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毅
茶作為飲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飲茶活動及其禮儀衍生出了茶道、茶具、茶詩等豐富的茶文化,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提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活動中,茶葉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受到眾多國家的歡迎。隨著時代發展,飲品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年輕群體已很少有飲茶習慣,茶文化日漸式微。茶文化的復興除了飲茶活動外,茶葉染色(以下簡稱茶染)也是于近年來備受關注。茶色素作為優質的植物染料,色彩豐富、色牢度高且無毒無害,將茶染技術融入室內軟裝設計,既可以塑造別致的室內環境,又可展現中國茶文化的獨特內涵[1]。
草木染也稱植物染,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用草木顏料為器物繪制裝飾圖案。商周時期,染色技術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人工種植染色用的植物。西周時期,染織業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部門,《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中記載了“掌染草”這一染官職位。到春秋晚期,我國的草木染工藝已經趨于成熟,染草、染色工藝和媒染劑的使用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2]。
秦漢以后,防染技術出現,通過染色和空白部分的對比形成花紋,草木染也因此走向藝術化。例如,西南少數民族的蠟染技術,先用蠟在織物上繪出圖案,染色后將蠟去除,形成花布。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絞纈(現代稱為扎染)技術,通過用線捆綁進行防染,染色后拆去扎線,線的部位便出現白色圖案。
經過唐宋明清的發展,草木染技術已十分成熟,植物染料及織染的布匹不僅能滿足國內需要,還大量出口。然而到了19 世紀中后期,西洋化學染料和機械設備進入我國,其成本低、生產效率高、色譜齊全的優勢使傳統的草木染受到沖擊。近幾年,綠色環保觀念深入人心,草木染技術被再次提及,應用范圍也從藝術領域走向日常生活用品[3]。
傳統草木染技術中,用來著色的植物主要有茜草、藎草、凍綠、菘藍等,茶葉雖然適合染色,但并不是常用的染料,原因如下:第一,茶葉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經濟作物,一直由政府專營并收取茶稅,導致茶葉價格昂貴,用來染色成本過高;第二,茶作為古代日常飲食中的必需品,用的食物做染料有違傳統的勤儉觀念[4]。
盡管實例較少,但在文獻古籍中還是能看到關于茶染的零星記載。最早在五代時期的法學著作《疑獄集》中提到:“踰二十年且偽為券,以茶染紙類遠年者,訟之于縣”,講的是以茶水染紙,將新紙做舊并偽造舊地契的故事,這表明在五代時期人們就已經認識到茶葉的染色功能。茶染最主要的應用是織物染色,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染磚褐法,用紅茶染,鐵漿軋之”,即以鐵漿為媒染劑,用紅茶可染出磚褐色。上述實例不僅印證了茶染用于織物的史實,更表明在染色過程中人們已較好地把握茶色素的性質,并輔以相應的媒染劑以達到變色效果。
2.1.1 原料獲取
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使物美價廉的茶葉批量用作染料成為可能,特別是廢棄的茶葉末、茶葉梗和變質茶葉,若用來染色則可變廢為寶,符合當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茶的種類繁多,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和黑茶。發酵程度代表茶葉氧化過程的不同階段,發酵程度越高,茶葉變色面積越大,茶色就越深。由于茶色存在深淺,所能提取的色素便有所差異,再通過不同的染色方法,便可得到不同的色彩。
2.1.2 染色技術
紡織領域的學者對茶染技術的可行性已有一定探索,例如于伯齡等人將茶葉用于羊毛和絲綢染色,并以硫酸亞鐵等媒染劑作為實驗變量,最終證明茶葉在這兩種織物上染色的著色能力較好[5];楊誠等人通過實驗發現在弱酸環境和低溫條件下,茶色素對蠶絲纖維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6];蘇麗琴等人利用廢棄鐵觀音茶葉對棉織物進行染色實驗,在未使用媒染劑的條件下,發現其仍具有較好著色能力[7]。
在室內軟裝織物材料的選用上,棉、羊毛、蠶絲均十分常見,以上實驗證明茶染在多種常用織物上都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為探索茶染在室內軟裝中的創新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草木染中極具代表性的藍染花布已成功應用于現代室內軟裝中,成為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典范,如圖1所示。

圖1 藍染花布制成的床上用品(來源:網絡)
為了解茶染工藝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潛力,本研究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征詢了人們的飲茶習慣,接觸傳統茶文化的意愿,對茶染工藝用于室內軟裝的興趣,以及可以接受的茶染軟裝產品的價格區間,共收回90 份有效問卷。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總結出以下幾點意見。
(1)在30 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飲茶習慣的僅為3.7%,隨著年齡區間的提升,受訪者有飲茶習慣的比例增多。雖然有近一半的受訪者幾乎不飲茶,但當他們被問及是否愿意了解傳統茶文化時,共有71%的人選擇了“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這表明傳統茶文化在當代仍然具有較高的吸引力。
(2)受訪者對茶染工藝用于室內軟裝的興趣程度較高(見圖2),相較于接觸傳統茶文化,茶染這一新穎且可自己動手操作的形式對人們的吸引力更大,選擇“非常有興趣”和“比較有興趣”的受訪者比例高達77%。

圖2 受訪者對茶染工藝用于室內軟裝的興趣(來源:作者自繪)
(3)50 ~100 元是受訪者對茶染軟裝產品可接受程度最高的價格區間(見圖3),其次是50元以下和100~200元,選擇這3 個價格區間的共占83.33%,而市面上普通的抱枕、裝飾畫、門簾、燈罩等售價大多也在這3 個區間內。由于茶葉批發價格本身并不高,如果能有效控制染色工藝的成本,那么大部分消費者就能夠接受最終產品的價格。

圖3 受訪者可接受的茶染軟裝產品價格區間(來源:作者自繪)
由于茶染較好的著色能力已得到多位學者驗證,本研究主要針對茶染的色相和花紋展開實驗。為確保經濟性及實驗的可重復性,選用較為常見的紅茶(祁門紅茶)和綠茶(信陽毛尖)作為染料,媒染劑選用常見的明礬和綠礬,染色織物選用白色純棉方巾[7]。
將10 g 茶葉放入1 000 ml 水中,在100 ℃下浸煮45 min 后過濾冷卻得到染液,媒染劑配置濃度為5 g/L。根據媒染劑介入的時間點不同,染色方式分為直接染色、先媒后染、同媒同染、先染后媒,兩種茶葉和兩種媒染劑共產生14 組實驗結果。其中,直接染色是將織物直接投入染液,并在90 ℃下浸煮45 min;先媒后染是先將織物投入媒染劑,在90 ℃下浸煮45 min 后再投入染液,然后在90 ℃下再浸煮45 min;同媒同染是將織物投入染液和媒染劑的混合溶液,在90 ℃下浸煮45 min;先染后媒是先將織物投入染液,在90 ℃下浸煮45 min 后再投入媒染劑,然后在90 ℃下再浸煮45 min。
3.2.1 色相
在媒染劑的作用下,茶染可表現出較多色相,包括淺黃色、淺綠色、黃褐色、紅棕色、灰綠色以及灰藍色,這些色彩呈現出古樸雅致的格調,具有較高的審美意趣。在直接染色的條件下,發酵程度較高的紅茶呈黃褐色,不發酵的綠茶呈淺黃色,這是因為發酵程度較高的茶含有更多茶褐素,不僅茶葉、茶湯顏色更深,著色能力也更強。加入媒染劑后,明礬作用下的茶染色彩與直接染色相比變化不大;而綠礬作用下的茶染色彩加深較多,整體呈現灰綠色,且綠茶的變化大于紅茶。
3.2.2 圖案
我國古代的印花工藝十分先進,有夾纈(夾染)、絞纈(扎染)、蠟纈(蠟染)、灰纈(灰染)4 種主要形式[8]。其中,夾染和扎染操作簡單,材料也隨手可得,故本次實驗將茶染工藝與夾染、扎染技術相結合,探究其紋樣的變化規律。
(1)軸對稱圖案。將方巾多次對折,輔以三角形夾板和鋼夾進行夾染操作,經過染色后夾板的部位留白,可得到軸對稱分布的三角形圖案,如圖4 所示。

圖4 軸對稱圖案夾染效果 (來源:作者自攝)
(2)中心對稱圖案。將方巾圍繞中心點卷起或折起,再用繩或橡皮筋扎緊,經過染色后被捆扎的部位留白,可得到中心對稱分布的“蜘蛛網”圖案,如圖5所示。

圖5 中心對稱圖案扎染效果(來源:作者自攝)
(3)隨機圖案。將方巾各部位隨機夾上小鋼夾,經過染色后被夾部位留白,可得到隨機分布的鋼夾印痕圖案,如圖6所示。

圖6 隨機圖案染色效果(來源:作者自攝)
將以上3 組染色實驗結果與目前采用藍染工藝的室內軟裝進行對比,可知茶染的紋理和藍染極為相似,形態主要取決于防染手段。色相方面,藍染鮮艷明快,而茶染色彩飽和度較低,具有古樸的水墨畫質感,二者各具特色,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通過本文的問卷調查和實驗可以發現,茶染織物應用于室內軟裝設計具有較多優勢。首先,該技術十分新穎,在人群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其次,初步的染色成果表明,茶染材料易于獲取、操作簡單且顏色多變,可與傳統夾染、扎染技藝相結合,適合工廠批量生產和個人動手制作;最后,經過茶染的織物色牢度高、不含有毒有害物質、散發茶香且色澤古樸典雅,既具有實用性,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我國傳統茶文化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