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河
地基基礎工程在建筑工程中至關重要,且這一施工環節本身具有明顯的隱蔽性。建筑工程施工期間,如果沒有充分控制地基基礎的施工質量,就有可能發生地基穩定性差、抗震性能弱以及地基沉降幅度過大等多種問題,對整個建筑物的建設水平和投入使用之后的安全性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施工團隊在實際開展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要點的貫徹落實。
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尤其是一些高層建筑,其在建設期間若想實現整體的高質量目標,就需要注重建筑地基基礎施工環節的質量控制[1]。只有充分提升地基基礎的施工質量,才能為后續各個施工環節的順利開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支撐條件。通常來說,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涉及多項施工內容,且每一個施工內容中還包含若干個施工項目,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主要內容如表1 所示。基于地基基礎施工的相關內容與項目,施工團隊可以搭建起更具針對性的地基基礎施工管理體系,從源頭上消除建筑地基施工中的隱藏風險。

表1 建筑地基基礎施工主要內容
分段施工法,是指將一項完整的工程細分成若干個施工環節,通過完成各個施工環節最終完成工程整體施工的一種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提升每個施工環節的施工質量來強化工程的整體施工效果。在實際應用分段施工方法期間,應先按地基實際情況,從四周向中間進行夯實,然后徹底平整周邊場地,同時開展測量、定位、放線工作。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還需要進行二次夯實,保證夯實效果。另外,工作人員還應對重復夯實后的地基進行樣品采集并檢測,確保檢測效果符合相關標準后才能進行后續的工程建設。
在應用強夯法之前,需要先利用推土機預壓地基基礎的施工場地,然后按照地基場地的相關實驗結果和實際施工要求,確定最為合理的建設材料。同時,還需要借助高精度的測量工具明確強夯法應用期間的夯點。如果在地基檢測過程中發現場地土壤中存在過多水分,那么在使用強夯法處理場地時,便可通過砂石填充的方式(通常使用粗砂)在地基表面鋪設墊層,以有效避免地基坍塌情況,切實發揮地基基礎工程的作用。強夯法使用的主要設備為強夯機,參數如表2 所示。

表2 強夯機參數
目前,注漿法已經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實際使用注漿法前,工作人員應合理把控鉆孔的深度和直徑,掌握相關數據后需要以地基基礎施工的具體情況為基礎,科學地控制注漿時需要使用的漿液配比。水灰比對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能夠產生較大影響,在配置水泥漿的過程中,水灰比應處于0.6 ~2.0。注漿期間,工作人員應按照注漿孔的位置和深度,在孔中注入適量的漿液。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要做好監測工作,同時詳細記錄相應的灌孔情況,以便施工期間復查注漿孔的相關內容(圖1)。

圖1 基礎注漿示意圖(來源:網絡)
在實際開展建筑地基基礎施工前,施工團隊應做好施工全過程的設計和規劃工作,從而實現高水平把控地基基礎施工質量的目標。為此,在建筑工程準備階段,施工團隊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搭建完成組織管理部門,提前準備施工材料和設備,做好相應的質量檢測工作。第二,在制定施工質量把控策略時,應與工程本身的設計要求有機結合。第三,建立健全施工質量控制責任機制,并切實落實該機制。第四,派專人管理建筑地基基礎施工,做到責任細分與責任落實,從根本上實現施工質量的優化。
另外,建筑團隊還應加大力度管理施工原材料和施工設備。在購置材料的過程中,需要秉持品質良好、價格合理、性價比高的原則。材料選擇完成后,還要使用穩定可靠的運輸方式,避免運輸途中導致材料損壞的情況。材料損壞不但會加大施工成本,如果施工人員疏于檢查,還會導致問題材料流入工程項目中,最終影響地基基礎的施工效果。
在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期間,應建立更加完善的施工質量監督機制,強化控制施工全過程質量的力度,同時實現全方位監督與記錄施工流程,以此達成地基基礎施工規范化、標準化的目的。在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期間,如果發生高風險問題和違規現象,相關主體還需要及時整改。此外,施工團隊應建立起建設責任逐層分析體系,只有工程項目中前一個施工工序的建設質量達到相關標準后,才可以開展下一個環節的施工,以此實現各個環節施工質量的優化。
在地基基礎施工中,通常會使用一些較大規模的機械設備,若這些機械設備本身性能不佳,會直接影響建筑地基施工的整體質量,拖緩施工進度[2]。因此,在地基基礎施工質量監督期間,還應注重有效落實施工設備的檢查工作,從源頭避免產生安全隱患。
在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期間,通常隱藏著較多影響施工質量的不良因素,包括一些不確定因素與人為因素等。基于這種情況,在日常工作中,施工部門應與施工質量管理部門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并提升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標準性。
同時,施工人員是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實際落實主體,因此在工程建設期間還要真正貫徹落實施工質量的規范培訓與教育工作,確保這項工作開展的常態化,不斷提升技術人員與施工人員的能力,組建一支既有高水平專業技術能力又具備優良品質的施工團隊[3]。
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還可能存在一些突發性問題,因此應將品質第一作為重心和原則,在工程實際開展建設前就規劃好突發性問題的解決措施,并貫徹全過程管理。另外,建設團隊還需要以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現場的具體條件為依據,選擇最恰當的施工設備與工藝方法,有效提高施工質量。同時,還應更加嚴格把控地基基礎的施工流程和關鍵工序,通過提升每一個流程的建設質量,實現建筑地基基礎整體施工水平的優化。
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期間,工程布置通常涉及用水布置、用電布置以及排水布置3 個不同的方面。
第一,用水和排水布置過程中,首先施工團隊應細致且合理劃分施工期間各種用水途徑的類別,如施工用水、機械用水等。在此基礎上,施工團隊應科學掌控具體的用水規模。其次,通過計算手段更加細致地分析用水情況,獲取有關信息與數據,并在掌握施工用水規模的基礎上了解相應的用水系數,實現對施工用水的合理布置。最后,在完成用水布置工作后,還應借助合理的供水管徑,確保施工期間的供水、排水效果能夠與實際建設需要和有關要求相匹配。另外,在施工場地中引入水源接駁點后,還應在接駁點周邊盡量多設置一些集水池,以便充分發揮其加壓供水的作用。
第二,在進行用電布置工作的過程中,相關主體應科學設計工程建設期間的用電情況,并有效掌握建筑物投入使用之后的用電需求,為提升后續工程建設和建筑物使用期間供電線路與配電線路設計工作的標準性創造良好的環境[4]。
此外,還應以各個施工階段的實際施工規模為基礎,選取適宜的電力保護方法,為提升供電的整體效果提供保障。接地設施和配電箱的安裝與使用,需要確保設計的合理化,避免施工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遭遇安全事故,威脅人身安全。
例如,在配電箱規劃過程中,應始終落實《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 46-2005)中的有關細則規定,為提升配電工作的合理性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電力布置的過程中,還應做好防雷和防火等相關工作。
為了從根本上提升建筑工程地基基礎的施工質量,還需要嚴格把控施工期間使用的建筑材料質量,這是保障地基基礎施工質量的關鍵所在。一旦使用的材料質量存在缺陷,不符合有關標準,無論地基基礎建設期間使用的施工技術和工藝水平如何高超,都無法提升建筑地基基礎的施工質量。因此,負責采購施工材料的主體應充分明確自身責任,做好質量控制工作[5]。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第一,在控制施工材料質量的過程中,應嚴格審核材料廠家的相關資質,確保其擁有足夠健全的生產與經營證明。同時,還要盡可能選取熟悉的材料供應商,充分掌握其基本情況和信譽度,確保施工材料質量可靠。第二,做好材料的現場檢測工作。如果發現施工材料中存在一些損壞、銹蝕或與施工標準不相符的材料,嚴禁進入施工現場。材料入場后,相關部門還需要做好抽樣檢測工作,并生成相應的質量檢測報告,為后續的地基基礎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礎施工中涉及較多類型的施工項目,而一些施工項目本身的復雜程度較高,為了確保施工質量達到更高水準,需要注重地基基礎施工中的質量控制工作。在此期間,相關主體盡可能做到動態化、全過程控制,同時立足于工程本身的特點與建設需求,開展高水平的設計規劃、質量監督、進度控制以及工程布置等,從根本上實現建筑地基基礎施工的優化,為建筑物整體的建設質量和投入使用之后的性能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