的將室內空間“室外化”處理,而是將室內外的要素作為不同氣質的空間節點,通過空間中的動線彼此相連,通過觀者的使用,塑造具有畫面感的空間體驗。
在尊重既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新功能的植入無疑是困難的。這種困難來自于如何將設計作為溝通新與舊、框與景、內與外的橋梁,留下足夠多的空間線索,讓觀者能夠跟隨設計師的視角,來體驗這里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空間中的故事。

4 與原有結構形成對比的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