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石,顧 兵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4)
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分別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和《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打破“四唯”現象,探索科學的評價體系,為營造高校良好的創新環境提供政策保障??萍荚u價是為了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由專業性評價機構依據客觀事實和數據,對科技活動進行專業化判斷和衡量。對高校而言,科技評價已發展為科技管理的重點內容,對學校的科研平臺、團隊、人才發展有重要引領作用,成為推動和激勵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部和科技部新政策引領下,科技評價體系改革成為當前高校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諸多學者借鑒國外較成熟的科技評價體系對相關高??萍荚u價進行研究。曾強等[1]通過對比分析國際4種大學與學科評價體系,建議我國需要處理好國際化與中國特色的關系,建立學科分類體系,加強中國第三方大學與學科評價體系建設;方曉東等[2]通過對比分析法國科技評價體系發展與主要評價體系特點,建議我國制定反映科研人員能力與產出的評價標準,同時組建專業性強且公開透明的評審專家信息庫;肖其師等[3]通過分析日、韓、英、德、瑞典等世界發達國家科技評價體系特點,強調我國科技評價體系應關注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陳兆瑩[4]介紹了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評估的經驗,對科技評價體系定義進行探討,介紹了制度和行為保證評估獨立性的有效經驗;周玉娥[5]通過分析我國高校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這些研究對我國高校科技評價體系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在新政策要求下,要解決我國高??萍荚u價體系中的問題,還需結合實際情況和經驗進行探討[6-7],本文著重分析我國高??萍荚u價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工作經驗和以往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完善高??萍荚u價體系。
近30年,我國不斷完善科技評價體系,一些學者提出“貢獻導向”評價、個性化評價、代表性成果評價等著眼于長遠目標和質量評價的體系[8],一些學者總結分析歐美等國家科技評價體系中的先進因素,對我國的科技評價體系發展提出啟示性意見[9]。然而,高校科技評價體系仍不成熟,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我國現有的科技評價體系和指標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5,10-11],指出我國高??萍荚u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如對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不科學的量化評價行為[12]、過分追求期刊的影響因子、以SCI作為唯一評價標準[13]、不能重點集中精力參與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等。根據以往相關研究,并結合我校實際工作遇到的問題,提出高??萍脊芾碇胸酱鉀Q的問題。
世界大學的科研競爭力指標體系對我國高??萍荚u價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及衍生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排名相關指標,成為大學排名的重要依據,導致許多高校無論是評價科研成果水平、課題立項和獎勵,還是專業技術人員晉升,都以SCI論文發表的影響因子高低和數量為準,這種“SCI至上”的評價體系,導致科研團隊出現追求短期效果、急功近利的行為,不利于高校內涵式發展和營造潛心研究的創新氛圍,限制了高校對世界科技前沿及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
科技評價體系指標設置的科學性直接影響評價結果[14-15],不少高校的科技管理和人事評估部門存在評價指標設置不合理現象,一是過于看重量化指標,如SCI論文篇數和影響因子高低、數量等,導致科研人員盲目追求論文數量,不利于原始創新型研究的開展;二是在職稱評定、人才計劃中的科技評價難以落實分類評價,不利于激勵從事科技服務和研究推廣型教職工的積極性;三是申報獎項、科研項目和各類人才計劃中,強調對個人成果的評價,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考慮較少,不利于發揮團隊精神。
“一刀切”的評價方式導致一些學科評價不合理,如醫學中科院一區的期刊有227個,最高影響因子為160.19,而農林科學和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中科院一區的期刊分別有45個和20個,最高影響因子分別為13.30和1.12,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評價過程中若不具體區分研究領域,一味追求影響因子高低和數量,研究人員更加關注熱點問題,忽視基礎問題,造成多領域的“卡脖子”現象。
在高??萍荚u價中,行政管理部門在政策制定、專家選取、評價流程等過程中負責執行和信息整理等工作,一些專家往往有行政職務,容易將行政權力與學術影響力混淆,從而影響科技評價結果,使科技評價結果與學校的發展資金、個人團隊項目利益掛鉤。尤其在一些地方性院校,科技資源相對短缺,在科技評價中,行政職務高的專家容易獲得更多話語權,在某些情況下將影響學校的科技資源分配方向,影響科技評價的科學性。
目前在國內科學界過分注重科研結果的評價,對團隊的組成和對成果的實際貢獻缺少實質性評判,如單位間的學術研究交流合作越來越多,而一篇文章仍注重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往往為學術帶頭人,而實際的科學創新點或發現點可能是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對關鍵技術和推廣起關鍵作用的研究人員僅為參與作者,在一些僅看重科研成果的評價中,這些科研人員的貢獻得不到合理評價和認可,從而在科研資源分配中得不到體現,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原始創新和引領性研究的進行,影響團體攻關項目。
建立健全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創造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制度環境,尤顯建立客觀、公開、公平、公正、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因為科技評價是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資源分配、人才培養、團隊建設,是科學研究圍繞國家需求的重要保障。
我國高校亟待解決“唯SCI論”、“一刀切”、行政干預、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據新政策要求及結合我??蒲泄芾淼膶嶋H工作經驗,提出完善高校科技評價體系的策略。
(1)國家根據不同高校和學科特征選取關鍵指標對高校進行分類評價,以此發展特色高水平大學和加強學科建設。(2)將全球創新指數理念和歐盟科技評價方法引入高校的科技評價體系,既考慮科技產出,又重視科技投入,對大學的科研評價從簡單的投入產出模式逐漸發展為科技環境—資源配置—科技活動—科技影響的模式[16]。(3)慎重選用量化指標,從國家科技評價層面改變高校對單一指標的追求,如期刊影響因子不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從而轉變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方式。(4)減少大學排名結果與資源配置的直接掛鉤,將高校發展引入內涵特色建設和主動參與社會競爭的軌道,如減少對SCI論文、ESI排名為核心指標的排行榜宣傳,SCI論文不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高校評價的依據,把高校從追求單一指標的行為中“解放”出來。
根據國家科技及社會需求,健全分類評價體系,注重科教結合,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細化人才分類指標,規劃不同類別間動態轉變機制。
2.2.1 鼓勵原創性研究,注重科學價值 對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和團隊,采取代表作評價方式,切實關注論文成果及質量,重點評價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嚴謹性,準確理解SCI論文相關指標?,F階段,高質量的SCI期刊仍舊是我國學術界與世界交流的重要載體,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研究影響力,但也要避免過度重視SCI論文。將基礎研究人員的國內、國際學術認可度引入科技評價體系,從政策上推動學術交流,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2.2.2 鼓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社會服務功能 對長期從事應用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的研究人員及團隊,充分認可這些工作的社會服務功能,如對研究人員和團隊的考核主要關注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技術創新的應用推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重點評價社會效益和實現的經濟指標。
2.2.3 鼓勵創新教育,注重教書育人功能 對主要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關注科學研究精神在教書育人方面的引導性作用,關注課程設置的創新性,關注相關科學研究進展的前沿,關注網絡授課交流的影響力等,主要評價教學效果和師德師風。
對高校教學科研教師進行分類評價,同時通過調節不同工作的薪金水平,建立教師可主動選擇的動態分類模式,根據不同特長和年齡的教師進行階段性的從業方向調動,發揮機制的能動性,實現個性化評價。
2003年,為抗擊非典,積極推進評審信息化進程,開發出國家科學技術獎網絡評審系統,系統功能實用可行,評委可通過系統更加充分大膽地發表個人意見,國家科學技術獎網絡評審系統執行有3個特點:隨機雙盲、封閉管理、內部交叉,可確保評審工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國家科技獎網絡評審系統基于學術同行評議,從以往經驗中,總結出完善學術同行評議系統的路徑。
2.3.1 完善評審專家庫 針對不同的科技評價目的和需求完善專家庫,加強專家庫分層分類建設。高校研究院所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建立校級專家庫,以校級專家庫信息為基礎,根據專家特點、職稱、主持項目等信息,建立省級專家庫,然后,基于省級專家庫信息,建立國家級專家庫,各評審單元根據不同的評審目的選擇不同級別的專家庫。學??衫眯<墝<規爝M行小型評審,若涉及學校重要科技資源分配,可向省級專家庫提出評審申請,更好地實現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另外,這種基于小單元專家庫資源抽提的辦法,可提高專家庫的利用率,實現專家庫數據共享。
2.3.2 提高評審專家抽取的公正性 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建立評價關鍵詞,根據關鍵詞結構,在所選層級的專家庫隨機選取專家,然后直接向專家推送是否承接評價任務的詢問函,專家網絡簽訂承諾書后,可得到待評價項目信息,直接進行評價。通過專家選擇的隨機性,提高專家評審過程的保密性,從而更加公平地進行專家評審。
2.3.3 對專家實施制度化管理 對專家庫的專家實施制度化管理,完善專家信譽制度[17],健全被評價者申訴渠道,對不涉密的科技評價工作,評價后公布專家名單及評審意見,提升評審專家的社會榮譽感,同時接受社會輿論監督。通過制度化管理引導專家在參加各類評審、評價、評估工作時堅守學術操守。
對影響國家發展與競爭力的研究,不僅要關注所取得的成果,而且要發揮過程評價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研究活動,讓有潛力的科研人員能潛心研究,提高他們承擔研究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加大對年輕科研團隊的支持力度,對研究團隊進行過程考核,在資源配置中給予支持,充分發揮年輕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和學科交叉合作優勢,激發科研活力,讓科研活動回歸本源,解決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夸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建立研究人員網絡化數據信息,使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便捷、公開、透明。王海燕等[14]提出“科技身份證”制度,提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理念和區塊鏈技術,通過系統平臺直接形成不同評價標準,依據評價標準,系統篩選合適的專家,實現平臺式科技評價,既可節約被評價者的時間和精力,也可減少評價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建議在個人信息中不僅包括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時也要包括團隊組成和交流合作的更新信息、研究重點及成果創新性。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也利于實施分類評價和進行個性化評價,減少“一刀切”現象及過多行政因素的介入。
為響應新政策要求,教育部要求“雙一流”大學率先進行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地方高校也積極響應政策進行實踐探索。徐州醫科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探索,在其科研工作量考核制度中引入崗位分類原則,同時將科研活動過程納入科研工作量考核,為教職工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創新、教學和臨床服務環境;在人才團隊選拔政策中實施代表作制度和年齡分類制度,提高科研人員及團隊對論文質量的重視,同時為年輕團隊提供更多機會,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充分發揮年輕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激發科研活力;構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對科研成果、基金、實驗室平臺和專家庫進行規范的信息化管理,使科技評價過程公開、透明,徐州醫科大學的舉措為完善高??萍荚u價體系進行了可行性探索。
我國在科技評價領域已有諸多實踐,并取得不少成功經驗,隨著我國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家科研投入不斷增加,對科研資源合理分配的要求和基金導向性作用的發揮要求越來越多,勢必要求科技評價過程更加科學、公正、公平,根據國家新出臺的政策,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各科研部門積極探索,一定會建立更加符合國家需求的科技評價體系,助力我國走向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