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寬,傅 瑩,謝 輝,張 慧,尹海燕
(濟寧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山東 濟寧 262067)
立德樹人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醫學院校擔負著為新時代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任,應高度重視醫學生思政素質培養,將思政教育融入醫學教育的各環節與各方面,增強立德樹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強醫學生思政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醫學專業教育,更要在思想塑造上下功夫,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醫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增強他們為人民健康事業服務的本領以及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與其他專業相比,醫學專業具有學制長、課業任務重、學習壓力大等特點,本科學制多為五年,學生在大四、大五年級需進入醫院臨床見習、實習,人員分散,學習環境復雜,由于此階段還有升學、就業壓力,所以很難有充裕的時間接受系統化的思政教育。多數醫學院校在大一、大二年級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基礎醫學專業課程,并且在學校集中上課,此時課程壓力小,課余時間多,學生對各種活動參與積極性高。因此,在醫學本科早期階段(一二年級)開展思政教育具有更好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低年級醫學生思想活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有極強的可塑性。低年級學生由于剛剛脫離父母、教師的監督,從以學習為主的相對單純的高中生活進入需要自我管理的獨立、自由的大學生活,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追求,對學習之外的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然而,由于他們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對政治概念的理解也多源于課本理論學習,脫離社會實踐,看待問題不全面,思想過于單純且不成熟,容易受他人影響。甚至部分學生由于缺乏明確的政治立場和態度,而被各種錯誤的價值觀和不正確的社會思潮影響。低年級醫學生對專業學習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對醫學專業的理解還不夠深刻,不明白他們將來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重視個人利益而漠視社會責任,加之網絡上各種信息的干擾,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很容易出現思想波動、迷茫等,甚至誤入歧途。
“00后”已經成為低年級醫學生的主要群體,他們是在全球化加速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調查顯示,當前低年級大學生思想動態總體上同社會發展協調,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看待問題理性客觀,價值取向務實多元,學習態度端正[1]。然而,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醫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不同意識形態、文化及價值觀的影響,導致一些學生在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方面稍顯薄弱。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大學生擁有更加多樣的信息來源,他們的思想比前人更加開放,對新生事物和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更強。不容忽視的是,低年級醫學生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各種信息缺乏甄別能力,錯誤和負能量的信息極易對他們的心理、思想產生影響。
各醫學院校積極推進探索多種路徑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聚焦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2]。筆者所在院校針對大一、大二醫學生,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基礎醫學專業課教師、通識教育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多個崗位的育人要素,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始終,覆蓋學生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實現教學、管理與育人有機融合,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不斷提升醫學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課堂是主渠道,課程是重要載體。在以往傳統教學體系中,醫學院校多注重學生醫學專業技能培養,對醫學生人格塑造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相較于高年級而言,低年級是學生接觸思政課程最密集的時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均為大一、大二本科生的必修課程,守好思政課堂這一主渠道,占領教育先機、因時而進,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塑造醫學生健全人格、高尚道德品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在低年級階段積極引導醫學生樹立心中有國家,有服務于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意識,使其自覺承擔民族復興大任。思政課教師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完善的知識結構,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才能真正有效傳播思想、真理,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我校從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增強針對性、實效性以及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3方面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討論式教學、真實案例教學、實地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開展學生自主討論、演講比賽、實地參觀等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課堂教學生動,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及時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給予正確分析和講解,為學生解惑。從生活中提取豐富、鮮活的素材,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上下、各行各業不斷涌現的感人事跡,充分體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精神,“快速反應”的中國速度,“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廣大醫務工作者彰顯的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精神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醫學專業課教師是醫學教育的主體,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發揮關鍵作用,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以往的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注重專業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對醫學生人格、品德等思政素養的塑造相對薄弱,嚴重制約了素質教育戰略的實施及高素質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低年級醫學生最先接觸的醫學專業基礎課專業性較強,內容繁雜,抽象難懂,與臨床聯系不密切,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3]。在這些課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可以增強專業課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專業基礎課開設期間同時開設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形成協同效應,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感和獲得感。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改變傳統“重術而輕道”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通過主動自覺學習思政、人文課程,關注時事,與思政課教師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自身政治覺悟,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學術研討活動,學習經驗和方法,開闊視野,啟發思路;對教學內容深度鉆研、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創新教學設計,使思政資源和專業課知識有機融合,達到“如春在花、如鹽化水”的效果。
聘請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作講座,舉辦校長書記講思政、主題黨團日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等豐富第二課堂內容。通過聆聽專家學者的人生感悟,參與黨團員活動,引導大學生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學會與人相處,寬容和理解。第二課堂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也是大學生提高品德修養的重要載體。
結合當地優質文化資源,打造校園文化主陣地,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提升高校校園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育人目的。讓學生在體現時代特征、符合醫學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中,深受感染和熏陶。充分利用暑期“三下鄉”、青年志愿服務、黨員服務崗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自身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要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營造思政融入生活的良好氛圍。筆者所在學校形成了輔導員、班主任、領導干部多方協同的常態化思政教育模式,始終占領思政教育主陣地。輔導員在日常學生管理中抓住時機,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臺與學生在線交流,宣傳社會正能量,通過線下黨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培育學生國家觀、民族觀。選拔專業課教師做兼職班主任,與輔導員共同關注學生心理發展。制定領導干部聯系班級制度,學校領導干部定期聯系班級,傾聽學生訴求,為學生答疑解惑,拉近學生和學校之間的距離,構建全方位的立德樹人價值引領體系。
低年級醫學生思政教育是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起點,也是醫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模式,做好低年級醫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對于培養醫學生“生命至上,服務人民”的道德情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義。