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梅,朱 姝
(四川外國語大學 重慶 400031)
社會學是理論綜合性與實踐應用性兼具的學科專業,它倡導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注重實證主義與人文精神、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歷經改革開放后40 余年的學科專業重建,目前國內社會學本科高校有90 余所。實踐教學作為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是提升育人實效的有效路徑,成為辦學共識。關于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意義、體系與成效國內已有一些經驗探索和研究成果,但由于整體辦學時間不長、辦學條件參差不齊,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惑,新時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也進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調研當前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立足新時代新要求,審視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和路徑。
目前學界對國內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以單個學校的經驗總結為主,基于較大范圍的調查研究和面上數據分析較少。課題組基于文獻梳理,結合我校辦學經驗,圍繞實踐教學的基本現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存在問題三個維度設計問卷。采取判斷抽樣方式,于2021 年10月至2022 年3 月,通過現場填答和網絡發放結合的途徑,對國內各高校社會學專業負責人實施問卷調查,收集32 所不同辦學定位高校的有效問卷,進行數據量化分析。調查組還通過實地走訪和教指委會議,與23 所高校專業負責人及骨干教師開展集中座談和個別訪談,收集質性資料。此次調查有助于課題組在較大范圍上把握當前我國高校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困境,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新態勢和高等教育發展新要求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
受辦學歷史影響,不同人才定位的社會學實踐教學經驗發展不平衡。數據顯示,被調查的32 所高校,當前人才培養定位為復合型的,占比57%,而研究型和應用型,分別占比22%和21%。但基于研究型和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經驗積累豐富,而基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相對薄弱??傮w上,培養研究型人才的高校辦學歷史長,招生平均年限為25 年,諸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由于其學科師資等資源優勢,注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形成較為成熟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對國內社會學專業辦學產生較大影響。進入21 世紀,隨著人才需求變化以及高校分類分層發展趨勢,一些高校開始探索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此類社會學專業招生平均年限為17 年,最短僅4 年。但檢索分析近十年公開發表的實踐教學經驗成果[1-4],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秉持學科為本,主要著眼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調查、田野調查和社會研究技能訓練的融合,而以職業和能力為本,通過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職業能力發展、社會適應等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經驗模式較少。
基于社會學現實應用性的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中重視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要求,社會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指出實踐教學環節是專業課程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對專業實踐環節的具體形式、實驗室、實踐基地等實踐教學條件作了相關要求,因此無論是意識上還是行動上大部分高校都重視開展實踐教學,如人才培養方案中根據實際情況設不等比例的實踐學分學時,90%以上被訪高校建有實驗室,一半被訪高校建有2―5 個實踐基地,建有20 個以上實踐基地地占據五分之一。但調查中也發現,有四分之一的被訪者認為學校黨政領導對實踐教學的行動支持不夠,三分之一的專業負責人對實踐教學關注及研究不夠,普遍存在著認識層面對實踐教學重視,但出于安全、經費、精力等考慮,行動上有所忽視的問題。部分教師受專業認知、能力局限、業績導向等因素影響,在實踐教學開展和研究方面并沒有投入必要的精力。調查發現,31%的被訪者認為所在社會學專業存在實踐教學存在走過場、部分實踐環節或學分沒有貫徹落實到位的情況。
實踐教學體系是從目標到課程,從管理保障到評價反饋,由邏輯上一脈相承、先后銜接的多個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實踐教學是一個科學決策、理性組織的過程,亟須程序規范化和管理標準化。目前仍有不少學校對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缺乏總體設計和規劃,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實踐活動不穩定、教學管理標準化程度不高的現象。調查顯示,保障制度不健全、過程性管理缺失和成效評價機制欠缺是社會學實踐教學中尤為突出的問題。
師資是教學基本保障。有專職實習導師的學校僅有25%,有實驗/實踐教學團隊的占比37.5%。當問到專業負責人“你認為當前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哪些問題時,回答頻次最高的是激勵機制不足、老師參與動力不夠(68.75%)和需要太多精力時間、老師難以完全投入(53.13%)。在一些高校,實踐教學工作量沒有科學統一的計算標準,有的按普通理論課標準計算,有些高校不納入年度教學工作量考核標準,在科研教學績效考核壓力下,往往潛心實踐教學的教師精力時間投入更多,付出與回報不對等,導致參與實踐教學的動力嚴重不足或熱情有所下降。
組織管理是教學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調查顯示,34.3%的學校有實驗室管理中心,18.7%的學校有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15.6%的學校有實踐教學辦公室,對實踐實驗課程和專業實習進行研究和組織(見表1)??傮w上設置專門實踐教學組織機構和配備專職實習導師的比例不是很高,建立專業實習督導機制難度較大,導致部分高校過程監管不足,實習管理存在隨意性。訪談中,大部分專業負責人提及會舉行實習動員會和匯報會,講解實習要求,總結實習成果。但也有少數專業負責人提及對學生實習時間和形式沒有要求限制。相當部分的實習指導老師僅負責幫助學生聯系實習單位,不參與過程指導。此外,實踐教學組織管理方面還存在著教學安排靈活度不夠、學生安全問題和管理風險問題(見圖1)。

表1 被調查高校社會學專業設置實踐教學組織機構和配備人員情況(n=32)

圖1 你認為當前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哪些問題?(n=32)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式的有力保障。由于實踐實習的內容和形式不一致,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專業負責人認為實踐教學效果難以評價,反饋機制不完善。實踐學分和實踐質量評價指標相對單一,如專業實習主要是學生提交實習報告、調查報告、實習證明等3 種考核方式。
經過經驗積累和互相借鑒,國內高校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有趨同化和多元化并存的特點。被調查高校設置的實踐環節,按照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畢業論文(100%)、專業課程中占一定學時比例的課程實踐(91%)、以就業為導向的畢業實習(83%)、挑戰杯、科研創新項目等學生項目訓練(78%)、有獨立學分的實踐實驗課程(75%)、志愿服務(72%)、集中專業實習(65%)、靈活分散專業實習(56%)、參與教師主持的科研課題組或相關科研學術活動(53%)。其中,課程中實踐環節的主要內容是實地調查(84.4%)、論文寫作(78.1%)、案例分析或主題探討(68.8%)、創新創業項目設計(65.5%)、讀書匯報(59.4%)、技能演練(28.1%)、角色扮演(15.6%)。關于專業實習,近一半學校規定是進行社會調查技能訓練和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四分之一的學校要求是到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單位崗位實習,五分之一是對二者均有要求。畢業論文、課程實踐、項目訓練、科研工作坊等均體現了社會學以科研帶動教學提升、注重科學研究能力的學科傳統,大部分高校都將本科生開展科學研究納入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但在高校分層分類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背景下,有43%的高校專業負責人認為當前專業實踐教學形式還不夠豐富,25%的人認為實踐教學設計與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銜接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的適應能力。
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傮w而言,96%的被訪者認為所在高校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社會關懷和職業道德方面發揮了良好作用,90%的被訪者認為實踐教學在學生環境適應、溝通協調、就業競爭等能力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85%的被訪者認為實踐教學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發揮較好作用,而認為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新意識及學術論文撰寫能力上發揮較好作用的被訪者比例相對較低,分別為60%、71%和68%。由此可見,部分高校專業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發揮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專業實踐與創新創業實踐的融合發展仍亟須關注研究與實踐探索。
重視實踐教學是社會學專業的本質要求,對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養、職業競爭力、專業認可度均有重要作用。在新的發展時期,更要立足新的人才需求深化對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價值的認識。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持續優化,要立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緊密結合“雙一流”戰略、新文科建設和十四五規劃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目標,將其作為促進專業內涵式發展、確保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重要抓手?!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現代化基本理念,要完成“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等戰略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最新要求。規劃指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6]。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對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突出的新型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文科建設的要義在于回應社會關切,以問題為導向,打破學科壁壘,探索學科新方向,如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方法催生計算社會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新態勢、新要求強化社會學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專業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性,對當前實踐教學和培養機制提出升級改造要求。
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要在堅持學科專業性的原則上突出價值引領性、發展性和協同性。價值引領性是指要強化專業實踐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通過實踐教學強化學生的國情、社情、民情認知,強化學生的社會擔當、責任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發揮專業實踐教學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發展性是要跟蹤、吸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從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三個方面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協同性是要重視探索跨院校、跨專業、跨行業、跨國界的實踐育人新模式,不斷提升實踐教學價值內涵。
一般而言,社會需求和學校定位是人才定位的依據,而人才定位和專業特色則是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依據。不同高校人才定位和實踐教學目標自然有一定差異性,但人才培養的最終出口終歸指向市場和就業。目前社會學畢業生要面對多專業的競爭,有學者指出當前社會學學科建設的致命缺陷就是培養出的人才就業領域不理想[7]。輕視學生職業規劃和職業技能教育,忽視學生學術能力和職業技能的融合,長遠看不利于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社會學畢業生對口職業領域包括研究規劃、關系建設、內容運營、社會服務等,不同類型職位對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有相應要求,同時市場需求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關聯[8]。因此,立足區域環境、學校定位、用人單位和學生取向的能力需求分析和職業空間分析和是優化實踐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完善“課程實踐實驗、專業實習、創新創業、科研實訓、畢業實習”在內的多階段一體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不斷強化實習實踐與就業的銜接。
要將好的規劃設計貫徹落實,需要建立健全和持續優化師資團隊、組織管理、協同培養、師生參與、考核評價等運行保障機制。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傳幫帶等方式大力培養雙師型導師和行業導師,可以以引進實驗技術人員、社會兼職導師、專任教師兼任等多種方式設置實踐教學專職崗位,對實踐實習進行專人管理。堅持黨政合力、校內外合力,建立與學院—專業—課程(課程群)對應的領導機構、規劃機構和實施反饋機構等三級實踐教學組織。重視校地合作和實踐基地建設,建設實踐教學虛擬教研室,利用專業和師資優勢,促進學?!髽I—社會組織四方協同,運用督導培訓、評估調查、社會規劃等各種橫向方式深化合作,為項目制、服務學習式、認知學徒制等教學方式改革和創新提供平臺和資源。強化過程管理與結果評估,將實踐學分制落實到位。推動實踐教學工作量考核標準改革、強化教師教學獎勵激勵,實施學生科研創新訓練計劃、師生科研工作坊等,提高師生參與實踐實習的積極性和長效性。完善以創新創業、社會服務、技能測試、獎勵榮譽等多元導向的實踐教學評價考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